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何兆彬:史匹堡《戰雲密報》,打敗極權的只有真相!(一)

何兆彬 | 2018-02-07

過去幾星期北風澟冽,刺骨的不只是天氣,而是整個氣氛灰得讓人抬不起頭。上映中的《戰雲密報》(The Post)寫報人在艱難之中同氣連枝,抵禦強權,怎會不令人想起今天狀況?近日再看下月才上映的韓片《1987 : 逆權公民》,戲中一句對白如同驚醒夢中人:「這個時候,能打敗這政權的只有真相!」《逆權公民》是群戲,無數無名義士為了揭露真相,盡一己之力,結果受到折磨虐待,上街的學生一個又一個的被毒打,或傷或死,但果然,潰敗專政機器一次又一次的,是背後一個個真相。戲中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但由片中全斗煥聲稱會再連任八年,全南韓市民被仿如末路,片末還是露出曙光。電影拍來扎實,激勵人心,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史匹堡《戰雲密報》也一樣以真相作為武器。電影自然是表揚前線新聞工作者的,在社會最關鍵的時刻,報館在利益(上市)及(真相)之間,在被政府表明你若揭露消息,就以公權力打擊你的時候,你怎樣做抉擇。

文: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主角密件 vs 主角報人
威權政府總有太多不可告人之秘密,有趣的是,《戰雲密報》中的七十年代,是一個民主社會。但片中的尼克遜政府會一次又一次找人告訴你:若你跟政府對着幹,若你敢揭露,我們就會玩謝你。《逆權公民》之中,南韓政府的特別「反共」機關可儼如東廠特務組織,要拉要鎖要嚴刑迫宮,可以將所有阻礙都稱為「共產黨」,只要你防礙他們職務,他們並無底線,所用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人類最大的惡,都是以善意鋪成的。或起碼說,是用上了善良的藉口。《戰雲密報》(The Post)的英文片名改了數次,劇本本來就叫The Post,開拍時叫The Paper。The Post指的是片中主角:華盛頓郵報,The Paper指的不是報紙,而是片中的爆料資料:Pentagon Papers(五角大廈文件)。電影上映,他還是決定將焦點集中在前線新聞工作者身上。

電影由67年越戰(越南)開始,幾個鏡頭起落,接到了1971年的美國。影印機前光影流動,有人在偷偷的大量影印這密件。這份1967年寫成的密件,原為當年國防部長Robert S. McNamara下令,對美國如何參與越戰的過程進行全面評估。報告指,美國在慘痛的越戰之中,明明評估了越戰中美軍虛報死傷人數、對越戰沒有看好,不斷派年輕人到越南,根本是送死。96车《紐時》稱:五角大廈文件「說明在除其它一些事項外,尼克遜(Nixon)當局系統地撒謊,不僅對公眾,對國會亦如此。」

作為史匹堡的認真/史實式作品,《戰雲密報》不像他那堆前作,硬生生的要找個英雄人物,背起所有責任,義無反顧,它反而是像老火湯一樣,你得有點耐性,才看到他慢慢鋪陳人物及時代,每個角色都有他不同的角色、掙扎及慾望。電影多少擺脫了他舊有的通俗路線,這要有賴編劇Liz Hannah及Josh Singer,特別要提後者,這已是他第三部寫有關新聞採訪的電影劇本了。他寫過《第五公民》(The Fifth Estate, 2013)及影評一致讚好的《焦點追擊》(Spotlight, 2015),他更是後者的監製。

電影宣傳重點之一,是戲中找來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及湯漢斯(Tom Hanks)首度合作。其實它不但是二人合作,更是史匹堡與梅姨首度合作。據報史匹堡不愛採排,一來就拍真的,梅姨很快就習慣,而且愛上了這製作流程。

Image description 大導演史匹堡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梅姨Meryl Streep演Kay Graham

真相 vs 假新聞

史匹堡的科幻大片《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拍先於《戰雲密報》,但後者率先上映。除了電影特技製作的多寡,也由於史匹堡花盡了最大努力希望電影盡快上映,以反擊Trump政府帶來的「假新聞」(Alternative Facts)氣候。電影在五月開拍,七月煞科,僅僅在九個月內就極速上映,這在荷里活來說是罕見的。

