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BY KO CHEUNG PORTRAITS BY KAUZRAMBLER
有別於EDIT從前的荷李活選物店,一樓售賣frozen yogurt、二樓銷售時裝,向個體消費者引介產品提升生活質感,現時EDITECTURE傾向工商業路線,主力跟本地各大公私營的企業合作不同創意計劃,關注宏大的人文議題。由兩人規劃的EDITECTURE黄竹坑工廈基地,由店子、辦公室及工場組成,入口兩旁以螢光色劃分的[RE] EDIT LAB製作及收納空間,亮眼地展現品牌的活力。
「起居及工作空間,連繫人的身心狀態。」Jacqueline笑說。更好地實踐想像,這裡有條不紊地擺放着一座大型3D打印機器、多個已分色的循環塑料層架、大量實驗原型(Prototype)或模版等。最特別的是細心看,不難察覺品牌多組創意作品,如為瑞銀在Art Basel HK 2023以升級再造物料製作的攤位,已被改造成門口待客小凳子;以廢棄衣料製成的環保麻將、飛行棋盤,可作同事的悠閒玩意;品牌慈善項目「HOMEDIT」為無家者創製的「可移動的家」,亦自然融入環境。每件物品,都彰顯品牌既藝術也落地的設計理念。
「我的座右銘是『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回頭看從門市為起點,逐點推進營運模式,增加人力和資源,接觸各界人輕,繼而摸索出現時這一套可讓創意與生意同步,也能回饋社會的經營模式,非常感動,也算無負初心吧?」Jacqueline憶想,從小受古董商家人啟發,喜歡欣賞舊物,也喜愛開拓新意,恰好Genevieve又受母親薰陶,自幼常當義工,雙方談到美藝或人文關懷,均有濃烈的情意結和憧憬,無怪乎成立EDIT之初,渴望以創意向世界傳遞快樂。
譬如講「環保」,兩人想的非為慳錢慳物資,「是要明白社會的環環相扣,例如資源分配不均,並不只是制度出事,也看我們的抉擇。」Jacqueline說罷,Genevieve舉例,「像有些人辦一次派對丟棄大量食物,數量或足以讓不少低下家庭飽腹,我好心痛。所以到我兒子生日,就鼓勵他邀請其他小朋友合力派飯,跟更多有需要的人分享物資和快樂。」Jacqueline應和,「再長遠思考,今天的浪費或剝削,不僅正破壞眼前環境,也扼殺下幾代人或動物的生命,很多科學研究就提出,2050海洋塑料將比魚還多呢!」
兩人堅持「勿以善小而不為」,也期盼激發人們的主動性,育成自願環保、關心世界的內在思維。「比起機械式減廢或回收,發乎內心了解每個選擇的原因(Why)、尋找改善的門路(How)和落實執行的方法(What),才能令創意(Creativity)、美學(Aesthetic)和人性(Humanity)達至良性的融和與循環。」這也構成了EDITECTUTR可持續性的發展概念,「不只持續開拓源頭減廢、回收、升級再造及減碳等技術,更專注於教育客戶及大眾相關的思維,使每個單位、每個人『Be the Changemaker』 (創變者),有能力按各自情況去參與及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從基礎及結構等作多方改進。」Jacqueline說。
HOMEDIT和EDIT ACADEMY的平等創造力
品牌視客戶的計劃,為人文交流與教育。「若想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必須『以人性為本,從物性出發』,連結人與物之間的情感,愈有玩味和故事的東西,愈能減少被棄的機會,增加重用的可能。」Jacqueline表示,由2017年於希慎商場,從街站回收、自行清潔再碎膠,做出第一個環保企劃《ISLAND GARDENIA》,到最近為The Upper House創製的塑料膠樽聖誕樹、大館的「花見」活動攤位擺設,瑞銀的Art Basel攤位擺設等,「都是連場可持續的實驗。」
Jacqueline解說,「Upper House的七層高的聖誕樹,用上38,600 個塑料膠樽為主材料,融合可生物降解及升級再造材料,經 3D 打印機製成,外觀及質地比舊日常見的環保產品,更美觀耐用,待節日過後,它還可拆成一個星燈、五張邊桌、兩個燈罩、買張凳子、一張大桌和八組椅子。另外,『花見』設計上則參照了劏房尺寸,當活動結束後,每塊組件更可拆除重拼成小型家具,並贈予劏房家庭再使用,令所有作品都可獲得新的生命。」另外好些客戶作品,同樣能按指引改製成桌椅等家品,或經收納後留待往後重用,別具匠心。
企業有資源,可追求創意,那麼尋常百姓家?EDITECTURE衍生出「HOMEDIT」和「EDIT ACADEMY」項目,多線地連結各方現有資源,「品牌為保持自主性和彈性,向來自負盈虧的做項目,較少申請官方機構的資金。幸得理念相通的客戶支持,如The Upper House聖誕樹完成展示後,將作慈善拍賣及捐款,經我們大膽提問後,管理層皆支持捐贈收益用以改造劏戶家居,實在感激。」
這兩個計劃期望以平等態度,招攬不同年齡及背景的社區志願者攜手變革。「我們尊重每個人的創意,例如啟發『可移動的家』的無家者文仔,縱使年少時家庭不幸,但成年後卻自強不息,當初既幫助我們走進街友圈子,認識他們的真正需要,如今上樓後,還成立了NGO邀請孩子落區外展;就算小朋友較稚嫩,但他們以愛心為街友用舊衣料編織被單、寫問候紙條,也能為大家帶來溫暖。」
Jacqueline感觸,「或許當人經歷過缺乏,自然會更懂得珍惜。我們亦體會真正的美好生活,原來談的是人與人之間以同理心相待,並盡力將『不忘本』、『誠信任』和『愛』等人性價值,傳承到更多地方、更多世代,這也是最值得被好好地持續發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