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蘋果日報》復興大計(1):數碼血淚史│何兆彬

何兆彬 | 2018-08-15

繼高鐵漏水、沙中線鋼筋造假,《蘋果日報》再爆出沙中線嚴重沉降,灣仔會展站被迫馬上停工。你再不喜歡《蘋果》譁眾取寵,只要腦筋正常,都應該知這是香港此時此刻唯一不能沒有的報紙。

我曾在堆填區工作多年。壹仔樓下會公布每天發行的報紙數量,2002年入職時記得是每天36萬份,今年公佈的2017年數字已跌至11萬多份。將報章全面數碼化是蘋果率先做的,有些網媒領域上,蘋果甚至是領先全球的,例如「動新聞」2009年推出時,能在即日做好含CG動畫、配VO的新聞報導,就頗為轟動。但九年過去,紙本退潮,數碼業務盈利也只能說寥寥可數,不及預期。

寫這篇的動機,是想理解黎智英在7月23日寫的《報紙有救了》,有此之前,我們先看看現在報業的經營有多慘烈。

Image description

早前公佈《蘋果》的業績,數字真的嚇死人:

// 壹傳媒全年虧損4.76億元,每股虧損19.6仙,不派末期息。該公司去年同期虧損3.93億元,每股虧損16.2仙。期內,收益14.96億元,按年減少16.16%。而現時按收入分類計算,印刷業務仍然為集團主要收入來源,《蘋果日報》及《台灣蘋果日報》仍為該業務貢獻最大收益,達至636,200,000港元及佔本集 團總收益42.5%//

蘋果慘蝕了幾年,然後100毛/毛記電視冒起,大概兩三年前我開始聽說傳媒/新聞系的畢業生,首選是入100毛工作,其次是做KOL。沒在社會工作過的年輕人很容易被潮流影響,自然會對毛記有遐想,但工作過就會知道即使賺大錢那一年,上市,基層員工待遇都沒有比市價好。其實毛記幾個老闆出身商台,經營方式也是商式Style:基層儘量刻薄,人紅了就有特權,例如商台的當紅DJ,可拍TVB、拍廣告出唱片甚麼都行,毛記的一眾當紅KOL其實也一樣。

將毛記當成傳媒,本身已是不美麗的誤會。他們的資訊/ 新聞性節目,連一成也沒有,大氣電波電視台有每日新聞報導時間限制,電台也要遵守法例,每半小時/ 一小時要有新聞簡報。網絡其實還是蠻荒西部,對一切都沒甚麼條例規定。上市前我曾戲言,若毛記集資後成立新聞部,我會另眼相看,但這其實不符賺錢原則。如果TVB不受廣播條例規定,大概也會將新聞部大裁員,甚至解散。近日有人又談到這話題我又搭兩句,《100毛》當然不是《號外》,《號外》出過陳冠中、鄧小宇、丘世文、黎堅惠、Peter Wong等人,當然100毛商業計算叻好多,但實質兩者水平相距太遠。

Image description

動新聞的思維其實很前衛,在此之前,有一段日子蘋果曾不接受海外IP登入,也不接受讀者看舊日新聞。但忘記了是動新聞前幾年,他們將所有內容全球全面開放,動新聞更是任何人都想像到,會直接威脅到紙本的一樣犀利武器。本來紙本有最無法取代的兩樣殺著,一是馬經(賽馬日報紙銷量特別好)、一是鹹版(鹹版不只有鹹相,它不是網上免費鹹網可以直接全部代替的)。但後來管理層用一個好笑到甩下巴的理由,將鹹版取消(有人不知道這故事嗎?),這對買實體報紙老讀者的忠誠度,打擊很大。當時我還在《蘋果》,天天都收到罵《蘋果》(讚東方)的讀者信。

往後幾年,網媒發展發生劇變。

傳媒忙於轉數碼,行家忙於轉型,開始出現我稱為 #數碼血淚史 的事情,每段搣開都有血有淚。血淚史的開始緣於動新聞的出現(很快就出現了「片比文字吸引」的說法)及臉書的興起。做一隻古仔的方法劇變,文字/傳統媒體工作者壓力大增。早期拍片必有靚女、大波,到中期老闆會要求記者出鏡、記者示範化妝、記者示範教洗鞋方法(你絕不會想起有多少人愛看)、文化記者在報紙寫人訪,幾千字人訪,數碼版卻被撮寫成三百字減肥(人訪必須問減肥方法)或教仔方法(可見師奶讀者社群很大)。同是文化版記者,交網稿就不能寫文化或深度人訪,因為View數太低,他們漸漸發展出一種捉題目的技巧,例如寫年輕人創業的熱血故事,數目就有保證(to be fair,港人喜歡看別人仆街外,也愛看別人克服難關的。)各公司編輯、記者也開始要學習SEO──一種透過科技,學習用流行的Keyword來寫出一份容易在google被搜到的文章,行內最會用SEO的例子是Presslogic。

