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 KLF 於 Soho House 舉辦的《普通不過……展覽》(The ExtraOrdinary Exhibition 2021)中展出了黃嘉瀛的作品《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嘉瀛將作品變成 NFT 出售為 KLF 籌款,希望幫助機構對於婦科癌的教育及預防工作。(圖片由 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 提供)
早前在梁愷昍婦癌基金會(The Karen Leung Foundation,KLF)的《普通不過……展覽》(The ExtraOrdinary Exhibition 2021)中就見到香港藝術家黃嘉瀛(Wong Ka Ying)的其中一個作品《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以美顏修圖應用程式「美圖秀秀」將兩年來自己拍下的幾百張旅行照片全部修成同一個樣子、製造了一個符合社會對美的定型的「黃嘉瀛」;現實中,一向以身體為創作的黃嘉瀛到底又是怎樣的?「我覺得自己是 120 分留意自己的 internet persona」,藝術家是一個身份,策展人、她的名為「hedoesntgiveashit」的 Instagram 帳戶也是另外的身份——一大堆跟網上身份及建構、身體、以至為社會規範而妥協有關——看完這個訪問,即管看看文中的黃嘉瀛是否大家平時見到/想像中的她。
TEXT BY JAZ KONG
黃嘉瀛既是香港藝術家亦是策展人,這次為了 KLF 籌款而將作品《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變成 NFT 出售,一向以女性身體為體材創作的嘉瀛以旅行照片鼓勵大家反思「美圖秀秀」前後的「真實」的自己。(Photo by Ben Tam,場地由 Eaton HK 提供)
108 個「黃嘉瀛」
2016 年尾,美顏修圖app「美圖秀秀」集資上市,其 IPO 最值錢的是他們的「一鍵美化」功能,透過長久累積下來的用戶數據而得出一個大眾對美的「客觀」定義的演算法(algorithm);2018 至 2020 年,黃嘉瀛就將自己旅行時拍下的幾百張菲林照片轉換成數碼檔案再美圖繼而再微調,確保每張的膚色、透視、對比等都一致——最重要的是每個「黃嘉瀛」的樣子都是 synchronized 的。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的黃嘉瀛一向喜歡以身體為主題,畢業初期因為一連串自己的裸照創作而廣為大家討論;多年以來參與不同的創作及策展項目,以藝術說關於女性身體的故事。這次以《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參與 KLF 的籌款活動,除了呼應 KLF 的「集.體之聲」(The B.O.D.Y’s Language)主題之外,對於身份、網上身份及建構、身體及生病的身體、以至為社會規範而妥協都有所討論。
成立於 2013 年,KLF 是香港第一個專注於婦科癌的教育、預防工作及支援服務的基金會。特意選擇這個作品給 KLF,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嘉瀛覺得社會對「美」及患上婦科癌的女性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會被蒙上負面標籤。「某程度上,不少女性都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是『sick body』,在社會的壓力下,肥瘦、膚色、腳粗腳幼等不同的 form、figure、shape 都已寫在基因裏,而這些都是大家公認並可以公開討論的『病』;但相反,真正的疾病卻又不可宣之於口,一位女性若患上子宮頸癌、乳癌不可以在公司到處跟人說,否則會聽到不同偏見,跟私生活有關、跟人有關甚至是報應等等;而病人亦可能會覺得自己是次貨、無用。」社會喜歡標籤女性身體為「不完美」,真正需要幫助的病者卻無視、甚至污名化,因此黃嘉瀛就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可以呼應近年經常提到的 self-love。
由《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的部分照片中就可看到一式一樣的樣子,對於這個「零死角」的「黃嘉瀛」大家又會否發現 beauty standard 的威力?(www.wongkaying.com 網站截圖)
108 個黃嘉瀛(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刪除了的自拍照才是真正的自己」是黃嘉瀛很喜歡的一句歌詞,她亦坦言在「執」了幾百張自己的照片之後竟然愈執愈迷失, 「lost 了在 subject/object 的關係當中,雖然做創作時自己可以跳出『這是自己的照片』的框架來看,但平時用美圖秀秀修圖時仍然會感到 insecure,因為要好介意別人怎麼看自己的樣子才會去修圖,刪除了的照片、執相就是對自己不滿意,不想面對真實的自己。」
黃家瀛在英國亦有參與一個有關種族及氣候問題的展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White Luck Conceptual installation game 2021
White Luck Conceptual installation game 2021
提到好朋友,你會記得他真實的樣子還是 Instagram 上的他?
