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自1954年法國殖民統治者撤出中南半島,至1975年4月30日,時任南越總統阮文明宣佈投降,南北越重歸統一,前後歷時20年。
漫長的戰爭令美國陷入泥沼,激發了六十年代席捲西方的反戰運動,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還深深地嵌入了美國文化如電影及搖滾樂。然而,雖然美國輸掉了戰爭,卻通過流行文化輸出,在某程度上贏得了記憶的書寫權,作為戰勝的一方的越南反而失語了,最多只能做到的,是在胡志明市設立戰爭罪行博物館,展品皆盡情控訴美國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筆者年前曾到訪參觀,視覺效果非常「核突」,未看完就匆匆離場。可是隨著時間流逝,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1995年美越關係回復正常化,博物館也改名成為戰爭遺跡博物館。
有見及此,越南一位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阮純詩(Nguyễn Trinh Thi),大量採用歐美及亞洲所生產的現成影像資料,包括荷里活主流劇情片、歐洲藝術電影、新聞及紀錄片等精心剪輯拼貼出一部電影 “Vietnam the Movie”,按時間順序講述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的越南歷史。來自美國的材料有《現代啟示錄》、《生於七月四日》及《阿甘正傳》等,歐洲有哈倫.法洛基、萊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維爾納.赫爾佐格等作品,還有大島渚及許鞍華。電影畫面中出現的,有耀武揚威的美國大兵,漠不關心的西歐資產階級,讀毛語錄的法國左派青年,來到越南採訪,講粵語的亞洲記者等等,意在表現這些形象與敍事背後的矛盾和不和諧。而電影中幾乎未出現越南自己生產的影像,一如現實中越南的失語。
“Vietnam the Movie” 作者阮純詩是享譽國際的越南藝術家,曾參加第十五屆(2022年)卡塞爾文獻展(德國卡塞爾的Document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展之一,每五年一屆,重要性比得上威尼斯雙年展)。雖然越戰已結束近半世紀,但歷史的幽靈仍在,越戰作為冷戰及亞洲現代史的重要部份,在西方流行文化及當代藝術中也是不斷被回溯的主題,同時考慮到香港和越南的地理位置相近,越南船民問題也曾長期困擾香港,是香港人的共同回憶,所以本次香港米倉電影節的策展人劉菂引進了“Vietnam the Movie”這部電影。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經過三年疫情,加上俄烏戰爭及南海問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鉅變,新冷戰已逐漸形成,香港似乎也不能置身事外,回顧歷史總會引人深思,從而思考一下未來路向。
今次米倉電影節策展人劉菂,自2015年起,開始進行當代藝術的研究及寫作,曾在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及廣州黃邊站當代藝術中心做研究工作,期間多次前往東南亞,現為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學院的博士候選人。在2022年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中,是參展藝術家,來自廣州的菠蘿核小組項目成員之一,因而接觸並了解到「米倉」(lumbung)這個理念,在與李筱天、謝思堰共同發起的一個「閱讀間」項目中,翻譯及出版了文獻展策展人ruangrupa所發佈描繪米倉的小冊子,在卡塞爾的米倉出版人集會,及香港大館書展都出售過。
米倉電影是此屆文獻展在主展覽以外的一個放映單元,用於展示參展藝術家及其生態系統內的影像創作。在漢雅軒的支持下,劉菂選取了部份影片在香港放映,主題為反思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及資本主義,給人類社會及自然生態所帶來的傷痛,提倡一種合作式的、非攫取式的,甚至是萬物有靈的生產與組織形式。
「米倉」這個概念源於印尼農業社會,透過米倉電影,希望香港觀眾能夠看到一個更真實生動的「全球南方」,看到他們的社會生活,歷史與當下,信念與掙扎,而不僅僅是「當代藝術」。
文:Johnny Cheung 圖: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