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 KLF 於 Soho House 舉辦的《普通不過……展覽》(The ExtraOrdinary Exhibition 2021)中展出了黃嘉瀛的作品《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嘉瀛將作品變成 NFT 出售為 KLF 籌款,希望幫助機構對於婦科癌的教育及預防工作。(圖片由 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 提供)
TEXT BY JAZ KONG
黃嘉瀛既是香港藝術家亦是策展人,這次為了 KLF 籌款而將作品《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變成 NFT 出售,一向以女性身體為體材創作的嘉瀛以旅行照片鼓勵大家反思「美圖秀秀」前後的「真實」的自己。(Photo by Ben Tam,場地由 Eaton HK 提供)
2016 年尾,美顏修圖app「美圖秀秀」集資上市,其 IPO 最值錢的是他們的「一鍵美化」功能,透過長久累積下來的用戶數據而得出一個大眾對美的「客觀」定義的演算法(algorithm);2018 至 2020 年,黃嘉瀛就將自己旅行時拍下的幾百張菲林照片轉換成數碼檔案再美圖繼而再微調,確保每張的膚色、透視、對比等都一致——最重要的是每個「黃嘉瀛」的樣子都是 synchronized 的。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的黃嘉瀛一向喜歡以身體為主題,畢業初期因為一連串自己的裸照創作而廣為大家討論;多年以來參與不同的創作及策展項目,以藝術說關於女性身體的故事。這次以《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參與 KLF 的籌款活動,除了呼應 KLF 的「集.體之聲」(The B.O.D.Y’s Language)主題之外,對於身份、網上身份及建構、身體及生病的身體、以至為社會規範而妥協都有所討論。
成立於 2013 年,KLF 是香港第一個專注於婦科癌的教育、預防工作及支援服務的基金會。特意選擇這個作品給 KLF,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嘉瀛覺得社會對「美」及患上婦科癌的女性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會被蒙上負面標籤。「某程度上,不少女性都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是『sick body』,在社會的壓力下,肥瘦、膚色、腳粗腳幼等不同的 form、figure、shape 都已寫在基因裏,而這些都是大家公認並可以公開討論的『病』;但相反,真正的疾病卻又不可宣之於口,一位女性若患上子宮頸癌、乳癌不可以在公司到處跟人說,否則會聽到不同偏見,跟私生活有關、跟人有關甚至是報應等等;而病人亦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次貨、無用。」社會喜歡標籤女性身體為「不完美」,真正需要幫助的病者卻無視、甚至污名化,因此黃嘉瀛就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可以呼應近年經常提到的 self-love。
由《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的部分照片中就可看到一式一樣的樣子,對於這個「零死角」的「黃嘉瀛」大家又會否發現 beauty standard 的威力?(www.wongkaying.com 網站截圖)
108 個黃嘉瀛(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黃家瀛在英國亦有參與一個有關種族及氣候問題的展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White Luck Conceptual installation game 2021
White Luck Conceptual installation game 2021
提到社交媒體,加上這次作品是 NFT,又怎能不提 digital identity?黃嘉瀛的裸照藝術品是 2013 年的事,後來讀碩士時因為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作品而將舊照舊 Instagram 私人內容全部刪除;差不多八年過去了,Google 搜尋她的名字時仍然會彈出建議關鍵字「黃嘉瀛 j圖」,「雖然說 internet trace 是不滅的,尤其在 NFT 的興起,但多年以來我的看法是別人可以傷害你多少很視乎你自己 take 多少;網上的 persona、角色、虛構而成的那一個你其實都不是太長久而已。」但讓嘉瀛感受深刻的,是她有一次被問到「你的朋友會記得 Instagram 帳戶的那個你,還是真實的你?」原來,大多數人都會答是網絡上的黃嘉瀛。
最近見到嘉瀛以講者身份出席香港體模社的《攝影與身體》講座,談到在攝影中被物化的女性身體,女性如何在當中重掌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