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趙健明環宇遊蹤: 新奧爾良 新舊交融

2013-10-10

Image description 法國老城區街道上踩滑板的暴風少年,典型美國風情。

Image description 老城區舊屋的雕花陽台。

新奧爾良是密西西比河流經美國的最後一個城市,並從此滙入墨西哥灣。這個城市的名字裏有「新」(New Orleans),但是骨子裏又很懷舊。它夜夜狂歡,空氣中湧動着激情澎湃的音樂,血液中流淌着迷醉放縱的酒精,因此又被稱為「大快活」。

但是當你在密西西比河上坐着遊船,在高出這個城市屋頂的河面上行駛,想像到當颶風洪水來襲時那種災難性的場面,還快活得起來嗎?當人們狂歌豪飲時,又會否憶及這個城市曾經長期飽受殖民炮火的傷痛?也許正是這一切,造就出這個獨特的城市:新舊矛盾,悲喜交集。

這個城市是美國大陸上不可多得的美食之都。當你已經走遍美國,對他們各地毫無差異的食物覺得味同嚼蠟,這時你會慶幸遇到新奧爾良。南部這個號稱「美食之都」,富有強烈地方特色的美食或許會給你一個大驚喜。

相比起風魔州府巴吞魯日、深具南部鄉村特色的卡真(cajun)料理,新奧爾良則流行更複雜的克里奧(Creole)菜式。它沿用了傳統的法國烹調方法,又被西班牙、非洲、西印度和本土美國人的傳統菜肴改良。如此複雜的構成自然也會有複雜的口味,一如這個複雜的城市。

靠海食海

新奧爾良的主要食材還是海產,靠海食海,墨西哥灣出產些什麼,餐桌上便有什麼,天經地義。在這樣一個美食之都,各色餐廳自是出盡奇招吸引食客,如何選擇成為難題。破解這道難題的個人經驗是:往人多的餐廳埋堆,一般都錯不了。那天果斷地加入Acme Oyster House門口排隊的人龍中,便滿意地嘗到出自墨西哥灣最好的蠔。雖然這家餐廳在那張老舊海報樣子的菜單上,很有性格地標榜自己有各種最好的炮製鮮蠔招式,但是在這個出產美國三分二生蠔的重鎮,還是捨棄炭燒、油炸之類的做法為妙,直接把生蠔和着海水吞下吧。

在作為法國殖民地二百多年的新奧爾良,櫛次鱗比的法國餐廳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想好好款待一下自己,Palace Cafe'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家的頭盤蟹肉芝士蛋糕是驚喜之中的驚喜。

最經典的Creole在地食物,是海鮮炒飯(Jambalaya)以及各種複雜口味的濃湯拌飯。隨意在街頭巷尾一坐,來一大勺當地人最愛的秋葵濃湯(Gumbo),熱氣騰騰地伴着米飯,美美地飽餐一頓。對於他們來說,這才是撫慰人心的正宗家鄉味道。

Image description 老舊咖啡店,發思古之幽情。

音樂+美酒

我是在黃昏前進入新奧爾良的。這個時分,國家爵士樂中心公園裏,樂手們開始集結;波旁街上一家接着一家的酒吧裏,人群開始湧入,一切都在為夜幕降臨那一刻做準備。

新奧爾良的日和夜也是矛盾的:夜裏是癲狂放浪的醉漢,白天搖身一變,卻成了浪漫古典的淑女。新奧爾良先後歷經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殖民統治。在西班牙統治新奧爾良的四十年間,法國區失過兩場大火,現存的房子大多是西班牙式的建築風格。但是法國人風流浮華奢靡精緻的生活態度卻無處不在。撫摸一下法國老城區斑駁的老牆,坐在自開業以來一直堅持着法式風情的百年老店Café Du Monde,靜聽傑克遜廣場上聖路易士大教堂黃昏的鐘聲,一切都似乎悠遠空靈。

