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山頭,銀礦灣已近在眼前,梅窩美景盡收眼簾。
神樂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這裏曾經養牛並生產牛奶。修士的原意只是為了解決當時修道院資金短缺的困境,希望透過賣牛奶而達致收支平衡,並保留以勞動獲得生活所需的傳統。最初只是賣給附近的梅窩居民,在努力經營之下漸漸建立了牛奶的品牌才開始被人熟悉。雖然當初養牛製奶的工場已於八十年代遷移他處,無法看到當年景象,但時間在這裏似乎走得特別慢,今日所見景象也許和數十年前分別不大。
神樂院的教堂沒有任何裝飾, 貫徹熙篤會的簡樸理念。
上山前往教堂的道路,如今仍是「耶穌的苦路」。十四個木製十字架掛在路旁大樹上,顯示耶穌從被判刑到死亡之間的重要時刻,紀念耶穌為救贖世人而流下的血。走在苦路上,意味分擔耶穌的重擔,時刻與主同行,走在永生的路上。雖然非教徒未必會有什麼同感,但路上一個又一個十字架營造出的氛圍,似是引領人們走進靜思的世界,在自然之中思考多一點信仰的意義。
走了苦路,修道院已經近在眼前。院內現時仍有修士居住,他們依然恪守熙篤會的傳統,過着簡樸刻苦的隱世生活。他們從清晨三時半到晚上就寢一日七次到鄰近的教堂唱經,並定期進行彌撒聖禮、研經討論等活動,其餘時間多是靜默或勞動。這裏遊人不多,山林之間有種讓人心境平和的感覺,確實是個修道好地方。連路過的遊人都不期然小聲說話,免得打擾隱修中的修士,更不想打破這種寧靜的美。
中西合璧、設計獨特的聖母亭,只能在神樂院內看到。
除了修士住所和教堂,這裏還有一個小花園,最有趣是花園入有個內藏聖母像的中式涼亭,中西合璧的設計讓我眼前一亮。想出這種設計的人並不是什麼建築專家,而是曾在這裏隱修超過三十年,以一百一十歲高齡於神樂院辭世的高師謙神父。高神父一生虔敬,建造聖母亭是他生前的心願,希望能讓信眾敬拜聖母、親近聖母。他畢生在亞洲各地建造了六座類似的亭,神樂院這座已是第四座,於1979年建成,也是香港唯一一座,彌足珍貴。
離開神樂院,山後已是梅窩。山裏山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銀礦灣在陽光之下閃閃生輝,嬉笑玩樂之聲不絕於耳,而港島的高樓大廈就在不遠的對岸。但願再多一個三十年,這片土地依舊寧靜而美好,不單是修士,乃是我們靜思自身的好地方。
前往方法:從中環乘搭渡輪或於東涌乘巴士DB01R號於愉景灣廣場下車
需時:3小時
小貼士:路過修道院時務必保持安靜,教堂和花園可內進參觀,其餘私人地方勿擅自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