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前主播蔡雪瑩 父亡後真正成長

2015-10-08

由電視新聞主播到會計師事務所公關再轉投金融界,蔡雪瑩一路走來,都貫徹父親愛冒險的精神。

成為主播是她自小的夢想,大學畢業後夢想成真,她一做4年,報新聞、報天氣、做專題故事,讓她累積知名度,被網民封為「雪瑩BB」。

她努力工作獲得肯定,事業一帆風順,卻因父親兩年前離世,她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去年辭去主播一職,離開熟悉範疇,迎接新挑戰,現職新鴻基尊尚資本管理助理副總裁,她視「每個下一步」為機會,臨近三十也沒太多顧慮,因為她活在當下,深信一切安排都是最美好。

「兩年前爸爸離世,傷心了一段時間, 直至今天,當我不開心去唱卡啦OK,遇到某些歌,例如鄭秀文《如果你有事》,仍然掛念爸爸,但他的離開令我成長了。」

屋邨長大的蔡雪瑩是家中孻女,有一個兄長和一個姐姐,爸爸患有腎病,在她小學二年級時退休,當公務員的媽媽由此扛起整個家。「我出世時,爸爸腎功能僅餘三成,眼見他治療痛苦,三兄妹都非常生性,不會激父母。媽媽更堅強,捐了一個腎給爸爸,還要上班,努力賺錢給我們讀書、學鋼琴,放工也不忘為我們溫書、檢查功課,教我們品德禮貌,不讓我們學壞。」

蔡雪瑩是由爸爸一手湊大的,感情深厚,小時候最愛跟爸爸打兵兵波及玩角色扮演遊戲。「他是一個非常風趣、貪玩、愛冒險的人,有次媽媽由公司取了一部錄音機回家,我們兩父女興奮得用來做廣播劇,那時我才小學二年級,我扮老人家,很得意,今天錄音帶仍在。」

蔡爸爸也愛帶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在西貢碼頭,他不走平路,而是攀過海旁圍欄,在石頭上爬來爬去,我跟着他爬,結果跌得周身傷,又試過跌斷手、傷膝頭,但非常好玩。父母從來不會過分保護我們,唔會見到雞翼,就拎把鉸剪出來幫你剪。」結果培育了她大膽、愛冒險的個性,同時激發她對新聞的興趣。

「爸爸很聰明,二十幾歲偷渡來港,學歷只有鄉下小學二年級,他透過每天閱報、查字典識字,因而對時事觸覺敏銳。加上小時候父母禁止看電視,唯一能看的就是新聞報道,中學時我很喜歡魏綺珊,她表現斯文淡定,令我萌生當主播的念頭。」

她由中三到大學選科,都是有計劃及目標清晰。「中三我揀文科,因為想努力學好中英語,打好語言根基。」會考她考獲21分,順利升讀浸會大學傳理系,可是畢業後遇上金融海嘯,電視台裁員,她先當了9個月公關,每天留意招聘網站,靜待機會,很快便等到主播空缺,她立即申請,過五關斬六將,終加入無綫24小時新聞台。

「年輕時幻想主播頭上有光環,既聰明,說話又有權威,但真正去做,便知道主播是一份工,和其他工種一樣有限制,不能話事。但因為工作關係,每天要留意新聞,接收世界最新資訊,現時社會重通才,這是很好的訓練場。」

Image description 蔡雪瑩期望30歲時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並組織家庭。

曾被網民批「樣衰」

主播既擁有新聞專業,又似明星,故會被不少網民追捧。但蔡雪瑩初期遇過不少批評,譬如「樣衰」、「讀得唔好」。「我是加入TVB才學好發音,可能因為大學主修國際新聞,經常說英語,起初連自己中文名也讀不準,雪字念了sh音。有時老闆袁志偉也很緊張,聽到讀錯,即時糾正。」

成為主播,公眾壓力不小。「一有少少名氣,一舉一動就會有人留意,很多人只看片面,便以為是事實全部。觀眾是刻薄的,覺得你在電視上不會看到他們(的言論),就算看到,也不知他們是誰。」