當天色轉暗,霓虹一亮,一隊大型街頭爵士樂隊踩着鼓點踏着節奏,載歌載舞開進了波旁街。隨着路人不斷加入,街頭爵士樂隊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我被捲入一個與天黑之前完全不同的狂歡之夜。

接下來的整個夜晚,新奧爾良被音樂和酒精徹底淹沒。古典和現代的爵士樂,節奏、藍調、繞舌,民歌、disco……構成新奧爾良獨有的音樂浪潮,從敞開店門的酒吧裏洶湧而出,震耳欲聾。在酒吧水洩不通的窄小空間裏,手舉酒瓶的人們和着強烈的節奏擺動搖晃;擠不進酒吧的人,乾脆就在當街邊喝酒邊跟着音樂扭動跳躍。古舊小街所有陽台上也站滿了狂歡暢飲的男女,他們與街上的人潮戲謔呼應,窄小的雕花欄桿小陽台似已不勝負荷。

這樣的氛圍,正是調酒師們盡顯身手的大好機會:音樂又怎麼可以少得了美酒相伴。在新奧爾良誕生過許多種雞尾酒,其中的「颶風」是以黑Rum酒加入水果糖漿和酸柑汁而成,其靈感或許來自2005年那場著名的「卡璀那」颶風。那一年「卡璀那」帶來的洪水,給了新奧爾良幾乎是毀滅性的破壞。當年的重災區現在已是人去樓空,滿目荒涼,幾乎變成一個「死城」。僥倖的是,洪水並沒有侵襲主要街區,讓號稱「大快活」的新奧爾良得以繼續狂歡。

今晚,所有人都乘着音樂借着酒勁盡情釋放,理直氣壯地放浪形骸。酒精和音樂摘下了人們平日道貌岸然的面具,回歸放鬆和真實。而這一晚,只是新奧爾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平常的一夜。這就是快活的新奧爾良,美國人心目中首屈一指的度假天堂,每天都是狂歡的節慶。

Image description 懷舊的爵士樂海報。

爵士樂聖地

不知從何時起,南部種植園裏飽受奴役,在暗無天日中掙扎的黑奴開始苦中作樂,他們用簡陋的樂器來演奏即興的旋律,藉音樂表達自我生活和情感,寄託思念故鄉嚮往自由的希望,麻醉不幸和憂傷。這些自由的節奏,傷感的旋律,慢慢演變成今天叫人如癡如醉的爵士樂,並隨着時間在新奧爾良深深扎下了根,成為新奧爾良的靈魂。

深沉而憂傷的旋律,繼續緩緩地敘述着舊事滄桑,直至尾聲:猶如密西西比河的汽笛,嘹亮的色士風吹響了,低音鼓輕聲回應着,像是在和它一起對嘆人生。小提琴在中段再以悠揚感傷的旋律切入,呈現出月色中流淌着的密西西比河,在空氣中湧動。它們合力承載起生活的沉重,輕觸到最隱密柔軟的情感,為心靈療傷。

這就是美國版圖的底部——新奧爾良,一個醉生夢死之地。

NOLA由來

「New Orleans, LA」英文縮寫「NOLA」,新奧爾良人親切地將自己的城市稱作「諾拉」。 選擇新奧爾良的理由,無疑是對爵士樂聖地的嚮往。比起夜裏的放浪形骸,我更鍾情新奧爾良午後的慵懶散漫,那才是聆聽經典爵士樂的最好時光。

此時此刻,身處爵士樂的源頭,酒吧街一個安靜所在。躲在昏黃的燈光裏,手捧一杯美酒,靜聽歌者時而狂野不羈,時而又如泣如訴地淺唱低吟,漸漸覺得自己身上已落滿了歲月的塵土,深深着迷。不禁暗自慨嘆:在這個「諾拉」迷城,天使都墜落在凡間,藝術家都流落在街頭了。

撰文、攝影︰趙健明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