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南韓電影《倖存者》(Battle of Jangsari)公映,外界都無法知悉,原來在上世紀韓戰期間,曾發生一記慘烈的長沙里之戰,當中700多名高中臨時徵召入伍的士兵,在沙場上賠上年輕生命。一將功成萬骨枯,郭暻澤及金泰勛合導的《倖存者》,將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南韓長沙里的一段慘烈戰役搬上銀幕。
時為1950年,朝鮮軍超越三八線,兵臨釜山附近,772名平均年齡只有17歲的士兵,僅僅接受兩星期的軍事訓練,便被派往戰場,提前一天從東邊發動長沙里登陸戰,為西面主戰場的仁川登陸戰聲東擊西,成為扭轉韓戰的關鍵一役。
於是,長沙里之戰純是一記擾敵策略,在被朝鮮軍佔領的長沙里搶灘,韓國這支半業餘之師,根本全無取勝把握,儘管意外攻佔了長沙里,在全無支援下,令守在長沙里的士兵們,遭受朝鮮軍近乎毁滅式的反擊,最慘烈的場面,自是從長沙里撤退之時,血流成河,不少未成年的士兵戰死沙場,影片亦以兩位少年人的最後死守,掩護同袍撤退,作為戲的最後高潮。
聲東擊西牽制敵方
長沙里在哪裏?它是在南韓浦項巿以北約30公里的長灘。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越過三八線,三天內攻陷漢城(現首爾),且節節向南推進,美軍及聯合國為了支援,美軍主帥麥克阿瑟遂出了主意,提出了「鐵鉻行動」的反攻行動,冀在仁川登陸並收復失地。當韓國軍方得悉美軍行動後,在東線的指揮官忽發奇想,提議以一隊兵力在朝鮮軍的後方長沙里作干擾戰,聲東擊西,以圖牽制朝鮮軍力,切斷其補給。
但由於韓軍兵力單薄,不少韓軍軍官都對這一計劃生疑,於是以兵力不足為由直接拒絕,最後這項任務落在自願參與的李明赫大尉(戲中易名為李明俊)身上。戲中便談到李明赫接下火棒,但礙於兵力不足,於是在附近的大邱巿高中徵召了560位學生臨時入伍,他們平均年齡只有17歲。學生軍於8月31日抵達釜山,接受了為期10天軍事訓練,並於9月7日正式成立大隊,加入其他正規軍,合共760人,稱為密陽部隊。這群學生從無作戰和燒槍經驗,卻突然被置於戰場,只有一腔報國的熱血,慘烈和荒謬程度可想而知。
9月14日,在密陽部隊準備登陸之際,竟然遇上颱風,負責的登陸艦直門山號未泊岸已在海上擱淺,戲中很詳細地拍出這一幕,先頭部隊因不諳水性,被海浪捲走;第二批士兵,要徒手游泳帶着繩索登岸,並且面對駐守灘上,居高臨下的朝鮮軍炮火猛烈攻擊,長夜漫漫,在付上沉重傷亡後,密陽軍終成功搶灘。然,這才是噩夢開始。
彈盡糧絕悲壯動容
他們雖是小勝,同時炸毀了浦項至仁川的道路,切斷了朝鮮軍的補給路線,卻同時引來被驚醒了的朝鮮軍的大規模反撲,翌日,即9月15日,朝鮮軍派了一營軍力,及多輛坦克來作收復戰,密陽軍不得已地退回沙灘,勉強堅守了兩天,但所攜帶的可供使用三天的糧食、彈藥和補給品已經全部耗盡。密陽軍不得不撤退,只是美軍支援艦姍姍來遲,又泊在海上,不肯靠近,令撤退任務變成被敵軍狙擊最佳時刻,血流成河。
李明赫部隊的760人和12名船員中, 有640人撤回釜山港,其中傷兵92人。但負責擔任後衞任務的39人最終沒能撤走,戲中為強化戲劇效果,以兩位少年學生為主要留守掩護者,其悲壯處確是令人動容。從密陽部隊撤退的慘烈,士兵彈盡糧絕,將整個作戰部署的輕忽暴露無遺。
戲內也製造了不少戲劇衝突元素,如少年軍搶灘後,遇到的朝鮮軍原是被丟在北韓的表弟,兩老表相認還未及時,已演化為內部的衝突。要親情抑或要國家,實在難以定奪。
然而,《倖存者》重拾這段塵封歷史, 並非要賣弄熱血的愛國主義,而是為當年被犧牲的軍士和學生們討回公道。雖然仁川之戰成功,扭轉了韓戰的結果,但長沙里之戰的資料卻一直被軍方封鎖,直至一群倖存者在1980年成立了委員會,而當年負責接載密陽軍登陸長沙里而擱淺的直門山號,在1997年被發現後,這件韓國軍方的大醜聞才公諸於世。
韓戰後,軍方將黑鑊全推向當時領軍的李明赫,李明赫因引致大量少年傷亡而被判死刑,後終因軍方戰友奔走而被特赦,但他終生以爭取陣亡少年學生追封軍號為己任。為什麼李明赫在眾人推卻時,卻主動請纓上陣,原來他出生於平壤,韓戰前來到南韓,本着自己的基督教信仰,為了韓國不被赤化而參軍。他一手挑選學生參與這趟近乎瘋狂的任務,實在引人非議。戲沒太多深究當年忽發奇想,要聲東擊西幫忙的是誰?戲中的美軍是否全無責任?戲中隨美軍的女記者瑪姬(美瑾霍絲飾)像真有其人,她不斷追究駐韓的美軍指揮官的長沙里不人道之舉,是否聲東擊西,將責任直推韓方將領?電影裏沒明確答案。翻查史料,就連美軍也認為長沙里的戰役,實際對仁川之戰的成功沒甚幫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倖存者》重塑一段殘酷的史實,看戰爭如何摧殘文明,將人性最醜惡的一面直面觀眾。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