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冬季養生以避寒為主,可是當預防太過,也可以走向反面,如果冬季積聚太多熱氣,不單容易導致各種上火不適,例如心煩失眠、口瘡咽痛、便秘胃脹,更可以導致春季溫熱病。預防勝於治療,以下一起學習冬季產生熱氣的三大常見原因。
太補致病
1.飲食積滯
冬季天寒地凍,人們總是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取暖,當中飲食飽暖讓人舒服,例如喜歡吃火鍋、吃辛辣濃味、吃肉類油膩等食物,這就是中醫所謂「肥甘厚味」,本身容易導致積熱;加上冬季有多個佳節,飲宴較多容易導致飲食過飽,積滯在腹中容易化成熱氣,過飽又容易傷腸胃。
一年之中的冬季,有如一天之中的晚上,常說「晚上吃得少」,晚上、冬季也是腸胃消化力比較虛弱的時間,飲食量適宜減少。冬季的養生也是一樣,可是往往到了冬季,人們卻飲食過多,逆其道而行。
使用各種溫補藥材作鍋底,或者經常吃喝老火湯、吃蛇羹烤肉,容易導致身體積熱。
2.過於補益
許多人認為秋冬宜進補,這是從病情而言的,由於身體虛弱之人到了秋冬就容易突顯出來,因此才需要補益,如果無病之人,秋冬時按照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可是,當秋冬全民也在進補,那就容易產生熱氣了!就好像吃火鍋的時候,使用各種溫補藥材作鍋底,或者經常吃喝老火湯、吃蛇羹烤肉,這些也容易導致身體積熱。
中醫的觀點認為過猶不及,並非一味補益就是好事情,身體不虛的時候補益太過也會導致疾病產生。而且就算是補益,也要視乎不同體質、不同病情而選擇補益方法,如果沒有經過醫師處方,或者不懂醫理,實在不宜「將藥當飯吃」。
3.缺少運動
冬季適宜減少運動、多休息,避免出汗太多容易受寒。可是,不少人走向了反面,一到冬季就完全不運動了!那樣也不正確。動與靜是兩方面,人生每一天也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比例上,春夏活動較多,秋冬靜養較多。冬季如果太少運動,身體氣血不通,也是導致體內熱氣不能散開的原因。
避寒取暖
如果秋冬容易怕冷,主要的原因正是缺少運動!想想看,如果我們在冬季早上醒來覺得冷,通常我們會怎樣做?穿衣服,喝點熱飲,甚至開暖氣。可是如果是在自然界的動物,早上醒來天氣覺得冷,他們肯定無法做這些事吧!都會去活動一下,在太陽底下取暖。人類也是動物,只要我們重拾這些本能,自然能夠更加強壯。
冬季養生,除了注意「避寒取暖」,也要記住「常保三分飢與寒」,這是長壽養生的諺語,經常保持三分飢餓,讓自己腸胃勿過飽,免受傷;保持三分寒冷,勿過暖,讓身體不會習慣依賴,其實過飽過暖也會造成病。
作者為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