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第三屆希克獎 入圍作品展

2025-10-10

Image description

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不能不提到一個個獨具慧眼的收藏家,其中一人是瑞士人希克(Ulrich Sigg),他早在九十年代開始大量收購中國當代藝術品,見證藝術明星們的冒起。M+裡面藏量驚人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不少都由他捐贈。1998年他在國內舉辦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是中國首個為當代藝術而設的獎項,2019年,CCAA遷到香港,舉辦了第一屆希克獎。兩年一屆的希克獎,來到2025年辦到第三屆。六位入圍藝術家,工作於世界各地,最終結果將於2025年12月公布,不過上述六位藝術家作品,則全部在M+博物館,免費向公眾展出。六名藝術家早前來港,我們訪問了其中兩位。

TEXT AND PHOTO BY 何兆彬(部分照片由 M+ 提供)

許家維:以沉船殘骸為創作主題

今屆希克獎與以往最大分別,是展覽由地面大堂展廳,搬到地庫B2展演空間。據兩位策展人說,其實地面的面積較大,但地庫的樓底更高。

Image description 藝術家許家維

六位入圍的藝術家,包括畢蓉蓉(1982年生於寧波,現工作於上海)、何銳安(1990年生於新加坡,現工作於新加坡)、許家維(1983年生於台中,現工作於台北及荷蘭馬斯垂克)、劉慧德(1987年生於奧克蘭,現工作於紐約及澳門)、潘岱靜(1991年生於貴陽,現工作於柏林)及黃炳。參加希克獎需要被提名,並非公開比賽,因此入圍的六人,都已是全職藝術家了。我們跟許家維與劉慧德談談他們的作品,以及藝術獎對於藝術家的意義。

許家維是個多媒體藝術家,近年多創作錄像作品。他的入圍作品名叫《沉沒的聲音》(2025),以台灣海峽的沉船殘骸為題,探索地方歷史與集體記憶的交匯,「2018年到2022年,大概有四年時間,我跟考古學家合作,大概在2022年開始研究水下研究,在澎湖海域,針對研究三艘沉船。」

Image description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2025)

三艘船中,第一艘廣炳艦,是清朝軍艦,曾加入北洋艦隊打甲午戰爭,戰敗以後被日軍俘虜,變成日本船,「馬關條約時,台灣被割讓,這艘船被送到台灣,在澎湖沉沒了。另外兩艘是二戰期間的船,其中一艘據說是被美軍魚雷擊沉的。」許家維一邊做研究,一邊拍攝大量海底片段,再透過聲音及音樂,將故事串連起來。「在廣炳艦旁邊的小島,有一個老先生,他用撿來的各種材料做樂器,喜歡唱《逃海人的歌》,唱船員的辛酸。」所謂逃海人,即是船員。許把音樂轉成聲納,打到海底沉船處。同時,找了潛水員在水下錄音,在現場船上做混音。他又把咪高峰放入沉船內,錄音一天,隔天取出。他說在海底,沉船看似安靜,其實聲音是很豐富的。

「在這個作品裡,我們還結合虛擬實境,造了一艘虛擬的船,找專業表演者,利用動態捕捉,加上日本軍樂。又找了潛水員,在海底拉大提琴。」他還做了一個特別的樂器,讓表演者潛到水底裡去表演。

由繪畫到錄像

《沉沒的聲音》表面看就是一個錄像作品,一個大銀幕播放着影片,收錄了以上提到的各種聲音。銀幕前,懸掛着一個圓形的「頭盔」,原來它是一部VR攝影機。一般VR展覽,都讓觀眾在現場頭戴VR眼鏡,看事先造好的VR影像。但這個一直在轉的鏡頭,一邊轉動,一邊拍攝現場,其實是把它的視點打到熒幕上去,觀看作品的人,也出現在作品裡,「有時候熒幕會出現虛擬畫面,呈現頭盔所看到的畫面,它放在作品的最後一段,讓你看着虛擬空間,慢慢地瓦解破碎,露出我們展覽現場的空間。」

許家維是台灣人,在台中出生,台北長大,大學念研究所時專攻電影,後來他到了法國進修,「當時法國有一個機構叫la Feuille專攻這個領域,所以我申請到這個機構進修跟研究,在那期間,我以電影的工作方法,結合的跨領域來創作。」

其實他小時候也畫畫,但後來藝術的表達上改變了賽道,「學生時代我的創作以繪畫為主,但是後來我發現了錄像藝術,它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方式,這種工作方式很跨領域,也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另外,因為錄像具有敘事能力,所以我覺得它可以談很多,或是處理很多議題,比如說有關比較過往的歷史。我專注於美術館裡面展出這種錄像藝術,把錄像也當作一種裝置、材料,它對觀眾來說是一種空間的體驗,跟電影院裡面的經驗不一樣,它已變成我之後的創作的一個主軸。」

