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陳仲謀醫生:小丑的啟示

2019-12-10

雖然《小丑》(Joker)一片在香港並不算十分賣座,但影評對其評價甚高,認為它有機會問鼎來年奧斯卡各項大獎。筆者對電影欣賞是個門外漢,無從在藝術角度作出任何評論,但因為戲中的主角「小丑」顯然患上嚴重的精神病而引起本人的關注:社會沒有給予他適當的治療?

導演暗地裏表達,「小丑」之作惡多端,威脅市民安全,成為蝙蝠俠的死敵,間接是社會一手造成的。

 

電影一開場,就以鏡頭掃射葛咸城的街頭,滿布黑色的大垃圾袋無人處理,烏煙瘴氣;主角就在一間準備結業、售賣音樂產品的公司門前,打扮成小丑,舉起廣告牌以廣招徠。觀眾隱約意會到該市的經濟陷入困境,配襯着選舉市長的活動,參與其中的上流社會人士衣香鬢影,產生強烈的對比。

小丑努力工作,但被幾個無賴少年欺凌,搶去他的廣告牌,並在一條小巷遭受圍攻毆打。他盡責地保護公司財物,換來的只是老闆的責難。鏡頭一轉,小丑用一個大袋載滿各種藥物,於家中分配在數個藥物盒中,觀眾猛然明白他是個長期病患者,需要不斷服藥去控制病情。這時,他的媽媽出現,觀眾幾乎一眼便看出,她不但起居生活必須由小丑照顧外,精神健康亦有問題。這所房間的氣氛、陳設和色調都是暗沉沉,和葛咸城的氛圍相互配合,給人一種悲觀甚至絕望的感覺。

故事繼續發展,原來小丑要定時接受輔導。輔導員「竟然」是位黑人女性,而小丑是個白人,在暗藏種族歧視的社會裏,導演的安排給人一種無名的錯愕。黑人女輔導員的冷漠和官僚使人吃驚,小丑依約帶了他手繪的筆記給她看,但她只輕蔑地瞥了一眼,什麼也沒有跟進,遑論細心研究病人的精神狀態,只是機械式的吩咐他下次準時「覆診」。這次「覆診」從精神健康服務角度而言至為關鍵,也是小丑「成魔」的轉捩點:輔導員告訴小丑,因為經費缺乏,她的部門將會被裁撤。小丑驚問:「我去哪裏拿藥?」她沒有答覆,鏡頭就迅速地轉向另一個場景。觀眾心中自然明白,長期精神病患者沒有適當的心理輔導,突然又失去控制病情的藥物,加上遭受一連串內外的磨難,小丑「成魔」是自然不過的,而且值得同情。

Image description 《小丑》的「成魔」當然有戲劇的誇張手法,但仍然可以反映人類心理發展的因果關係。 (劇照)

內外磨難 成魔之路

唯一能維繫小丑繼續咬緊牙關努力工作、維持生計的是:照顧患病的媽媽、幻想和隔壁單親黑人媽媽建立家庭生活,以及憧憬有機會和電視「名嘴」(由巨星羅拔狄尼路飾演)合演一個家喻戶曉的「清談」節目(類似以前David Letterman的Late Show)。

可惜,小丑的夢想一一地被無情的橫逆粉碎,而這種打擊和精神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

最近有一個美國網站,調查十大「最驚慄電影」的排名:首名是《閃靈》(Shinning),第七名是《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這兩齣電影都和精神病有關,至於是否令大部分觀眾全身顫抖則見仁見智了。

《小丑》和上述電影一樣,男主角都患上「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至於它能否成為經典名片,就有待時間考驗。本文只集中討論該片情節中與精神病有關的問題:

一切悲劇都由小丑童年開始遭受的哄騙和欺壓開始,也源於一柄手槍。

小丑的同事主動借槍給他,以防再被人毆打。小丑知道精神病人攜帶槍械是犯法的,但推不掉對方的盛意拳拳,便收下了。可是,他在兒童醫院表演時,大意地將手槍跌在地上,嚇壞了女看護和部分病童,結果小丑被公司解僱,小丑認為這是該同事設計的陷阱;他離開時大笑(小丑患了一個怪病:狂笑其實是痛哭),心裏感到前路茫茫。

一個深夜,一個地鐵的車廂,幾個衣冠楚楚的青年男子,半帶酒意調戲一個妙齡女乘客,小丑意外地混在其中。少女拂䄂而去,小丑受到刺激,忍不住大笑,剛「吃了檸檬」的大漢,誤以為是譏諷,把他拖在地上拳打腳踢。小丑在情急之下用那支槍自衞,此舉觸動他壓抑的怒火,於是大開殺戒。

探員懷疑小丑有嫌疑,到他家中調查,引起他媽媽的心臟病發,要送到醫院急救。小丑受其母親哄騙,說他其實是城中大亨,競選市長的大熱門候選人的私生子。於是,他在大亨的大宅門前徘徊,希望求見「父親」尋求幫助,結果,他不但吃了閉門羹,而且懷疑母親的說話。

成長遭遇 影響深遠

小丑因病已經忘記了兒時的經歷,於是他到所屬的精神病醫院,企圖查證自己的身世不果,便用武力搶奪有關紀錄。他細看下,晴天霹靂,原來「母親」是個精神病人,自己只是她收養的孤兒,而且她有多次嚴重的虐兒紀錄。他知道摯愛的人竟然就是使自己飽受煎熬的罪魁禍首,便索性潛入加護病房,手刃「母親」,踏上一條「不歸路」。

最後,他因緣際會,獲得電視名嘴邀請作為客席嘉賓,出鏡演出。可惜,在準備過程之中,小丑發現當中的虛偽和醜陋,便在眾目睽睽下,於鏡頭前用那支槍槍殺他了的偶像,震撼整個城市。

電影製作要顧及藝術創作和經濟效益,期間必然有誇大和失實的成分,但本片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社會切勿忽視兒童健康的心理成長,否則或會產生難以補償的損失。

根據最新的精神科學研究所得,比較嚴重的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和躁鬱症,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多之外,其他普遍的情緒病如焦慮和抑鬱症,較受後天的環境左右。兒童的成長期可能遭遇不同的挫折,或會扭曲其正常的心理發展,造成「性格偏差」。《小丑》的「成魔」當然有戲劇的誇張手法,但仍然可以反映人類心理發展的因果關係。現實中,兒童生於破碎家庭,受到長期虐待,或是在學校遭受不斷欺凌,都極有可能產生「性格偏差」。性格剛烈的兒童,長大後很容易會有「以暴易暴,以牙還牙」的行為傾向,成為「反社會」的中堅分子,釀成很多暴力和破壞,為防患未然,有關當局和社會各界都應對兒童成長問題加倍注意!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心理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