從小覺得祖母不喜歡自己,父親對自己又挑剔,13歲到加拿大升學,結果養成了好勝的性格,「成長過程中,我發現不斷Push自己就會受到讚賞。」出來社會工作,在商業世界打滾,並不快樂,到了教Yoga,骨子裡她依然受那個魔鬼控制,「後來堂上出席率跌,才知道學生叫我魔鬼教練。上同事的堂也有比較心。會比較邊個Sequence好啲、邊個學生多⋯⋯」與父親、與當年男友關係都不好,她開始自問:不是說練瑜伽愈練愈慈悲嗎?怎麼我習藝多年,還是這麼心浮氣燥?心裡常有一團雲在頭上(後來發現是抑鬱症),本是基督教徒的她,向一直有興趣的禪修進發。
Janet:「這八支亙相影響。頭一二支,很似佛教昄依的五戒,第一支(外在持戒)是個人的操守,例如不傷害人;第二支(內修)是內在的修煉,你怎樣對待自己;第三支是體位法,即很多人以為的瑜伽,在古代它只是冥想坐姿。體位法最初強調的,是你可否在同一姿勢內定著,定了身,才能定心;四,是呼吸練習,藉此平靜心境,長遠來說,你是能控制呼吸,有些十分高級的瑜伽修練者,能夠一個月不呼吸,例如被埋在泥土內,一個月後徒弟把泥土翻開,諗句經文,才把他喚醒;第五支是收攝,六是禪定;而由集中到冥想,到觀照到它的變化,就是第七支(入定)。第八支有幾個層次,低一點層次的三摩地,你看到自己外,也看到靈界,看到前世,也看到未來,這境界還看到『我』;再高一點,原來我跟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宇宙間一個能量,沒分你我的。這與佛學很相近,但佛學的更無我,在佛學眼下,姻緣和合,事情就發生了。」
道理易講,實踐艱難。Janet令人信服的是她很誠實,談到第八支,她會笑說:「有學生問,我會說老師的老師說是這樣這樣,但其實我自己沒經驗過!比較第八支,我其實比較關心現在生活的種種。」問她修佛後可以憤怒嗎?她答:「可以。但它跑出來時,我怎樣減低它的傷害,往日,我可能會忍不住說一些傷害性說話,今天,我會跟對方說請先給我半天時間處理。我會找時間坐禪,往日可能要禪定三天,心才定下來, 如今可能五分鐘就消散了。」習藝多年,Yoga其實是甚麼? 「Yoga是一樣認識自己、學習怎樣與身邊人共處的工具。」
(文:何兆彬 圖:Ben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