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社會設計的 design collective:兩人三人如一人,亦如無人
近年經常探討的一個議題是到底設計師的崗位及責任是什麼?今期《優雅生活》延續這個討論,找來三個由二人或三人組成的設計單位,包括三位八十後本地藝術單位Brainrental,以藝術訴說他們諷刺社會的 hidden agenda;由夫妻檔組成的 Studio Adjective,設計堅守人與空間和物品的平衡,以設計與生活結合,繼而產生出不同的關係;最後就是 CoDESIGN 及 CoLAB,由設計師余志光及林偉雄創立,是 design firm 也是平台,讓自己、讓有意想為社會出一分力的設計師和社企合作。一人二人三人的設計團隊也好,目的大於設計師,他們存在於無形;有責任的設計師重要,亦如invisible。到頭來,正如 Brainrental 說道,人數不是議題,而是意念的分享。亦如 CoLab 所言,大家朝同一個方向進發,商業x文化x社會共融,到頭來為的是社會,設計師就是推動改變的無形之手。
Brainrental 大腦出租是一隊由三位八十後藝術家組成的創作組合,由當年就讀理工大學時相識,工作了一段日子後更覺需要自己舒適的創作平台,於是三位喜愛漫畫之人就於 2012 年成立了「Brainrental 大腦出租」(BRT)。組合如其名,意思就是三位創作人的大腦可以互借、甚至是其他喜歡 BRT 的人。由插畫開始,到大大小小的玩具及雕塑、pop-up store,到最近於 K11 Art Mall 舉行的(也是團隊歷年最大的)個展「Digital Fitness」健身體驗店,BRT 的創作始終離不開「科技」二字:雖然每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科技,但卻也製造了不少荒謬的事。BRT三位創作人 Chu、Kevin 及 Roger 都形容自己為機不離手的人,在支配與被支配之間,BRT 又為大家帶來了什麼創作?
TEXT BY JAZ KONG PHOTOGRAPHY BY BRAINRENTAL
Brainrental 最近可說是十分活躍,除了參與了「設計光譜 Design Spectrum」於灣仔舉辦的「PLAY LIVES好玩日日」展覽,拆解「玩」背後的文化意義,更有團隊成立以來最大型的個展:正於 K11 Art Mall 舉辦的《K11 Art Mall ACTIVE/IDLE》活動——Digital Fitness 藝術互動體驗店及 InConvenience Dept. 期間限定店,探討科技與生活的新常態。誠如 BRT 成員之一 Chu 說道,三人對科技的進化及演變尤其敏感,而一向的創作均以「科技」出發,是因為「團隊三人都是八十後,特別之處是大家都是『跨世代』,橫跨了由科技並未普及去到現在連十幾歲小朋友都要有部智能電話的世代,由寫信到 email 再到社交媒體,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科技近年在世界的急速進化及演變。」因此,機不離手,或者科技不離手,除了是工作上的需要,其餘時間我們就是浸沉了在社交媒體的世界:拍照不為留念而是求 like、手指不斷重覆地掃電話窺探別人的生活、comment 的意義比一切重要⋯⋯Digital Fitness 體驗店就將 chi K11 藝術空間化身為一個「健身房」,由健身教練 Jimmy 帶領大家練手指、眼球——不是普遍健身房會練或見到的設施,而是專為訓練掃電話要用上的肌肉組織。進說像Jimmy 一樣連手指公有三頭肌不會是將來大家化追求的「美感」?
荒謬與日常
即使 BRT 的創作多元化,但像這次 Digital Fitness 體驗館包含如此多互動性的裝置也可說是第一次,「我們在創作時沒有局限自己的表達方式,而來到這個項目,我們認為互動性是關鐽,會讓這個體驗有價值得多。」就例如窗旁的「跑步機」,要讓軌道運作,不是像平時一樣叫大家在上面跑 ,而是在鏡頭前眨眼,眨得愈快就「跑」得愈快,軌道上面的「news feed」就碌得愈快「當很荒誕地練眼球的速度時,有趣的同時都希望大家去想一想,是否真的『練』到?還是愈看愈眼花?」說到社交媒體就一定會談及「like」,除了「呃 like」,其實給讚的人又是否真的覺得「好」?Roger 又提到另一個體驗「The Power of Like」,「大家要出盡氣力拉一個像健身房的划船機,拇指才會豎起,就像 Facebook 那個 like 的圖案一樣。我們是想帶出即使是讚別人的 post,都要花力氣、花心機才能真正欣賞對方;平時的一個 like,可能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心覺得好。」
知其不可為,大家卻仍甘心情願使用科技,是因為學 BRT 而言,「我們都不可能脫離科技。大家要在社會上生存,就要順道而行,」但就 Roger 提到,有一句說話可以概括 BRT 的中心思想,「要有意識地去利用科技,而非讓科技壟斷生活。」Digital Fitness 可說是 BRT 上一個個展的延續,2014 年時,三人在深水埗舉辦了一個名為《尋常行為——Ordinary Behavior》的展覽 ,部分展品亦於現正舉行的《PLAY LIVES好玩日日》展覽見到,包括幾個小型雕塑:在電話上玩遊樂場、在電話上去廁所等,諷刺大家去到什麼地方都不會留意,反而只是低頭看電話。「既然我們脫離不了科技,不如就尋找一個如何去應對的解決辦法。正如 K11 Art Mall 的主題 digital wellness,科技必然是避免不了的,倒不如想一想如何才可擁有健康的數碼生活。」意識是很重要的,大家要選擇要支配科技、還是被科技支配,大家選擇由自己主宰生活、還是被告知要做什麼?要懂得作出這個選擇,首先亦是最重要的,是有意識。
Digital Fitness 體驗館的每個互動都很有趣,但有趣的背後,BRT 未必是想大家都「開心」地離開體驗館,「應說是我們都控制不了大家的反應,可能有人會覺得好玩、嘻嘻哈哈地走;相反有人可能覺得很多反思,很 dark;之前我們的作品被人形容為很『冷』,因為所呈現的是一些觀察,而非個人情感。我們不會定義自己的創作為開心或憤怒,好玩的地方是風趣、幽默、荒誕,而非特意讓人感到開心;我們反而有興趣去觀察每位參觀者的反應。」說不定 BRT 的這個 peoplewatching 會成為他們下一個創作靈感呢。
BRT 形容自己為說故事的人,說故事模式不限;但若要尋找他們的identity,他們又會怎樣定義?Kevin 就提到,除了 Digital Fitness 體驗館的插畫,每個項目都是由三位親手繪畫(尤其是 Chu 及 Kevin 主要負責插畫部分),就 Kevin 而言,「這是一個可以觸摸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是要有接觸,所以才要有實體展覽而非網上;大家提到的 digital fatigue 亦就是說明了雖然科技會令生活方便,但太依賴的話亦會產生一大堆問題。」流行的說法是手作品有它們的溫度,Roger 就說其實這份手繪的堅持可說是三位的 hidden agenda,「即使體驗館進場時兩幅牆我們花了半個月時間才完成繪畫,還未計上起稿的時間,但我們認為是值得的:我的幻想是,團隊花了多少時間去創作,觀眾就會花相應的時間去欣賞。這是一個等價交換的概念。」雖然我們不能夠站在 K11 藝術館整整半個月,但他們的心血,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因為手繪的製成品就會有「瑕疵」,「我們不會說是畫錯,首先因為沒有對與錯,誰又知道原本的草稿是怎樣的?我們永遠都有方法『執生』;其次就是即場繪畫的好處就是,可能當下我認為這樣畫才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