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書籍修復大師黎鎮英︰千瘡百孔的重生

2025-07-11

Image description 書籍修復大師黎鎮英(右)和行家盧國輝一起成立了香港書籍釘裝協會。

在香港這個充滿現代氣息、節奏飛快的都市裡,有這樣一位書籍修復大師黎鎮英,他用雙手守護書籍已經五十多年,修復了一批又一批珍貴的東華文獻,包括上百年歷史的廣華醫院總冊和記錄東華三院昔日協助華人原籍安葬歷史的東華義莊文獻等。對他而言,書籍修復並非單純的技藝,而是一場延續文化與記憶的使命。

TEXT BY MIU LAU
PHOTO BY BEN TAM

Image description

談及如何踏入書籍修復這一行,黎鎮英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懷念。「我從十八歲便踏進這行,那年正值六七暴動,六十年代的香港好混亂,炸彈聲不斷,但就在那樣的環境下,我在學校做到通宵達旦,學習印刷、排字和釘裝這些手藝。」黎鎮英回憶道,「那個年代做這範疇的人不多,我之所以入行,是入讀了一間由意大利神父和修士在香港開的職業學校,訓練學生做印刷,教授排字、印刷和釘裝。在最後一年,有位意大利修士帶我去聖堂修復一套大型經書,從那時開始,我就覺得這事兒挺有趣,慢慢接觸書籍修復手藝。」

開啟修復之路

從最初的學徒,到後來進入香港大學圖書館釘書部修復圖書,黎鎮英的職業生涯與書籍緊密相連。他直言在那個全靠手工的年代,釘裝是一門吃香的生意,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釘裝行業逐漸被機械化取代,黎鎮英卻敏銳地察覺到書籍修復的潛力。「尤其在千禧年前後,因應香港回歸,許多機構開始重視線裝書與古籍的保存,我發覺不如將釘裝轉型做一些修復舊書籍,會有生存空間,我就返回國內研究線裝書、古籍的修復技法。」

在黎鎮英眼中,書籍修復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多年來經他手修復的書籍,保守估計已超過萬冊,從大學圖書館的學術書、到藝術館的珍本、再到義莊的歷史文獻,每一本都曾被判了死刑,卻因他重獲新生。「書籍修復不是為了普通的書籍,而是為了一些珍貴的真本和孤本,或者是全世界都只有一本的版本的書。」他嚴肅地說,「就像我在東華三院出任文獻修復主任時遇到的情況,那裡有一大堆文物書籍,是東華三院創立時留下來的,但有些人不曉得珍惜,隨手就將爛了的書頁用膠紙、藥水膠布黏上去,這些錯誤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在破壞書籍。我一直跟大家說,如果不知道怎樣去修復,一定要忍手不要亂動,等專業人士出現,特別是對於那些國家級或歷史級的珍貴書籍。」

延續情感與記憶

修復書籍的過程充滿了挑戰與艱辛,黎鎮英分享道︰「有一本大約於1990年代出版的法律書,因為用紙質量太差,整本書都脆得不行。修復這本書的時候,每一頁都要拆開,紙張有好多破損,我要像砌拼圖一樣,根據字跡、紙張的纖維走向等線索,一點點把它拼回去。我一日攪一張紙,整個過程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完成之後的那種成功感,無法用言語形容。」

最令他難忘的則是一些來自東華義莊的登記冊,多年來隨意放在義莊神枱底下,在積年累月的日曬雨淋摧殘下,登記冊早已因蟲蛀鼠咬、水濕霉爛、風化焦脆,變得破爛不堪。他形容修復過程像是考古,要一塊塊拼出失落的字跡、還原筆畫,並推斷紙張原貌,他耗盡精神也只能每天修復一頁。還有一本來自英國的《聖經》,承載着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情感。「那個英國人把《聖經》交給我時,特別叮囑一頁都不可以弄皺,因為這是從他爺爺的爺爺一路傳下來的,每一代都在上面寫了好多東西。修復這本《聖經》也花了半年時間。」黎鎮英感慨道︰「修復這些書,不僅僅是修復紙張和裝訂,更是在延續一個家族的情感和記憶,這就是書籍修復的意義所在。」

談到修復的原則,黎鎮英介紹說:「我們講究『補舊如舊』,修復完之後要復原書籍原來的樣子。不過,這也要看書籍的用途,不同位置的書籍都有不同的的修復重點。如果是放在博物館展覽,就需要『補舊如新』,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修復效果,讓人們看到嶄新的面貌;而檔案館的書籍,則着重如何保留書籍的原始風貌,保持原汁原味;圖書館的,就要令修復後的書籍更耐用。」

Image description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工藝充滿智慧,有不同的技法,包括金鑲玉、包背裝、毛裝等。

難解的傳承困境

然而,如今書籍修復這門手工技藝卻面臨着傳承的困境。黎鎮英無奈地說,「這門手藝只靠看書本學習不行,必須有實戰經驗,最好當然有老師傅帶。就像沙士的時候,有人想讓我在網上教修復,根本行不通,因為修復過程中的手感、力度,比如怎樣算輕、怎樣算重、怎樣的漿糊濃度合適,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操作中體會。」現時他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開設全港唯一的書籍維護及修復證書課程,「主要教基本的紙本書釘裝方式、紙張特性、修補方法等,讓學生打好基本功,對書籍修復有基本概念。」

此外,近來黎鎮英和行家盧國輝一起成立了香港書籍釘裝協會。「成立協會可以將做手工裝訂的人連繫起來,亦可以將這門手藝介紹給更多人認識。」黎鎮英說︰「現在的社會講科技、講快速、講效率,但手工技藝有着獨特的價值。它能保留當時的文化,那種紙本的質感和情懷,是數碼化無法取代的。我覺得手工裝訂甚至可以做成興趣,讓更多人體驗自己動手製作筆記簿、書籍的樂趣。」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黎鎮英依然堅持書籍修復這門手工技藝。「我今年75歲了,只要還能做,我就會繼續做下去,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這門手藝,把它傳承下去。看着那些破損的書籍在我手中重獲新生,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

 

Image description 書籍修復工序繁複,包括評估書籍狀況、清潔、修補書頁、加固書脊、修復封面等,旨在盡量保留其歷史和文化價值。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