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德斯汀荷夫曼 演出我天地

2015-09-23


在他成名以前,沒有人相信德斯汀荷夫曼可以當上一個荷里活明星。就連他本人也不信。未發跡時,他的理想很卑微:能憑演戲換到溫飽就於願足矣。1967年,他第二次參與電影演出,那是《畢業生》,他被選上演男主角。之後的都是歷史了。七十年代,荷夫曼多次與不同的名導演合作,創作出一系列經典作品;這段時期,以其作品的質與量來計,成積絕不遜於同時代任何一流男演員。八十年代他明顯減產,10年裏只有5部戲,但當中不乏佳作,如《杜絲先生》、《手足情未了》及《推銷員之死》。

近年,荷夫曼再沒有什麼重量級作品,都是演一些輕鬆喜劇或配角。2000年後最多人看過的荷夫曼演出,應是「非常外父」系列中的老頑童及在《功夫熊貓》聲演師傅。不過,這不代表他已半退休。3年前,他才完成了他第一部導演作品《黃金花四重唱》,他現在也熱切地尋找再執導的機會;但是,即使他不再演主角,也時有充滿劇力的演出,《唱出我天地》就是一例。

荷夫曼生於1937年,雙親是從東歐移民入美的猶太人。因為荷夫曼一家住在一個帶排猶風氣的社區,所以小時候的荷夫曼也曾因猶太血統而被同學排擠、欺凌,令本身已經其貌不揚也不討人歡喜的他更沒有自信。長大後荷夫曼對所有關於猶太教的傳統與節慶一概不理,他對自己的這個身份也頗為敏感(米克尼高斯找他演《畢業生》時,荷夫曼曾略帶擔心地說:「我可是一個猶太人啊!」尼高斯惟有說:「雖然主角Benjamin的設定是白人,但他有一顆猶太人的心。」)

荷夫曼甫出世,就跟電影拉上了一個微妙的聯繫,因為父母為他起的名字「德斯汀」是來自默片明星Dustin Farnum。而荷夫曼的父親也可能有意無意地將他對於電影的夢想傳到了兒子身上。因為荷夫曼的父親起初是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做木工,後來晉升到布景師的時候就被解僱了。許多年後,荷夫曼的父親對此事仍耿耿於懷,另外,荷夫曼也說,他的父親其實一直想當電影導演。

Image description 他的名字「德斯汀」是來自默片明星Dustin Farnum。

真赫曼同學

小時候的荷夫曼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他讀書成績差,愛搗蛋頑皮來吸引同學注意。他第一次在同儕之中感到有些許優越感的時刻,是他少年時期在書院唸表演課的時候。荷夫曼之所以會挑表演課來上,只不過是因為朋友說表演課跟體育課一樣,沒有人會不及格。五、六小時的表演課,他覺得好像只過了20分鐘。荷夫曼憶述,因為他在表演課的出色表現,竟然有漂亮的女同學主動來問他要不要一起做練習——這是前所未有的。之後荷夫曼加入了Pasadena Playhouse修習戲劇,兩年後他就跑到紐約謀求演出機會。

荷夫曼是跟隨一個在Pasadena Playhouse認識的同學去到紐約的,那個同學就是後來也成為了著名電影演員的真赫曼。荷夫曼有好一段時間寄居在真赫曼紐約的住所,雖然真赫曼原本只打算招呼他三四天。那時候,他們也認識了羅拔杜華(後來他也成了出色的電影演員)。

三人一邊在Actors Studio跟隨戲劇大師Lee Strasberg學習,另一邊廂則到處打散工去維持生活;他們做過精神病院的服務員、侍應、洗碟工、打字員、衣帽間服務員、街頭賣報、玩具推鎖員。這些林林總總與演戲無關的工作,為荷夫曼等三人累積了不少生活的經驗,供他們日後演出所用。

1966年,荷夫曼基本上還是寂寂無聞,但他演了一個外百老匯舞台劇Eh?,此劇不但為他帶來了一些獎項,更吸引了米克尼高斯的注意。米克尼高斯首作《靈慾春宵》剛上映,票房與評論都極好,他旋即被視為影圈新貴,下一部作品就打算改編Charles Webb的小說《畢業生》。

Image description 1967年荷夫曼被選中主演《畢業生》,打破了以往約定俗成的男主角形象。

年輕人偶像

原著中《畢業生》的主角Benjamin是高大有型、金髮的白人少年,以當時來說用羅拔烈福去演就最適合。但米克尼高斯棄用了英俊的羅拔烈福,覺得他傳遞不了Benjamin的喜劇感與猶豫困惑,於是就找了身高5呎5吋、稍帶稚氣兼臉上有一個突出大鼻子的荷夫曼來演。據說,《畢業生》拍好後試片時,很多人都來跟米克尼高斯說:「你拍了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可惜你選錯了男主角。」當然,令業界中人始料不及的是,《畢業生》推出後不但非常受歡迎,更令荷夫曼一夜之間成了受年輕一代追捧的明星。對於六十年代末的年輕人而言,雖然荷夫曼沒有完美男人的臉龐與身材,但他所體現的氣質卻更接近現實、更接近想要反抗父輩而又不確定未來方向的一代。

繼《畢業生》之後,荷夫曼接連演了《午夜牛郎》、《小人物》、《大丈夫》、《巴比龍》、《驚天大陰謀》等一系列非常高質素的作品;七十年代無疑是荷夫曼的黃金時期。去到1979年,荷夫曼拍完《阿嘉莎失蹤案》後,因為勞累而萌生退意;他打算不再拍戲,只演劇場。

