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在華人眼中,充滿文化意義。在國畫裡,梅蘭菊竹稱為四君子,竹代表了不屈不撓。誰會想到,竟有紅鬚綠眼的法國人比華人更愛竹,並以竹來創作藝術,走遍世界各地?Laurent Martin Lo來自法國,現居西班牙,他說自己會與竹對話,他與竹的緣份,像個愛情故事。
行星連珠
走進畫廊,抬頭望Laurent Martin Lo的作品,多是懸掛的,竹子被屈曲成圓或半圓,相互連結。是次展覽名喚《Celestial Equilibrium》,譯成中文就是「天體平衡」,只見一個陶製的球體,懸掛在竹子中間,它們互相牽連,看起來就像一個個銀河系一樣,「這個展覽的概念來自行星連珠,2018-19年有一次行星連珠,是百多年來才一次的,它代表了幸運,再上一次已是1899年。Celestial Equilibrium就像是一座星象儀一樣,你可以在陰影中看到作品代表的整個宇宙。我之所以選擇這個概念來創作,是因為宇宙是自然界中最好的平衡的例子。它就像魔法一樣,保持着平衡和運轉。」
雖然談宇宙,但Laurent說,天體平衡並非科學概念,而更接近占星概念,每百多年會出現一次,他這系列,從2018年開始創作。
「當行星排列出現某種排列,會出現一種幸運時刻,這是一個難得的時機,值得用藝術表達出來。 」Laurent與竹子的緣份,始於1998年,「我從前是廣告和時裝界的藝術總監。有一次,我接了一個案子需要用竹。我當時對竹子,一無所知。」他落手劈開竹子,了解它的特性,很快就愛上了它,「我對竹子的感受,以及我對它的觀察,讓我愛上了它。五年來,它一直是我的愛好。我研究竹子,對它有感受。」他認為竹是植物界中最能代表平衡的,「當它生長時,它就是平衡的。竹的概念就是平衡,它抗抵風吹,抵抗雨水,竹子的結構比人腦更能計算出如何抵抗天氣和自然,它是完美的。竹在過去100-200萬年以來從沒改變,所以一出現就是完美的了。」
歐洲沒有竹文化
迷上了竹,Laurent乾脆把工作辭掉,將往日燈紅酒綠的時尚世界拋到背後,「我放棄了我的生活,或者說,我切斷了我的生活,開始了與竹子有關的新生活。我到了亞洲,包括印度、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旅行,與了解竹子的人學習。因為在歐洲,沒有人知道。」
歐洲其實也有竹子,但種類很少,「全世界有1,200種竹子,在法國有一個花園,種了70種竹,已經不錯了。但在歐洲根本沒有竹文化啊,歐洲人也根本不懂竹,所以我得到亞洲及美洲去。中美洲也有竹的,例如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和墨西哥這些熱帶地方,就會長竹。我現居西班牙,每年一到冬天我就往熱帶地方,氣候會暖一些!」
Laurent看亞洲人用竹做建築,從中了解竹的柔韌性、平衡性、輕盈感和精神性,「當亞洲人談竹的時代,就像歐洲人談石器時代一樣,竹在亞洲是很重要的材料。亞洲歷史上人們用竹來造箭,用竹來釣魚,也用它來做建築。我記得自己到了老撾,就在中國和老撾的邊境,山上有一條村子是完全用竹子造屋,用竹來生活的,十分有趣。但近年開始有了變化,因為老撾從中國輸入了科技。」談竹Laurent可以滔滔不絕,「竹子長得很快,4個⽉就長成。在亞洲竹文化裡,竹代表了熱情、耐性、堅韌、精神性。世界上第一張紙,就是用竹造的,第一支鉛筆,就是用竹來造的!」
前面提過Laurent從前在時尚/廣告界當創作總監,他怎麼下得了辭掉高職這決定?「我沒有做決定啊,我只是追隨着竹子。我接受過藝術教育,是因為這樣我才開始在廣告和時裝界工作。到我接觸竹子,對它產生興趣,就開始用它造成不同形狀,用它來表達平衡,開始創作。」
陰陽並濟
