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藏族藝術家次成諾布︰鍍金絲線中的信仰之光

2025-07-11

Image description 次成諾布將藏傳佛教的唐卡藝術,結合掐絲琺瑯技術,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景泰藍掐絲唐卡風格作品。

在金光閃耀、色彩絢爛的掐絲唐卡之中,藏族藝術家次成諾布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地。這位來自西藏昌都的藝術家,經歷了廟宇學藝、地震義工、技藝創新、十年沉潛,最終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景泰藍掐絲唐卡風格。走進他的創作世界,既像走進一座靜謐的佛堂,也像穿越至一場視覺盛宴的高峰,一筆一畫、一線一絲,皆藏有歲月的刻痕與心靈的光。

TEXT BY MIU LAU

唐卡是源於藏傳佛教文化的一種宗教繪畫形式,作品多以天然礦物顏料描繪於棉布或絲綢上,色彩鮮豔,主題涵蓋佛、菩薩、護法、上師或佛教宇宙觀中的象徵圖騰。其細膩工藝與神聖內涵,使唐卡不僅是視覺藝術,更被視為修行與供奉的重要法器。要成為一名唐卡畫師,必須歷經長年修習與精神淬鍊,方能掌握其中深奧的技藝。

次成諾布的藝術啟蒙,並非始於畫室或學校,而是來自生活本身。他的家族世代製作佛像,鄰里之中亦有唐卡畫師,宗教與藝術自小便環繞其身。「小時候我們家是做佛像的,家附近有兩戶人家畫唐卡。每年11月大家聚在一起誦經,那時我會偷偷看他們畫。」他憶述道。當時的他,常在地上或牆壁上模仿佛像繪畫,尤其喜歡四臂觀音與蓮花生大師的形象。「我對佛畫的熱愛,是自然而然地萌生,即使沒有正式學習唐卡,我也會依照佛像去畫。」這份從孩童時代便開始醞釀的熱情,為他日後投身唐卡藝術埋下伏筆。

Image description

步入唐卡正途

2005年,次成諾布正式拜入藏傳佛教唐卡四大畫派之一的「勉薩畫派」門下,師從著名畫師曲雄澤仁。勉薩畫派源於17世紀,以構圖嚴謹、線條細膩、色彩飽滿著稱,講求神佛法相的莊嚴與精準,被譽為藏傳唐卡中最嚴格、也最正統的一支。

他終於如願以償,在寺廟牆壁上作畫,這也標誌著他正式走上唐卡創作之路。「很累,要站、蹲、爬一整天,但完成後的成就感讓人忘記疲憊。」雖然與師傅交談機會不多,但他深深記住曲雄澤仁作品所呈現的精妙與靈氣。「那時我就想,一定要畫出像他一樣好的唐卡。」

多年來,他始終遵循勉薩畫派的構圖邏輯與設計,即使後來開始進行風格上的創新,內裡依舊保有傳統唐卡的精神核心。「很多時創作靈感來自當下的感受,可能是修行時的頓悟,自然風景的觸動,甚至是畫畫途中突然浮現的靈感。那一刻,我就知道該畫哪一尊佛、用什麼顏色。」

Image description 這幅《羅睺羅》是次成諾布近來最喜歡的作品。

邂逅掐絲琺瑯

2010年玉樹大地震後,次成諾布以義工身份參與賑災工作。在這段特別的人生經歷中,他偶遇一位剛從西寧學成景泰藍工藝歸來的藏族工藝師,對方帶來一件以掐絲琺瑯製成的六字真言作品。那是一種漢族景泰藍的工藝,以金屬絲線勾勒形狀,再以琺瑯釉填色,經火烤後呈現耀眼光澤,這種熠熠閃耀的工藝震撼了他。「我第一次看到掐絲琺瑯就很感動。我想,如果用這種工藝來畫唐卡,一定非常特別。」這份直覺,成為他跨出創作新領域的契機,也開啟了他為期十餘年的藝術革新之路。

從傳統唐卡走向融合創新的掐絲唐卡,並非一蹴而就。掐絲唐卡是將藏傳佛教的唐卡藝術,結合中國傳統景泰藍工藝中的「掐絲琺瑯」技術,創作出的融合型佛教藝術作品。工藝流程先以鍍金的細銅絲(掐絲)手工勾勒出佛像與裝飾圖案的輪廓,再以琺瑯釉料上色(點藍),最後入火烘燒,配合傳統唐卡的天然礦物顏料細繪佛像,最終完成一幅具備層次與光感的立體佛畫。

Image description 《四臂觀音》

想法雖美好,但在實際操作時卻困難重重。「掐絲琺瑯雖美,但顏料偏粗,不足以呈現佛像細緻神態。」為此,次成諾布花了四年時間,潛心研究如何將琺瑯與傳統唐卡的天然礦物顏料結合。「剛開始我畫的是黑唐卡,那時候還找不到穩定的顏色配方,顏料濃淡難以控制。後來我試了很多種膠的濃度,為的是讓琺瑯顏料與礦物顏料可以共融、不互相排斥,最終調出既可融於琺瑯又保持細緻顏料層的合適配方。」他的作品也從早期的黑唐卡風格,逐漸過渡至色彩更明亮、光影更豐富的彩唐卡,作品既有金屬絲線的光澤,亦保有唐卡原有的莊嚴厚重,形成鮮明個人風格。

一筆一線的修行

每一幅掐絲唐卡的誕生,往往歷時兩至三個月。從打稿、掐絲、點藍、上色,再細繪佛像細節,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繁複。他認為當中最耗費心力的是佛像的眼神與肢體動作,「尤其是佛的眼睛,有時一天都畫不出來。因為在佛教觀念中,佛眼不僅是神聖象徵,更是作品靈魂所在,一絲之差便會影響整體氣場。」他說:「掐絲唐卡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內在的修行。我畫唐卡是為了眾生,也是為了自己的心靈沉澱。」

次成諾布並不把自己框限在傳統之中。他認為藝術應與時俱進,讓更多人願意接近與理解唐卡。「畫唐卡是為了讓更多人安住內心,如果能讓現代人願意將它掛在家裡,那就是一種傳承。」

他的掐絲唐卡既遵循勉薩畫派的構圖規則,也巧妙融入漢族工藝與現代用色,營造既莊嚴又具有視覺張力的佛教藝術空間。他說:「我希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唐卡語言。

Image description 《蓮師伴妃像》

在早前舉行的「禪境之美」佛教藝術展中,次成諾布展出二十餘幅作品,反映了他不同階段的創作心境與藝術追求。其中他最喜歡的是一幅名為《羅睺羅》的作品——難度高、造工精、細節滿意。他希望觀眾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獲得心靈上的平靜。「我想讓人感到舒服,讓心沉靜下來。」這份樸素願望,也正好呼應了佛教藝術慰藉人心的精神本質。

面對收藏市場對其作品的青睞,次成諾布抱持平常心。「唐卡是最好的收藏,永遠不會過期。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市場,更在於它對人心的啟發與陪伴。」現刻的他只專心創作,繼續將掐絲唐卡藝術發揚光大。「我覺得唐卡藝術要現代化,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也讓這種新的形式可以傳承下去。」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