這時候他收到《克藍瑪對克藍瑪》的劇本,讀過之後,他其實是沒有興趣演的,他也坦白的對監製說:「我自己的婚姻也正在瓦解。這個劇本,與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毫無可以聯繫的地方。」監製非常堅持,問他要怎樣做才能應允參演。荷夫曼提出的要求是讓他修改劇本。於是,荷夫曼與編導Robert Benton就花了整整3個月在酒店房中不斷琢磨劇本。《克藍瑪對克藍瑪》講一個被妻子拋棄的丈夫獨力照顧孩子,一年半之後,妻子竟回頭與丈夫爭撫養權,要與他打官司。荷夫曼當時與他的芭蕾舞者妻子Anne Byrne正在辦離婚,他把不少箇中夫婦之間對對方的傷害,以及離別的痛苦都注入電影中。作為演員,《克藍瑪對克藍瑪》可說是荷夫曼最切身、投入最多的一部電影。他在戲中的對手梅麗史翠普也覺得,他是把自己的實況都投射進電影之中:史翠普說過,拍攝過程中荷夫曼一直厭惡着她,彷彿她就是他的妻子一般。

Image description 《唱出我天地》中荷夫曼演外冷內熱的Carvelle,表面對學生有點刻薄,但其實非常關心他們的成長。

導演夢受挫

荷夫曼出名是一個不易合作的演員,因為他是一個要求非常嚴格的完美主義者。他討厭那些容易滿足的導演;明明一個鏡頭可以再做得更好,但偏偏導演就收貨了。他對自己以及身邊團隊的要求,都非常嚴格。1982年的《杜絲先生》是她其中一個經典演出,光是看他穿上女裝已教人忍俊不禁,他在戲中模仿女性的行徑姿態也非常有娛樂性。但是荷夫曼其實不滿意這部電影,他甚至與導演薛尼波勒多次起爭端;荷夫曼覺得波勒不是一個願意跟演員合作的導演。拍攝《杜絲先生》時,荷夫曼從來不覺得自己正在創作一些優秀的東西,他只是覺得拍攝順利而已。

荷夫曼這種慢工出細貨、只想交出最好的態度,間接斷送了他第一次執導的機會。七十年代中,他打算自導自演一個釋囚的故事。拍了一個鏡頭後,他問在場的人員覺得怎樣,大家反應不一,有些說可以,有些說不行。如是者荷夫曼就重拍這個鏡頭,反反覆覆拍了很多次,他都覺得無法通過,而更糟糕的是,他發覺自己失去了客觀的判斷力,他已分不出剛才拍完的場面是好還是不好。

這部電影後來由Ulu Grosbrad接手,就是1978年推出的《小人物改邪歸正》。此後荷夫曼就沒有再染指導演一職,他覺得這次經驗是一個上天的啟示:他應該安安份份的做演員,上天沒有賦予他當導演的資格。這個關於「執導」的心魔一直困惑了荷夫曼多年,直至3年前他才克服了這個難關。2012年的《黃金花四重唱》寫一所專為年長樂手而設的老人院,講一班曾經在舞台上輝煌發亮的歌劇歌手重拾音樂的喜悅。這是荷夫曼第一部執導的作品,而音樂亦是他一直關心的題材─—荷夫曼小時候就開始學琴,長大後他一直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他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一個中規中矩的爵士樂鋼琴手。

在新作《唱出我天地》裏,我們也可以短短的見到荷夫曼彈鋼琴的畫面。電影中他飾演Carvelle先生,是全國有名的男童合唱團學院裏德高望重的老師。Carvelle經常一本正經,對學生非常嚴格,說話不需轉彎抹角也不多廢話。主角思達入讀學院之後,縱使校方曾因思達父親的財勢而對他網開一面,其他老師也因此才讚賞思達的天份與潛質,但Carvelle卻一點也不賣他的賬。Carvelle曾經反對讓思達加入學校的巡迴演唱隊,因為他覺得思達沒有應有的紀律。電影裏有幾場Carvelle與思達正面交鋒的場面,在故事裏都是重要的戲份。Carvelle讓思達明白到有才華不代表一切,有才華不去好好栽培只會變成浪費,這才是真正令人難過的事;紀律與不怕困難的堅持,都是造就一個好的歌手的先決條件。

演技壓場感

雖然Carvelle起初好像對思達不瞅不睬,之後又經常嚴厲地訓示他,但他心底裏其實非常關心這個孩子的成長。Carvelle沒有將自己對思達的關心宣之於口,但每次在關鍵時刻——例如思達犯事後的紀律聆訊、片末在紐約教堂的音樂會——他都選擇相信思達,給他一個機會去發展發揮。

電影結局,思達因為青春期變聲,所以就離開合唱團去其他學校繼續學業。Carvelle一如以往,就算是在別離時刻也沒有說太多,只是對思達展現了一個充滿安慰的微笑,以及交了一封信給他。Carvelle從不寫推薦信,但他為思達破例了。而Carvelle的推薦信也與別不同,裏面沒有半句陳套官式的說話,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句:思達是我教過的學生中最傑出的一個。簡短但情深意切,可見Carvelle對思達的尊重與愛護。

荷夫曼在《唱出我天地》裏演出的場面不算很多,但他每次出現都有一股壓場的莊嚴威勢;演思達的小男孩加勒維寧在跟荷夫曼演對手戲時也特別好看,情緒的轉變與爆發都拿捏得準確。對於新演員來說,我想荷夫曼不但是一個偶像,也是一個絕佳的拍檔與良師。

撰文 : 陸友珍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