提到社交媒體,加上這次作品是 NFT,又怎能不提 digital identity?黃嘉瀛的裸照藝術品是 2013 年的事,後來讀碩士時因為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作品而將舊照舊 Instagram 私人內容全部刪除;差不多八年過去了,Google 搜尋她的名字時仍然會彈出建議關鍵字「黃嘉瀛 j圖」,「雖然說 internet trace 是不滅的,尤其在 NFT 的興起,但多年以來我的看法是別人可以傷害你多少很視乎你自己 take 多少;網上的 persona、角色、虛構而成的那一個你其實都不是太長久而已。」但讓嘉瀛感受深刻的,是她有一次被問到「你的朋友會記得 Instagram 帳戶的那個你,還是真實的你?」原來,大多數人都會答是網絡上的黃嘉瀛。
話雖如此,嘉瀛仍然覺得每一個她都是真實的她,不論是藝術家、策展人、平常的她⋯⋯「只要是公開場合我就一定會化妝出席,這個是跟 drag queen 朋友學習而來的,他們化了妝換了衣服就是另一個身份,有不同的談吐跟 gesture;大家在場合邀請的『黃嘉瀛』是藝術家身份的我,所以我也樂意亦會專業地做好這個角色。」但嘉瀛卻坦認比起當藝術家,自己比較喜歡當策展人,就像剛剛在歌德藝廊及黑盒子舉辦過的《我身於我城》,雖然參展藝術家經歷失聯、拘留、流亡,嘉瀛仍然覺得這樣的經歷才能讓自己讓大家反思藝術和展覽的意義;加上她過去的裸照作品,最近亦跟香港體模社創辦人小丁舉辦了《攝影與身體》講座,談到在攝影中被物化的女性身體,女性如何在當中重掌自主;以及掌鏡掌權,女性身體自拍的概念構思與目的。
最近見到嘉瀛以講者身份出席香港體模社的《攝影與身體》講座,談到在攝影中被物化的女性身體,女性如何在當中重掌自主。
在跟嘉瀛的對話當中,真實的嘉瀛跟 Instagram、甚至是平時在藝術展見到的她真的很不同——她坦言留長頭髮、着 bra 出街是對社會的「妥協」,而她亦樂意去做,因為「想生活容易一點,不想這麼辛苦,而且在『美』的妥協已經是最不用出力的一部分。」她形容自己為懶惰的「bad feminist」,政治不正確,但做人,太難,少一點抨擊將能量留在藝術創作上可能也是一個出口。2021 年 12 月了,嘉瀛所需要的 energy 可能更多,除了因為會開始邊創作邊攻讀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之外,喜歡嘉瀛的腦袋的話絕對不能錯過她最新的策展項目——第八屆
觸感藝術節,由十二月至下年五月,一共三個展覽,特別之處是嘉瀛將會跟一群視障藝術家合作,看看他們的藝術世界——因為對幸運而「正常」的我們來說,藝術建基於視覺,亦因如此一直將視障人士排斥在藝術世界之外;透過不同感官(sense)及觸覺(touch),將藝術帶到更闊的層面。畢竟,跟嘉瀛談到女權時,其實將「女」變成人、小朋友、老人家等界別的權,「最終都是尊重,如何以人道對待別人」,而黃嘉瀛在當藝術家的時候最大的得着就是揸緊這條線,藝術創作讓她更謙虛,將自己縮到最小。啊,我們是否發掘了第 109 個黃嘉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