辭掉工作後,Laurent遊歷亞洲,了解竹文化,然後又回到西班牙用竹做了一些作品,他本來沒有野心要當藝術家,「那是2005年,我還沒有開過一次個展,機緣之下,一家畫廊看到我的作品,他跟我說,想我翌年在他畫廊開一個展覽。我回答他,這不是藝術,我只是喜歡做這些(作品)。但他跟我說,你想怎做也可以!那我回答他,我回去想想。」他的第一個展覽叫做禁忌竹(Taboo Bamboo),對Laurent來說,竹同時擁有陰陽的特性,在他眼中,它既是陽具象徵,又非常纖細陰柔,陰陽並濟,「我創作,用平衡的概念做了30件作品,全數35件雕塑,第一個個展,竟然賣了30件!」
他笑,說了幾次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藝術家,「我不知道怎樣才是藝術家,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藝術家,藝術家是別人講的。我不會說自己是個藝術家,但我是個竹愛好者。於是我開始了用竹來做更多作品,因為畫廊有興趣,藏家也喜歡我的作品,這對我來說,似乎是一條新的道路。」
回想起來,距離第一個展覽已近二十年前,那年他剛滿50歲。這二十載他周遊列國,繼續竹的研究,同時用竹來創作,開展覽,還得了獎,作品被博物館收藏。Laurent說,他的作品都包含四大元素:空氣、水、火和土,作品中的球體用陶造成,代表了木和火,懸在半空是空氣,水是竹,因為沒有水長不出竹子。」創作時,他永遠不先畫草圖,就直接屈曲竹子,在裡面找到它的平衡,依循它的節奏,他說這是跟竹子對話,「竹會指示我的。」
他用的竹子,顏色很深,原來都是台灣的品種,「我用的竹子都是台灣生產的,它們都用一個很長的煙燻爐,把所有竹子放進去,煙燻30天,這樣可以改變它的顏色,而且燻後防蟲、防潮濕。竹子紋理十分漂亮,它們都由台灣運到西班牙。」
Laurent喜歡某一時期的畢卡索,某一段的馬蒂斯,但沒有特別喜歡某一個藝術家。因為與Alexander Calder的動態雕塑相似,他常被問及喜不喜歡Alexander Calder,「我非常喜歡他!」
有掛念在時尚界工作的日子嗎?「不,時尚/廣東界都是屎!哈哈,我說笑罷了。和竹子打交道的人都很好,比起來我在藝術界感覺好多了,廣告界的人才沒有這麼友善。」他說,現在常旅遊,都選擇去沒有遊客的地方,這種地方太有趣了,「其實我旅行都在工作,到了泰國、印度這些國家,我也不是觀光客。因為竹子,我感覺它令我慢下來了,找到了生活的平衡,這也是我的平衡點,找到了我的道路和平靜。」
問Laurent怎麼選擇了居住在西班牙,他笑:「我在西班牙已35年了,我最先在法國做廣告,後來到了西班牙。我愛西班牙,這裡的人都很好,十分友善,比法國人友善哦,抱歉!法國人嘛,你懂的。」還以為你遇上了西班牙女孩?「對,我的伴侶是個西班牙女人。你也應該去西班牙看看啊,但是,中國女孩也十分漂亮。」
2016年,他第一次在香港開個展,當時女友來到香港工作,他的經理人着他也一定要來看看,「我來了,認識了香港一些畫廊,其中由墨西哥女士經營的Puerta Roja喜歡我的作品,大家合作了三年,後來Puerta Roja關門了,10號贊善⾥畫老闆Katie有沒有興趣合作,我再開始了在這邊展出。」
香港多竹製品,竹造鳥籠、竹的點心籠,當然還有竹棚,「我印象最深是竹棚,它既輕盈又堅固,竹棚甚至能抵抗颱風,這真的很有趣。在我眼中,香港就是個竹的城市。」他在南美洲也見過一些竹建築,可以抵抗地震,覺得太神奇了。
Celestial Equilibrium by Laurent Martin "Lo"
展期:即日起至7⽉20日
地點:10號贊善⾥畫廊(中環贊善⾥10號)
TEXT & PHOTO(PORTRAIT) BY 何兆彬(作品照由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