許家維說工作很忙,參加希克獎是由一個認識的策展人提名的,自嘲年紀比其他參賽者大,本來不打算參加藝術獎。但其實去年他才贏了荷蘭的「Eye藝術與電影獎」(Eye Art & Film Prize),「去年我在荷蘭駐村,那在這個機構裡面的創作,是我跟這個Eye Film Museum合作的。得獎的作品,是我跟他們合作一個計畫,我用EyeFilmMuseum館藏的1,500部東印度時代的紀錄片,大概是從1913年到1945年的片來發展我的創作。這批紀錄片,等於是從電影剛發明沒多久,荷蘭人就在他們的殖民地拍紀錄片,我以這批紀錄片作為一個訓練AI的材料,最後,獲得一個很懂荷屬東印度時代的AI了。從訓練AI的過程裡面,去突顯不同立場,不同角色的專家之間,還有人類與AI的衝突。」

劉慧德:陶瓷建構《山海經》

劉慧德(Heidi)的入圍作品叫《宇宙藍圖》,就放在展場入口處,用陶瓷創作的作品每一件都怪形惡狀,有的像生物,有的像一座山,甚至是機器蜘蛛。《宇宙藍圖》的靈感其實來自《山海經》的奇珍異獸,她甚至把整個系列的大部分作品放在一個仿如祭壇的平台上,有些懸掛起來,還有一件爬了在牆上。

Image description 藝術家劉慧德 (Heidi)

她喜歡神話和傳說,並常在這些古老故事裡找到創作靈感,「我覺得神話傳說,相比於主流的故事,就好像你不走大街,走一個比較迂迴的小巷,雖然它說的話可能不是那麼即時、那麼明確,但是很多人的世界觀,其實都被神話和傳說影響着,所以我一直都有對它們,尤其是《山海經》,我對這本道教中歷史這麼久遠的書,一直都有研究的。」

在《宇宙藍圖》眾多作品中,最搶眼的分別是一條恍如脊椎的陶瓷作品,由天空垂下,而在平台上,則有一隻機器蜘蛛,不時在原地徘徊。「這兩件作品,脊椎我是跟着《山海經》裡面的一個叫做燭龍的怪物製成,蜘蛛則是我第一次用《山海經》中建構世界的方法,自己創作的。這個蜘蛛,其實跟我家人是很有相關的,如果你看清楚一點,它的動作,一拐一拐的,其實就是我一個親人的行走方法,他在行動上是有點殘缺的。」Heidi沒有說得太明白,但可以得知,她的創作都是借神話,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而成。

Image description 劉慧德(Heidi)《宇宙藍圖》(2025)

陶瓷與時間

Heidi來自澳門,現居紐約,大學畢業後,她在2008年遠赴紐約攻讀版畫及繪畫,「我在澳門大學畢業,然後到了紐約,在當地畢業之後,因為發展機會多一些,我想嘗試找到一個獨立的位置,決定嘗試在美國闖一闖,看看是否可以有一點點成就。」

本來攻讀版畫的她,意外地愛上了陶藝,自此用陶藝表達自己。她說:「小時候在澳門,看到的陶瓷真的很多。陶瓷這種物料,本身跟時間很有關係,創作的時候時間性很明顯,你要等候它乾,乾了之後還要放入窯燒,然後上釉,因為還不知道燒完之後的效果,很多時候都像在預測未來。陶瓷在歷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種物料,我覺得用不是純粹美術物料的陶瓷,反而會有很多啟發。」因為陶瓷隱含時間性,她喜愛神話,就常把兩者結合。

Image description 劉慧德《宇宙藍圖》中的機器蜘蛛。有的懸掛起來,有一個「爬」了在牆上。

Heidi現居紐約。今天的紐約被視為世界藝術中心,Heidi承認競爭激烈,問她打算一直留下來嗎?她笑說:「賣到作品就留。」紐約在你心中是世界藝術中心嗎?「其實我覺得現在很多地區都是自己的藝術中心,所以不可以說紐約是世界藝術界的中心,世界應該有很多不同的中心。無論人在哪裡,只要與在地扣連到,都可以有機會和做到很好的創作。」

Image description

「希克獎 2025」展覽
展期:即日起至2026年1月4日
地點:M+博物館B2層展演空間 (免費入場)
展出入圍藝術家:畢蓉蓉、何銳安、許家維;劉慧德、潘岱靜 (「希克獎2025」得獎者將於2025年12月公布。)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