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陳仲謀醫生:社會動盪,港人集體焦慮

2019-09-17

持續了將近3個月的社會暴力衝突,使很多市民心情忐忑不安,甚至焦慮煩躁,這是心理或社會學上所稱的「集體意識」(Collective Mind)。「集體意識」對一個社群的發展,通常會有主導性的影響。

自古以來,「人非草木,誰屬無情」這句說話深入民心。以現代的語言來說,情緒是與生俱來(Inborn)的,呱呱墜地的嬰孩,已經有其獨一無二的情緒模式,但總離不開喜、怒、哀、樂的情感;而焦慮就在錯綜複雜的內外影響下,不由自主地產生。

焦慮對人的身心會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例如:春秋時楚國大臣伍子胥遭讒言誣陷,出亡祖國,過關時極為焦慮,以致「一夜白頭」;本港武俠小說家梁羽生的名著《白髮魔女傳》,描述女主角練霓裳,因被摯愛卓一航拋棄,傷心欲絕而「一夜白頭」;1982年9月尾中英談判陷入僵局,市民信心動搖,港元兌美元跌破十算大關,市面瀰漫焦慮恐慌氣氛,有人將超級市場的貨品搶購一空,連衞生紙也一卷不留。

Image description 持續將近三個月的社會衝突使很多市民焦慮不安。(彭博圖片)

香港政府的財政官員,最近公布調整本地的經濟增長由2.5%降低至0.3%,如果形勢每況愈下,負增長的機會便有增無減。香港本是一個「經濟城市」,由來自內地的移民經歷百年打造而成,現在變得極為「政治化」,是違反一向以來的生存之道。

有些經濟的持份者擔心零售和旅遊業的不景氣會造成連鎖效應,最終打擊樓市和金融,形成大量的負資產。港人的焦慮感急促上升是不爭的事實,從投資移民廣告大幅增加便可見一斑。不少家長憂心子女的前途,對香港未來的「生態環境」缺乏信心,寧願放棄天倫之樂,提早將他們放洋升學。

今年7月中,港大公共衞生學院聲稱港人的「抑鬱指數」高達9.1%,是歷史新高,成為「疫症」。有人或會懷疑,抑鬱症是精神病,怎會「傳染」成為「疫症」(Epidemic)?「疫情」是由細菌或病毒從宿主透過不同媒介散播傳染。「抑鬱症是否有感染性的呢(Is depression contagious)」?

分心理生理兩方面

有外國的研究指出,抑鬱症是有一定程度的感染性,但非生理性的實質傳染,而是心理性的影響。撇開遺傳的因素不論,家庭成員有抑鬱症,特別是父母是病人,子女患病的機率會增加。同樣,夫婦其中一人抑鬱,另外一人或照顧者罹患此症的機會亦上升。這和青少年吸煙和酗酒有點相似,在朋輩群組(peer-group)之中,大部分成員都染有這些惡習,其餘的成員很難能夠潔身自愛。各位要知道,焦慮的「加強版」就是抑鬱,嚴重的抑鬱會催升自殺的風險。

香港自開埠以來,由一彈丸之地,屢經憂患盛衰,成為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實屬歷史的奇葩。香港現在的成就是由很多市民多年艱苦經營而得來的。面對近來前所未有的廣泛動亂(比六七暴動有過之而無不及),十八區中只有少數幾個區幸免於難。大部分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地人都會痛心疾首,憂慮這顆「東方之珠」從此便會黯然無光,甚至會毁於一旦。

適逢世界局勢將進入「新冷戰時代」,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香港被捲入漩渦之中,長長黑暗的洞穴未見盡頭,不少港人對前途的焦慮和擔心是合乎情理的。相信抱有樂觀態度,認為香港會很快逢凶化吉的人,所佔的比例不高,而心中悲觀無助的人可能是大多數。

試看十多個星期以來,市民在大眾傳媒中幾乎天天都看見衝突的場面,聽到的都是「負面的消息」,怎會不產生「負面的情緒」,累積成廣泛的集體焦慮是可預見的現象!具體而言,什麼是焦慮呢?焦慮的特徵,通常是人們預料將會有不幸的事情降臨,而又可以細分為心理和生理性兩種反應:

心理上,焦慮的人會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相信將會大禍臨頭。

生理上,焦慮的人多有心悸、失眠、 胃口異常、容易發怒,而女性更會出現經期紊亂的困擾。

例如:部分學生在公開試放榜、求職者在面試、病人在接受大手術的前後,有原發性的不安,因為他們有悲觀的直覺,內心充斥着無力感。

超過兩周應尋輔導

社會由個體組成,如果其中很多成員的身心都有上述的困境,整個社會的復元能力就會日漸消磨,要重新振作,可能比以前更加困難。我們作為政治的檻外人,但又是為香港的持份者,可以怎樣應對目前的危機。大家現在已不能效法古代的儒家知識分子,豪言壯語地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只得「獨善其身」──被動地保持身心康泰,凝聚正能量,減低焦慮,抱樂觀態度,希望盡快雨過天青,群策群力,修補撕裂,在「動亂的廢墟」中重建「新香港」。正所謂首先自保,然後才能救人:

第一:若然看到對衝突場面而覺得憂心忡忡,甚至有咬牙切齒的情緒,就要把心一橫,盡量抽離這些令人痛心的現象。如果不幸身處衝突現場,便要立即離開,或者可以舉家到外地作長程旅行,避避風頭。

第二:若是自己無法抽離,或直接受到社會動盪的折磨,頓生不安,焦慮感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仍然縈繞徘徊,便應尋求專業人士的醫治和輔導。看到刺激的場面,產生焦慮的情緒是平常不過的,但情況惡化,擴大到事事擔心,心驚肉跳,杞人憂天,這是「無理性的焦慮」,可能是病情已由心理性進入生理狀態,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應該相當高。

我們身為一介草民雖然不能妄自菲薄,亦不宜「以天下為己任」,以免作繭自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筆者再三建議各位,必須進行恒常的「有氧運動」,維持正常的社交活動,避免和家人朋友爭論政治問題,堅持飲食均衡,作息有序,並可參加各類型的鬆弛運動班,例如太極、八段錦、瑜伽和新興的靜觀(Mindfulness,即透過將注意力集中自己的內心和身體,以擺脫外在的騷擾,達致身心的放鬆)。

港人自當不卑不亢,順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耐心等待否極泰來。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心理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net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