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人物】紐約客義務帶港人 參觀香港「神聖」之地

2017-03-01

Justin Santini,一個寄居香港約6年的紐約客。

他本身從事金融分析,因寄居異鄉,想學習更多本地文化,遂在國際網絡交友平台「Meetup」開設一個名為「Hong Kong Sacred Spaces」的團體,免費帶團在港尋幽探秘——目的地都是「神聖」(Sacred)之地,如歷史悠久的教堂、廟宇、博物館,甚至東華義莊。會員人數近3500人。

2年前成立,至今搞了125次活動,不少參加者是本地人,當然也有外國人。

「我常常聽到很多香港團友說,嘩,我以前從來沒有來過這地方,也許他們很忙碌,但香港這麼細,點解去粉嶺元朗都好似好困難?我有朋友打趣說過,對於香港人來說,去曼谷仲易過去新界。」他笑道。

撰文:譚淑美

[email protected]

Image description

相約Justin在華洋雜處的灣仔見面,這是他與港籍太太居住的社區。

他選了藍屋附近的北帝廟作為拍攝場地,廟裏廟外煙霧瀰漫。北帝廟在1863年建成,1928年重修,2005年曾以千萬元進行大維修。廟宇因位置臨近山腳,非常幽靜。

「我從沒想過能吸引這麼多會員,如果知有這麼多人,大抵我都不會搞,因為我也有正職!」他帶點自豪地說。他的父親是意裔,母親則是法裔,他在美國羅德島州出生,來港前在紐約住了10年,「Meetup在紐約很熱門,但我從沒參加過那些活動,我一來就開設這個組織了。」

「Hong Kong Sacred Spaces」在約2年前成立,至今搞了125次活動,他作為營辦者要自掏腰包向平台繳交月費,但他大部分導賞團都是免費的,小部分若聘用專家帶隊,才會徵收團費。

推介三大景點

問Justin最喜歡哪3個景點?第一個也許是很多香港人也沒聽說過的瀑布灣公園。

「瀑布灣公園鄰近華富邨,」他說,「百年之前,這個瀑布在西方人眼中已很有名。洋船停泊在那兒,取得食水才繼續啟程遠行。現時這地方最特別之處是,海邊有很多神像被置在不同岩石上,據說有超過1000座。有傳是因為華富邨的長者去世,後人不拜神像,又不想丟它們在垃圾桶,就把它們帶來這兒安置。對我來說很感動,因這是家庭的愛的延續……假設有些後代來這兒遙望神像,就思念起自己的媽媽……我們在西方叫此做法做民間信仰(folk religion),完全是由心而發的。」

記者不禁打斷他一下,也許香港年輕人沒有他想像的那麼孝順,人們把神像拿到此處,是不想家裏再供奉神像,畢竟新一代不再像上一代那樣信奉滿天神佛。「噢,這也有可能。」他笑道:「除了神像,我還見過吉蒂貓(Hello Kitty)、招財貓等瓷像呢!」

由於他不懂說廣東話,他從其他成員打聽得知,這個「觀音山」是有人義務打理的。「我去過三四次,每次都有人在搓麻將,我估他們就是照料觀音山的人。」第二及第三個他喜歡的神聖地方,是沙田萬佛寺和上環文武廟。

「還有東華義莊、保良局都很值得去看。」他續道。

記者有不少洋人朋友,每來到香港,不論行程長短,首要觀光地點必然是山頂,其他亞洲區朋友普遍不會把他推介的地點列在行程表上。問Justin是否觀察到相同現象?

他點頭同意:「嗯,至於原因?我估吓咋!如你去倫敦,你會想去肯辛頓(Kensington);當你去紐約,你會去第五大道(Fifth Avenue),因那是全國最高尚的地方。同理,山頂也是全香港最富有的人居住的地方。我的朋友都一樣,來香港必然要去山頂,但我就不想再去了。還有很多朋友必定會去的地方:旺角女人街、油麻地玉器市場。唉!」

那麼若他的朋友來港,他會推介他們去哪兒呢?

「最重要是不要呆在酒店,其實我的家人或朋友來到香港,都會參加我的活動,哈哈!我亦試過帶朋友去鑽石山的志蓮淨苑,去南蓮園池飲茶。」

Image description

絕不辦鬼屋團

帶團這麼多次,有沒有奇遇?

