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兩個男角,Ryan是土生土長的美籍華人,一口流利標準英語,而且公開自己的性取向,自我感覺良好,在職埸打滾,追逐所謂的美國夢想,跟身邊其他人一樣。而Ning則是從北京來的新進演員,期望打開美國市場,其作風和性格都較保守,也很強國本色。這兩個人相遇,自然產生衝突,文化差異,自我認同,性向不明,處事手法,盡顯南轅北轍。
對在外國居住過一段時間的人來說,很易認同Ryan這個角色,甚至就是這個角色。特別是早期甚至是八、九十年代已移民的一代,當年華人屬少數,融入當地社會生活文化,似乎是順理成章。而華人同志更甚,一來沒有多少專為華人而設的同志組織,即使有,大部分人都怕在此遇上熟人,可免則免。 再其次,華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有個白人男友自然令自我感覺良好提高一些。因此在那年代,很多一個白人跟一個亞洲人的配對,有Potato Queen ,自也有Rice Queen 。在外國,一個華人同志如果局限自己只找華人伴侶,機會便成了少數的少數了。這都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外在和內在因素,Ryan 的角色其實是相當普遍。
影片以這兩個角色的差異製造矛盾,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切入點,但自己覺得兩人由相互敵視,到愛意盟生,轉接略欠說服力。他們被Ryan父母誤以為正拍拖,Ning受邀請同往探望Ryan的祖母,似乎是因為Ryan的父母而愛上Ryan,起碼是轉而有好感。再而,Ryan受攝影師羞辱,ning因此同情Ryan,甚至愛上他?不過這些都不太重要,影片主要是探討身分認同的問題。
而Ryan的父母雖然岀場不多,除了一些攪笑情節外,也活現了一些華人父母的思維,例如對Ryan經常約會「鬼佬」便頗有微言,但是「仔大仔世界」,兩老也管不了。但誤會現在約會的是一個會説中文的Ning,自不然自發幫忙,希望贏取「芳心」。這除了一點攪笑外,也頗點岀真實的華人父母心態。Ryan 母親的一番話,也分享了作為父母,面對子女的岀櫃,也需要作調節,處理和思考。
作為在外國的華人同志,無論多麼融入當地社會,自己的膚色面孔始終改變不了。Sooner or later,我們始終要面對作為華人這個身分,如何處理,如何認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和方法,而且今天的環境相對較容易。但至於Ning面對自己性向的問題,因為這不是形於外的特性,很多人選擇隱「性」埋名,不去碰它。以為不理便等於不存在,做駝鳥好過做人。但要活得自在快樂,活岀真我,那遲早也需要面對,而且是sooner,better than later。如果自己也不去接受和認同自己,那如何說服别人去接受和認同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