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何兆彬:《中國梵高》好一齣紀錄大芬村行貨油畫畫師的……勵志片

何兆彬 | 2018-04-10

《中國梵高》是一齣紀錄繪畫梵高油畫畫師生活的紀錄片。不,這是一齣勵志片。

英文片名叫"Chinese Van Goghs",梵高是眾數的。這一齣由余海波、余天琦執導的紀錄片,紀錄了深圳大芬村這世界知名的行貨油畫行業中,一眾天天模仿梵高「畫家」的生活、理想與掙扎。不,還有他們的夢想。

文: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中國的梵高們@大芬村

大芬村的行貨油畫傳統,最先由香港人創立。漸漸這裡變成了油畫工廠,並越來越有名,二十年過去,大芬村變成了全世界行貨油畫的代名詞。這裡梵高很多,在片中,有畫了好久梵高,想去荷蘭看梵高真?的趙小勇,也有由潮洲來這裡的周永久、林錦濤等人。說來諷刺,梵高一生只賣出一幅油畫,但這裡貨如輪轉,油畫像工廠一樣製作,油畫屬油性顏料,乾得很慢,工廠內天花就有一根根竹桿,像掠衫一樣掛滿了畫。戲中趙小勇等人口中常提到的,是甚麼時候要交貨。繪畫對他們來說,首先是用來飽肚子,為生計,與梵高相反。

忘記了曾經在那裡看過大芬村畫師的訪問,那位師傅被問到自己畫得如何時,毫不害羞地,表示自己當然畫得很好,甚至比梵高本人好,他說:「梵高一生才畫幾幅油畫呢?我一天都畫幾幅向日葵,畫下來不知畫了幾千還是幾萬幅了。」

《中國梵谷》主角趙小勇不同,他書讀得不多,其實入行畫畫的,書都讀得不多。趙畫了十多年,擁有一個小小的山寨式工廠,買家是荷蘭幾家「畫廊」。畫廊主人曾來過深圳看他,但他不曾到過荷蘭。除此以外,他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到荷蘭梵高美術館,看梵高的真?。雖然書讀得不多,但他謙卑,有上進之心,在他心中,梵高不只是替他飽肚子的一個紅鬚綠眼外國人,而真的是他的精神導師。收了工,他還會舉辦電影播放,找來多年前的《梵高傳》DVD,邀請一眾員工、行家,到來欣賞電影。

行貨油畫是相當辛勞的行業。定單一接都是幾百、幾千幅,當中有不同款式。在交貨期之前,工廠老闆就要分配工作,交由旗下畫師繪畫。每一幅油畫的賣價只是幾百塊人民幣,做畫師賺取不多,老闆們近年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越來越少人入行,離開的反而越來越多。雖然是行貨,但畢竟有一定技術要求,梵高的作品出現在這麼多印刷品、產品上,畫得不對總是看得出來的。片中有一段,就是老闆說這樣不對,但畫師丟筆發脾氣,怎麼都不肯改。

Image description 導演余海波

Image description

既然賺取不多,趙小勇要到荷蘭,太太是反對的。太太本來來這裡工作,跟他學畫,後來二人戀愛,嫁了給他。男人有夢想,女人總是較多擔憂。其實趙小勇是純真的,除了想對梵高朝聖,他一直以為買他畫的是甚麼「畫廊」,他想到荷蘭當年學習畫廊的運作。他不知道的,是即使如北歐,都有庸俗的生意人,庸俗生意人並沒有不對,只是當大家隨他到了荷蘭,看到他目睹「畫廊」竟然是街上一檔賣紀念品的檔口,既賣T恤又賣水杯,可想而知他有多失望,或驚訝。

其實大芬村近年開始多賣了原創作品。片中一個畫師,在08年金融海嘯後,遇著生意大跌,就隨便開始畫起自己的畫來,畫好了也沒有打算賣,但就掛了在店裡。沒有想到,隔了一陣子,有外國人路過竟跟他說他要找的就是這種畫。原創作品近年在大芬村的銷路,一直上升。

當趙小勇真的走進梵高美術館,看到真迹,他心情激動。梵高有幅名畫,喚《星空下的咖啡座》(The Cafe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他就在路上,架起畫架,畫了起來。他也許天真,但他根本不像一個庸俗的生意人。他有所追求。

回到中國,他開始思考自己的創作─他的原創繪畫。

沒有夢想,形同鹹魚。人人有夢想,那管是畫行貨油畫,都可以比在Art Basel賣千萬元一幅的大畫家高貴。看過電影,你就明白這完全是一齣勵志片。

*4月21日起 星影匯 獨家放映

放映時間
4月21日(六) 下午4時
4月25日(三) 晚上8時
4月28日(六) 下午4時
5月2日 (三) 晚上8時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