總之交數,各施各法,記者開始全面Sales化。一般機構每天每周檢查記者交數表現,有新的網媒在每個部門裝上電視,24小時滾動列出賽事排名,讓你看看那個同事跑得快,就像狗場。跑不上跑得上的格力犬,一離狗場,往往都是沒有人領養的。

往日這個江湖,我們閒來會說誰誰誰寫得好,「邊個邊個寫得真係好。」「聽說誰誰名編輯本來是斬叉燒出身的。」就像武俠世間中說誰劍法高一樣。數碼轉型,就像火槍出現,刀劍淘汰,要告別江湖了。再加上傳媒機構收入銳減,很多機構開始向高薪族開刀,OK,公道一點說很多人嘆慣了根本都跑不動,人到中年又沒有鬥心,本來就是等於退休。但這樣一來,有心寫的都自尊受損,像我往日買《壹周刊》是為了讀人訪,但好的寫手都因此轉工轉行去了,新請回來的又經驗不足,而且不相信傳統說故事的方法。又像《飲食男女》,質素是冠絕全港的,但迄今仍然沒有盈利,他們的功能,就是助攻王。但網上文章變成逐篇計算View數,而非看你一個整體,《飲食男女》像副刊,一拆散就失去了本來意義。談到這裡難免想到,大概五年前,前上司曾跟我說:現在的文章都不流行寫這麼長了,你寫咁長做乜。那陣子其實我越寫越長,總覺得篇幅不夠,內心其實並不同意,但風勢這麼一轉,江河日下,你說話反駁的聲音也越見細小了。

傳統媒體的收入何來?其實不外乎廣告、讀者兩種,而其中主要是廣告,例如報紙雜誌,往往成本略高於印刷、訂裝,即是它的售價已Cover了一部份的成本(讀者代付了),只要做得好,收入往往很可觀。正道的雜誌/報紙,只著力把內容做好,就不愁沒有收入。邪道的傳媒有料不爆,為政府護航,是因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不在傳媒這一行,做報紙/雜誌是老闆是買回來的影響力,這是副業。

毛記電視其實像商業二台,他們針對的是年輕人,不像商業一台講社會講責任,它的操作上更似一間廣告公司,又不受監管,於是內容九成都是輕鬆搞笑,他們的收入全部來自客戶。到了這裡,大家一早看得通,傳媒數碼化以來一直受制於Google及Facebook──科技的強大。他們都是科技公司,不產內容,但你都得租他們的舖位去賣內容,但你透過Youtube(google) 或facebook接觸讀者,(全球)廣告的70–85%廣告費都到他們口袋去了。近日有不少傳媒Facebook page開始要讀者reply留言再pm你,推介全港十大米線店、教你下載甚麼甚麼,這些屎坑橋,全都是因為要因應Facebook改變運算式,而訂下的白癡數碼行銷策略。

Image description 《信報》網頁版

如果貴報的內容十分獨特,大可將付費權交給讀者選擇:設立Paywall (付費牆)。香港報章之中,像《信報》及《明報》就是有Paywall的。但設Paywall就有違蘋果多年來原則,而且大大減低自己在網絡的影響力。

大約是大半年至一年前,堆填區傳出解僱部份員工,有的員工被迫轉職自僱,內部一片愁雲慘霧,大家都看不見前景。直至這兩三個月,突然先後傳來蘋果重設生果籃、小食,甚至是派認股權(Option)給全職員工,這個多個月肥佬再找來一個個名筆撰寫人物訪問,這些訪問部份甚至沒有拍片。過去幾年,傳媒主管最迷信的有兩件事,一是Facebook,二是拍片。本來我一直對此不解,直至讀到黎智英寫《【事實與偏見】報紙有得救了》,我終於明白了。(未入正題,待續)

(按:前日SCMP報道,說《蘋果》承認在考慮使用Paywall https://bit.ly/2w8n5qj

延伸閱讀:
【事實與偏見】報紙有得救了 https://bit.ly/2OBgdJF
【事實與偏見】小食和會員制度(黎智英)https://bit.ly/2Mh1R4E
【文有第壹】買報紙,唔知訂?(徐家健) https://bit.ly/2w7ABL3
(寫於一年前)由《飲食男女》紙本停刊 談傳統媒體「綜合體」年代的瓦解 https://bit.ly/2nEPK2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