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徐克前徒弟麥欣恩 分析星洲電影發展

2017-04-13

新加坡自家製的《爸媽不在家》,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其中一段情節講述兒子沉迷當年流行的他媽哥治,父親盛怒,掉那「媽」出車外,後來買了識行識叫的雞仔給兒子當生日禮物,以示父親渴望重拾原始的愛,反璞歸真。當時,車內播放的不是新加坡歌曲,不是英美韓流行曲,而是王傑主唱的香港流行歌《一場遊戲一場夢》。

新加坡和香港,關係微妙而密切,時而競爭,時而合作,像鏡子看自己,又像命運相連的兩生花,似我非我。「新加坡曾是港產片其中一個主要輸出地,深受香港軟實力影響,今日慢慢走出自己的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麥欣恩,跟我們談星洲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撰文:潘天惠

[email protected]

別以為她是紙上談兵的學者,麥欣恩本身是編劇,也是影評人,畢業後曾跟導演徐克學師,經歷日夜顛倒的戲夢人生,認識到影圈的真實一面,深刻體會到香港幕後人搵食艱難。

香港與星洲的共通點何其多,同為國際大都會,同處一個時區,同為前英國殖民地,同樣地少人多,兩地文化和人才交流從未間斷。談到新加坡當代電影,兩位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不能不提,一個是擅長藝術電影的邱金海(Eric Khoo),作品包括《薄麵佬》、《十二樓》及《和我在一起》等,2年之前曾經邀請何超儀拍攝情色電影《無限春光27》;另一個是走商業片路線的梁智強(Jack Neo),成名代表作是《小孩不笨》,他憑此片打通整個華人市場,至今仍是新加坡最賣座導演。

「香港和新加坡本身存在互相競爭關係,常常被外界視為比較的對象,小時候聽到大人說移民,新加坡是其中一個國家,但實際上香港人好像不了解新加坡。」香港中文大學現正舉行「海上絲綢之路組曲」學術活動,研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華語和漢語方言的語言特點,打頭炮的「南洋電影、教育與文化」講座,麥欣恩透過《小孩不笨》分析星洲電影發展。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電影工業主要由兩大公司控制,出產的是馬拉文電影,忽略了龐大華人市場,間接導致當地華人變成收看港產片為主。」麥欣恩畢業於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後獲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對冷戰時期香港與星馬的電影文化認識甚深。「在冷戰形勢之下,中港電影慢慢分割,五十年代初兩地電影往來每年只有幾部,為求出路,港商自然要主動尋找新市場。」

Image description

星洲影業

半個世紀過去,香港的變化巨大,但識走位的特性從未改變。「香港人好醒目,失去內地市場,便向東南亞出發,而新加坡又是英國殖民地,當地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靠向美國,加上反共陣營,兩地走得愈來愈近。」她簡單地勾畫出星洲電影的歷史面貌。

「談到新加坡電影,同樣六十年代出生的導演邱金海和梁智強實屬表表者,前者在1995年憑《薄麵佬》冒出頭來,把新加坡電影帶到國際影展,他的藝術電影至今仍不乏捧場客;後者被譽為國民導演,拍戲前創作諷刺時弊的搞笑電視節目,像香港當年的《歡樂今宵》和《笑聲救地球》,深諳諷刺喜劇是最能深入民心的類型。」

「《小孩不笨》是少有能夠打破區域限制的新加坡電影,或許和題材有關,畢竟壓迫下一代讀書在華人地區最容易引起共鳴。」問題來了,為何繼《小孩不笨》(和《小孩不笨》第2集)之後,星洲商業電影彷彿無以為繼,無法成為一股亞洲新興力量呢?麥欣恩的答案也刺中了香港的痛處。

「198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部門負責推廣電影,時任亞視老闆邱德根在1991年赴當地開設片場,但礙於人才匱乏,徒有硬件亦奈何,發展步伐依舊緩慢。再說,新加坡的人口由四大種族:華人、馬拉人、印度人和歐亞人組成,文化差異極大,印度片很難打入華人市場,馬拉人又不會看華人電影,商業片要成功更難上加難。」

Image description 麥欣恩(左三)與浸大學生合照,她現時在中大任教。(受訪者圖片)

徐克回信

你的市場如何,你的電影也必如何,只要餅不夠分,商人便會畏首畏尾。「新加坡缺乏大製作,永遠只能做中小型製作,加上觀眾的要求愈來愈高,本地電影只佔整個市場5%,陷入了惡性循環。八九十年代,新加坡試圖吸引香港片商投資,也有合拍片,並到當地片場開戲,例如《驚天十二小時》,但當時根基薄弱,難成氣候。」

她對電影的認識不僅來自書本,還有明刀明槍的實戰體會。「其實我沒想過長大後要做什麼,但中四那年立志要考入中大的中文系,只是跟着興趣而行,讀完碩士才打算做編劇,不幸的是碰上影圈低潮,寄出了30多封信也沒回音,身邊人叫我別再發夢。」麥欣恩身材纖瘦,氣質柔弱,聲線不大,很難想像她畢業後第一份工,就毅然走進複雜的電影圈。

薯片叔叔的故事告訴我們,發過夢才不枉此生,當麥欣恩的信心差不多被現實淹沒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時覺得幾個月的等待很漫長,最終收到一封信,就是徐克寄來回信,哈哈!」想像永遠跟現實存在落差,半年時間足夠讓小女孩長大,上了一生寶貴一課。她回憶:「徐克剛剛發展內地市場,我不能像其他男生一樣勝任體力工作,只能在旁寫東西,但一樣要跟出跟入,對於一個無知少女而言,片場又煙又酒又粗口,而且24小時on call,衝擊巨大。」

「有時他會凌晨打電話叫你一起談劇本,一路談到天光,之後就開機拍攝,而且當他工作投入時會忘記吃飯,但我的胃真是捱不住,所以隨身袋幾包餅乾以防萬一……自問適應不到這種生活方式,便回校園讀書和進修。」她在深圳跟拍《散打》半年,就像被人「散打」了半年一樣。

Image description 中大舉行「海上絲綢之路組曲」活動, 麥欣恩是講者之一。(受訪者圖片)

決定留下

即使麥欣恩沒有正式加入影圈,但在2009年她的劇本被拍成電影《三條窄路》(崔允信執導、廖啟智主演),2013年的《末日派對》更邀得泰迪羅賓、謝安琪和黃貫中參演。兩部電影均帶有政治氣息,原來她在2013年受到政局氛圍影響,深感喘不過氣,曾到南韓教書年半,也申請過移民美國,後來還是覺得香港好,遂放棄申請綠卡,回心轉意回到中大作育英才。

記得《小孩不笨》有句話:「前面有石頭擋着你的路,如果你站在原地什麼都不做,你永遠不會到達終點,石頭是不會自己走掉。」這句話適用於今日的新加坡和香港電影圈。

Image description 她曾到南韓教書年半,坦言當地年輕人非常支持本土電影。(受訪者圖片)

麥欣恩小檔案

學歷: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

職業/文化角色:中大中文系助理教授、電影編劇、小說作者、影評人

創作:電影劇本《三條窄路》、 《末日派對》;長篇小說集《夢黑匣》等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