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為社會設計】From Co-design to Social Design 從實驗到實踐 共創可持續的社會發展

2021-04-27

Image description CoDESIGN來到今天已經18年了,雖然Eddy 和Hung這些年來的樣子變化沒有很大,但CoDESIGN卻多了一條分線,就是專做Social Design的CoLAB。而CoLAB今天的成就甚至已經超越了CoDESIGN。

設計師不像律師和會計那樣,常有與同行合夥組辦公司,因為創作從來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除非每個項目都分開各有各做,否則只要大家的想法不太一致,最後總會鬧得不歡而散。但凡事總有例外,由Eddy Yu和Hung Lam開創的CoDESIGN,來到今天已有18年。這18年來,他們每個項目都是共同創作,每一次開會更是形影不離。如此出雙入對的設計師,還要攜手走過這麼漫長的路,在香港或許真的只此一家。但其實這兩兄弟的個性並不相近,中間亦曾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發展,然而最後能夠再次變得合作無間,全因為他們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理念:希望通過設計,為社會帶來更好的改變。

TEXT BY NICO PHOTOGRAPHY BY CODESIGN & COLAB

Image description (攝於2021年) (攝於十年前)

公與私之間的模糊界線
早於CoDESIGN成立之前,Eddy跟Hung已是老朋友,二人在90年代曾於靳埭強的設計公司任職。當時Eddy的身份是Senior Art Director,而剛畢業的Hung來應徵設計助理時,正好就是Eddy負責見工。那個時候,他倆已經非常投契,從設計到生活,幾乎無所不談,經常互相啟發。後來,Hung到日本交流,Eddy也離開了公司尋求新的發展,但二人仍然保持聯繫。直至到2003年,Hung剛回港不久,Eddy便開辦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又剛好Hung接到一個大project,當時的他覺得自己一個人做不來,便決定找Eddy幫忙,結果幫幫下,Hung便決定加入Eddy的設計公司成為合夥人。

「其實最初我們並沒有合夥的意識。我當時未找到工作,他的新公司剛成立了兩三個月很缺乏人手,所以我不時都會幫幫他忙,當做freelance那樣。沒料到,反而是我這邊突然接到一個大project,那時的我經驗尚淺,便想邀請Eddy這位前輩跟我一起去見客。我和他雖然認識了很久,但那次才是我們第一次正式一起做同一個project,我也因此發現如果我們繼續用兩個獨立的身份去做,關於資源和時間等方面的事,都很難可以計算清楚,加上我們以前在靳叔那邊做同事也做得很愉快,於是慢慢便有了合夥的念頭。」不過Hung說,一開始只是想試一下,他們兩人當時也很猶疑,因為都曾目睹過或聽聞很多設計師同行,兩個人本來都是很老友的,但組了公司後便鬧翻了,最後甚至反目成仇。

Image description CoLAB最新的項目,是替環保署重新設計「綠在區區」這個品牌。他們想到要用個『6』字來做主題,取 綠色環保『綠』字的諧音,也包含了循環再造『六六無窮』的意思,更想讓這些回收點能像便利店一樣, 『梗有一間喺左近』般便利。

「真的,當時我們身邊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因為比較正常的組合是,一個creative夾一個marketing或是做business的人;但兩個都是creative的話,在經營方面能不能夠勝任?第二就是作為設計師,很多時我們都會尋求個人發展,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名聲,所以一旦兩個人發展的步伐不太一致,又很有可能會出現互相比較的問題。又或者是,當我們做personal work的時候,如何跟公司的運作不構成衝突?所以,我和Hung一開始便訂立了一個review機制,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我倆都要坐下來,開心見成地將所有問題拿出來談,看看能否解決,解決不到的話就不要再合作下去,以免傷害到大家的情誼。」

不過,Eddy所說的這個機制,似乎並沒有太多的作用,因為他倆雖然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小吵小鬧,但情緒過後便沒有放在心裡,沒需要認真的坐下來檢討對方。可是,合作了五六年後,二人的發展方向,卻真的出現了分歧。「Hung一向都比較artistic,在那個階段,他開始很熱衷地做個人創作,參加很多比賽,因為他做得很好,於是就有更多人找他做,後來他還決定去學Fine Art。而我投放在公司上的時間也愈來愈少,那時我常常在忙香港設計師協會的事務,後來還當上了會長,每天處理協會的事,幾乎佔了我一半的時間。」