「有次去堅尼地城附近的東華義莊,其實事前已申請,但因誤會而被阻止進入……」

這是他唯一想到的奇遇。他並不是遇到靈異事件,他們在下午前去的。

他接着解釋東華義莊的特別之處:「在淘金熱時期(二十世紀上半葉),有些人出發(到舊金山、加拿大和澳洲)前買了『回程船票』(名為『出港紙』),萬一身故,屍體要運回內地祖家,而香港作為中轉站。東華就是中介人,但內地出現了一些情況,令屍體滯留香港。」

「聽說這兒有很多鬼故……但我不喜歡某些深夜鬼屋探險團,我覺得這是對先人的不尊重。假若有所謂鬼故,就代表曾經有人死了,甚或慘死,有人失去摯愛,我們不應該在死者家人傷口灑鹽。」他皺一皺眉道。

若港人到紐約旅遊,他會推介哪些紐約「神聖」景點?

「嗯,要知道紐約最早是由荷蘭人殖民,而不是英國人。因此,它最早的名字是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而不是新約克(New York)。在曼哈頓第五大道就有一間Marble Collegiate Church,是較英國人來之前還要早建成的荷蘭教堂。 」根據此教堂的官網資料,在1628年,即在新阿姆斯特丹被建立成為殖民地的4年後,教堂就部署興建,並順利過渡至英國殖民時期(1664年)。教堂及後以白色大理石(即今天外貌)重建,於1854年落成,歷史悠久,非常著名。

Justin現時定期跟老師上課學普通話,他後悔當初沒學廣東話。

「人人都勸我學普通話,但其實我在香港生活,應該學廣東話。」他嘆氣道,「如果我學廣東話,我在這兒的生活會更方便!也許普通話更容易學,但廣東話也不錯呀!」

事實的確如此,很多港人都會勸洋人學普通話,記者最常聽的原因是「廣東話無用」,遺憾地,這些人通常是在社交網絡聲言撐廣東話的人。

他指,「他們不明白廣東話的威力,也不明白廣東人有多麼捍衞自己的語言。有些國家摒棄漢字,改為拼音,如韓國、越南,我卻十分喜歡漢字,我跟老師學的是簡體字,但我為了舉辦活動,要查資料,都要學學繁體字,因為用繁體字輸入,會找到更多資料!哈哈!」

廣東話威力大

在他眼中,廣東話有什麼威力呢?

「香港人覺得自己跟內地與別不同,你們有自己的身份(視自己為香港人而非內地人),很特別……我看過一本書說,廣東曾經試過推舉廣東話成為全國語言,我覺得很有趣,因現時大家都很害怕廣東話被消滅、廣州廣東話在邊緣化等等。」據說,事情發生在民國初年,因國民政府身據廣東地帶,廣東省議員佔國會過半數議席,當大家投票以什麼語言作為國語時,廣東話有機會成為全國語言。但因孫中山考慮統一中國,要拉攏北方支持,於是游說大家投票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最終令粵語以一票飲恨,沒有成為國語。這是傳言。

Justin現時每月辦團3次,好比多了份兼職。他亦認為除非不做,做就要認真去做。未來準備開設獨立網站,徵收會員每年100元會費,他亦在社交平台設專頁,希望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目前,他已招攬了一名英國律師當副主席,共同舉辦活動。

他希望將來舉辦導賞團時,能聘用研究相關古蹟的教授或專家來帶團。

「有次我們去深圳,找到個客家文化專家——深圳大學的教授來帶團,我們也有付費。當然,若我們能找到義務導賞員,那就能搞免費團了。」他道,他偶然也會讀熟資料,充當導賞員。

他和太太沒有子女,才可花這麼多時間和心機在這個組織上。

Image description 為深入了解古蹟的背後故事,Justin(左)通常會預訂導賞員。(受訪者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Hong Kong Sacred Spaces」成立一周年時,Justin(箭嘴)與團員齊集吃飯。(受訪者圖片)

Image description Justin(箭嘴)是灣仔地膽,某次辦灣仔團,由他親自做導賞員。(受訪者圖片)

Justin Santini小檔案

居港年期:約6年

國籍:美國人

職業:金融分析

家庭狀況:已婚

學歷:美國Johnson & Wales University 工商管理碩士

Image description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