入行初期,她很在意觀眾每句評論,但在這個常有網上公審的年代,她明白到不能取悅所有人。「於是調整心態,做好自己,用平常心面對。」因為興趣,她堅持下來,並付出了別人不會看見的努力。

「電視台的工作時間最不穩定,24小時on call,辛苦是意料中事,見同事多於家人,有幾年沒有回家食飯,周末假期也不能陪家人。」但當中經驗難能可貴,她回想第一次做現場直播,經驗不足一年的她被派報道311日本大地震,令她終生難忘。

「在新聞畫面上看見一些黑色的水蓋過一棟棟屋子,旁述文字全是日語,我意識不到發生什麼事,這不是『行政長官而家見記者,睇睇現場』,我沒有經驗,也表現不好,這件事令我的起心肝擴闊眼光,提醒自己『不是花瓶』,要增加閱歷,處變不驚。」

Image description 蔡雪瑩最近參與了基督教勵行會三十周年微電影的演出。

Image description 蔡雪瑩認為新聞主播不是讀稿機器,講求的是應變能力和時事觸覺。

望30歲組織家庭

工作兩年,她擔大旗負責立法會選舉現場直播,獲得很大滿足感。「我們既要對每個候選人背景有所認識,還要實時報票數,實時交記者報道,又不知道live幾耐,但這是職業生涯中比較成功一次,是我主播生涯一個里程碑。」後來她更成為新聞小花,被網民封為「雪瑩BB」。

但兩年前爸爸離世前後,她受到很大打擊。「他在醫院彌留前半年,病情反覆,醫生每隔幾星期便問:『救唔救?』很難抉擇,連媽媽這個平日很堅強、未流過淚的女人都忍不住哭了,那一刻我發覺自己不再是小孩。以前,我會攬住媽咪喊,話我唔可以冇咗爸爸,後來不得不接受,知道自己要成長。」

由主播轉戰公關及金融界,家庭是她最大的考慮因素。「離開電視是很大掙扎, 亦有很多不捨,TVB是夢工場,每天新事新挑戰,不沉悶,但為了家庭和前景才決定離開,就像奧運會和選舉,每4年一個cycle,重新審視和考慮自己方向。」

10年前,她只會想讓別人照顧,一有時間便和朋友玩。現在,她懂得關心家人。「希望自己30歲時在事業上有一定成就,穩定下來,並組織家庭。」哥哥姐姐已成家立室,對於緣分,她表示「順其自然」,尤其爸爸離世後,媽媽最想她伴在身邊。「她說:『有日你嫁人,我會很失落。』哈哈!」

對於未來,她一臉樂觀:「我的財經知識薄弱,踏入金融行業,我得努力進修和考牌,希望30歲時可在新事業範疇做到如主播般專業。」最近,她更參與演出,在基督教勵行會30周年微電影《觸得到.距離》飾演一個行為古怪、經常自言自語的女孩,片中她一個人在公園玩波子,又在街上脫鞋。「沒有對白,只是專心做自己動作。主播經驗對幕前演出確有幫助,面對鏡頭不會不自在。唯一挑戰是做VO,錄了很多次,他們不要主播聲,我一正經說話便不自覺地提氣,習慣字正腔圓。」

拍攝過程最深刻的是接觸了一班弱勢社群。「有位非洲難民被生活壓迫太緊,貧窮艱苦,每遇見陌生人就想訴苦。在香港他們要面對語言不通及就業困難,但未有放棄。另一位印尼傭工來港工作十多年,後來不幸患上癌症被炒,個性樂觀的她積極面對,重拾人生,現在生活不錯。」這份正面力量深深感染她,閒時她會在爸爸昔日養病的醫院當義工,她認為人生不應只得工作,趁有能力應多點關心家人,回饋社會。

Image description 蔡雪瑩最近參與了基督教勵行會三十周年微電影的演出。

Image description 蔡雪瑩小時候男仔頭, 遺傳了父親的貪玩、好動性格。

撰文:林艷虹

攝影:陳縱宇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