梅姨的演出一貫的閃耀。相對來說,Tom Hanks這次演老報人Ben Bradlee反而更融入角色,Ben Bradlee是當年《華盛頓郵報》老總,當《紐約時報》收到密件,準備爆料時,他這老報人已興奮起來,到了《紐時》才刊出第一篇報導,就被司法部下了臨時禁制令,他更興奮了。事件發展轉折,你的主要對手:《紐時》手上有料,但被禁了,這時若果你收到密件,你敢不敢刊出?老報人見到越多揭露就越吸引,越危險越好玩,他二話不說:「我就是想被捲進去!」但大老闆的考慮的可不只是登或不登,被告或不被告的結果,而是刊登了的話,正準備的上市計劃,可能要泡湯了,戲中藉不同角色,重覆引用尼克遜政府中人一次又一次的警告:「你敢跟政府對着幹,我可是會用盡辦法來對付你!」上市涉及這麼多單位,可不是人人都有那個膽量。

電影沒有多給Tom Hanks特寫,他也刻意的改編肢體語言及說話節奏,演來入型入格,反而令人忘記了他是個巨星。戲中梅姨飾演的Kay Graham,是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娘,這角色向來不受重視,不被認為於這段歷史有重大意義。但在這次劇本中,她扮飾了最關鍵的角色,70年代初,郵報還只是地區報,完全不能跟全國性的像《紐約時報》等比較,這年頭她們正籌備上市,她每天都跟財務相關的人員開會,出身「藍血」的她,對採訪等有點一竅不通。及後我們才得知她的背景,她只是出身在上流社會,父親在1933年購下郵報,他先生Philip Graham自1946年成為報紙的出版人,但59年就去世了。她只是剛好誕生在這家族,先生又早逝。她在回憶錄《Personal History》中憶述,當年父親把郵報交予先生營運,她還蠻高興的。她不認為父親會覺得自己在報業該擔崗要職。只是後來先生去世,她被選擇了去「領導」這張報紙。在片初編劇安排下,她本來關心的,只是一些上流社會消息的報道。人未到關鍵時刻,還不會露出真性情。

Image description


戲劇性轉變
但在最最關鍵的時刻,當所有財務/金融部門的人都警告你不要,當即使是編採部對揭露都有所保留時(因為他們跟《紐時》的資料來源為同一人),歷史告訴我們,Kay Graham選擇了去馬──這樣戲劇性的決定。或許,答案是因為她一直被看扁了,在偌大的會議室中,她是不穿灰黑黑西裝的唯一女性,在公司那裡,都像陪襯品一樣。今天,電影掛着梅姨宣傳成女權作品,表揚在那個男人講國家大事/公事,女人還需避席的年代,Kay怎統領這地區報,成了全國大報之一。

她決定去馬,然後優雅地說:My decision stands, and I'm going to bed.(我的決定仍是這樣,而現在我要去睡了。)電影激擊人心的,是當《郵報》刊登了密件,註定會被政府告上法庭,市面所有報章都轉載了同一密件內容,在新聞自由上,同氣連枝,共同承擔。也就是說,大家都明白,真相才是我們擁有最強的利器。只要相信人性的善,在真相前面,所有極權者都會潰敗。

電影末段Kay Graham說:Quality drives profitability(質素帶來利潤),這麼美好的時光,也許已經過去。今天《華盛頓郵報》由Jeff Bezos(Amazon大老闆)擁有,像Mark哥說:今天江湖道義已不復存在,我們已不再是身處文人辦報,講風骨的年代了。

近日有報道指,美國一家科技新聞媒體引述《哥倫比亞新聞評論》進行的調查發現,在一共 72 家給 Facebook 提供新聞的媒體企業中,已經有 38 家停止了合作(佔比超過一半),其中包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數碼年代,貧者越貧,利潤往往流到了並不製作新聞的「業主」(臉書、谷歌)身上,各個媒體都掙扎求存。但不變的是,專政機器打壓新聞自由,證明了他們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戰雲密報》最後一個鏡頭,刻意的模仿/銜接到經典電影《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的開場一幕:黑暗之中,保安發現有人潛入政府,這成了「水門事件」的序幕。我們都知道,尼克遜因為事件下台。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證明,真相是我們擁有最強的武器。

前新聞工作者區家麟說:「各位港版深喉,是的,是你、你、你,請輕裝上陣,隨時準備站出來。」現在我們要問的,是怎樣的土壤,才出到一個又一個良心不忍,決定要不顧一切揭露真相的深喉。當到了關鍵時刻,報業機構被威權政府對付,其他新聞機械,是落井下石,還是連成一線,保衛自由。我們可以嗎?

(推薦閱讀:區家麟 深喉,請隨時準備站出來

*下回再寫《逆權公民)

作者臉書:午夜翻牆‧何兆彬

(下:《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開場一幕。)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