Image description SoSoap 因為知道很多社企都負擔不起足夠的設計費,CoLAB便想到以利潤分成代替,變相成為社企的投資者,就像「區區肥皂」這個項目,反而讓Eddy 和Hung能跟這些社企建立起更長遠的合作關係。

Image description

在那個階段,個性不同的二人正在朝不同的方向發展,他們之間的距離也愈走愈遠。幸好,有一樣東西出現,拯救了CoDESIGN,那就是Social Design。「我和Hung就像兩個圈,是兩種不同的人,但這兩個圈中間有個地方是重疊的,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很相似,剛好Social Design的理念,正正就在這個中間地帶。當然,這也許跟我們的成長有關,慢慢不再渴求那些獎項,漸漸覺得處理會務並非自己所長。而在那個階段,遇到Social Design,的確讓我們兩人都擁有了一個共同的新目標,願意把往後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進去。」結果兩條分岔路,又能再次匯合在一起。

品牌設計與社會創新之間的交叉線
2007年,Hung到日本出席一個設計論壇,主題是「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那次的經驗讓他反思設計之於香港的意義:除了商業之外,設計原來還可以改變社會!Eddy也十分認同這個想法,於是他倆開了構思怎樣在香港推動Social Design,用設計把這個城市變得更美好。翌年他們便成立了CoLAB,以Communication Design和Branding,替一些社福團體、文化單位,或是具有社會責任的機構發聲。可是,這場實驗剛開始的時候,進展並不是太理想。

「我們第一個接觸到的是一間幫助精神病康復者的社企,他們在很多地方都有開設餐廳,並聘任康復者為員工,作為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的中途站。我們當時認為,雖然社企服務的對象是弱勢社群,但都要自負盈虧,所以我們便想替他們重新設計品牌形象,也讓那幾間餐廳做得甚至能比商業市場上的其他餐廳還要好。我們做了很多準備功夫,也找了很多前輩高手幫忙,做了一份很詳盡的計劃書出來。但結果我們失敗了。因為他們其實沒有想過要突然作出這麼大的改變,也沒有那麼多預算去做設計。」

Image description Cafe 330:CoLAB的第一個項目,是2010年替新生會,一個幫助精神病康復者重新融入社的社企重新做品牌設計,擺脫傳統社企給人老土落後的印象。

Eddy說那次present算是無疾而終,卻沒想到兩年後,有新的負責人上任,他對二人當時所提出的方案很感興趣,只是預算仍然不足,整個計劃需要縮小很多,但至少終於可以讓他倆向Social Design踏出了第一步。Hung說:「那時他們剛好要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開設一間新的café,我們便從這間café開始著手設計品牌形象。Café取命為『330』,取自『身心靈』的諧音,意思就是,希望人人都能擁有整全健康的身心靈。」繼威爾斯親王醫院之後,330 café在中大、港大、明愛醫院等地方也陸續開張,經過多年的發展,Eddy和Hung終於成功替這間社企,慢慢建立起一個更鮮明新潮的形象。

Image description Cafe 330

而通過那次的合作經驗,也啟發了CoLAB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因為社企負擔不起足夠的設計費,他們就索性不收,改為利潤分成,變相成為社企的投資者。「區區肥皂」便是採用了這種合作模式。Hung說:「其實這種合作關係,能讓我們更加投入,可以更全面地創作,而且這是一種更長久的合作關係,可以根據產品出來後的市場反應,繼續改善下去,能更有效地將我們想講的信息、理念,和價值觀宣揚開去。不像一般商業項目那樣,當作品完成後就再與我們無關。」

Eddy表示,最初創辦CoLAB時,本來是計劃用CoDESIGN的收入來補貼CoLAB的開支,但經過了這13年來發展,現在CoLAB的收入已經超過了CoDESIGN,這除了證明Social Design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原來也能成功的。而更重要的是,由實驗到實踐,以設計改變社企到改變社會,Eddy和Hung二人都非常樂在其中。

最後我問他們,兩個creative的人走在一起,究竟是怎樣分工的?Eddy說:「Hung是負責把概念『爆』出來的人,他每次都像射箭一樣,正中紅心。但中間從無到有的過程是怎樣,他就未必可以好好整理出來。就像我們最新的替環保署做的『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項目,他立即就想到要用個『6』字來做主題,取綠色環保『綠』字的諧音,也包含了循環再造『六六無窮』的意思,更想讓這些回收點能像便利店一樣,『梗有一間喺左近』般便利。而我的工作,就是將他『爆』出來的概念,用有系統方法呈現出來。」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