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依藏中庭位置樓底甚高,從二樓可看到三樓(展出粉盒)的部份。
荷里活道數十年來如一日,兩邊都開滿古董店。去年底其中一棟大廈大肆裝修,變身成兩依藏博物館。這所博物館的主人是金融界馮耀輝先生,他收藏的明式黃花梨家具,和西式化妝粉盒,藏量之多藏品之精在世界收藏界早享負盛品。兩依藏的館名,來自他以兩個女兒名字都有「依」字,而替他打理兩依藏的,正是小女兒馮依淩(Lynn Fung)。
這裡藏品都是稀世奇珍,但有一個不一樣的規矩:展出的古董家具都是鼓勵你摸,鼓勵你坐的。
兩依藏館長馮依凌
看過報道,傳聞馮先生花了共十一億收購及改裝成兩依藏,這些數字認真嚇人。馮耀輝先生常出入兩依藏,但行事低調,不接受訪問。這天訪問完了也見到他與女兒在辦公室內閒談,畫面煞是溫韾有趣。是次訪問,就由這神秘父親談起。
LJ:《優雅生活》 依:馮依凌 (兩依藏館長)
LJ:得悉因為馮先生收藏明式家具,特別是黃花梨木,後來想公諸同好找個地方展覽。那麼博物館的形式是你建議的嗎?
依:也忘記了是誰先提出的了。我記得當找到這個空間時,發現原來地方好大,如果只是用來收藏,似乎太浪費了。倒不如想想可以怎樣利用這空間,讓公眾一同欣賞。我們想過有幾種展示方法,最後選擇了私人博物館這形式。
LJ:是因為你本人喜歡逛私人博物館,才有這個想法嗎?
依:我喜歡去博物館,也不只有私人的。小時候我們去外國旅行,也去了不少博物館,但今天受歡迎的博物館,很少人記得若干年前,它們都是私人辦的,也許只是個House Museum,由家庭的收藏開始。我也忘了我是何時開始有這個概念,也許是小時候去過很多吧。
二樓前堂位置放了一張清式的屏風,後面新建的樓梯可直達三樓看粉盒。
LJ:那如果我要問你辦得好的私人博物館,你會想起那一個?
依:噢,有不少曾經辦得很好的私人博物館,今天都不再私人了。例如紐Fab Collection、Guggenheim,它們開始時都是私人的。但目前仍然是私人的並不太多,也許是由於這些都辦得太好了。
LJ:選址在荷里活道,這是偶然的還是你們特意選擇的?
依:這個很幸運!我父親逛荷里活道逛了三十多年,每次來到這條街,就像是回家一樣,他跟這裡的街坊都很熟。父親本身也做物業,他先買了這橦大廈(一個單位),才想起:咦,如果我要做私人博物館,這地區很適合嘛!我們很多家具都是在這裡買的啊。這條街也算是香港比較有歷史的地方,但同時,它又變得好Hip,有很多餐廳及咖啡室。如果我們在這裡建一所博物館,做古董,那也許能幫助到穩固到這區的歷史性特質啊。萬一有天它變成了Soho區一樣,那就比較可惜了。
文房:明喜靖紫檀嵌百寶盒紫檀 明嘉靖時期(1521-1567)
導賞講故事
LJ:選擇在香港做這事情──我想以你們的資源可以有很多選擇吧,有何意義?
依:由於中國家具都是當年在香港開始收藏起的,在別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就沒有這重意義了。在香港這個時刻做私人博物館也是個對的時間。香港的藝術市場,近五年冒起得很快,好多人對此興趣大增,但我們覺得一般人比較認識當代、現代藝術,所以在定位上,想用到自己的收藏,來提提大家不只是當代藝術才有意思啊。作為文化承傳上,中國古董家具也應該儘量跟大家分享,好讓年輕一代也知道中國家具是有它的意義的。
LJ:不少私人博物館主理人都會說,自己辦博物館的目標就是教育,你們可也是一樣?教育的目標又是大眾還是古董愛好者?
依:我認為辦博物館最重要的就是辦教育了。我們有兩種方法,一,由於私人辦,所以規矩也不像政府,例如我們會只接受預約參觀,所有展品都是給公眾觸摸、甚至是坐的,但由於有這個決定,我們又不能任一大群群眾自由進出,這感覺上有點危險。如果像一般博物館,展品都是放在玻璃箱裡,那種參觀經驗實在不太特別,只是看資料寫着:這是來自蘇州的黃花梨⋯⋯籌辦時,我想到不如有導遊帶你導賞,好像跟你說故事一樣介紹,你喜歡可以看一件作品十分鐘,覺得悶也可隨意縮減,十分靈活。這經驗是很Soft的,卻不是像上課一樣,不斷聽老師說說說。
第二個方式是正式一點的,我們每個月都會組織一個講座,那是向公眾開放的。我們會邀請一個藝術家、藏家或專家到來, 講關於我們的Mission Statement:它們是Design(設計)、Craftsmanship(工藝)和Heritage(歷史遺產)。只要主講內容是在這三個分類之下,我們都無任歡迎。至於你問到,我們Target的是否大眾,其實很難說,我們的展覽不是人人都喜歡,就算我想面對群眾,最後也許只有20%的人喜歡。所以也許本來我想做到很吸引大眾眼球,但最後只能接觸20%的人! 但我們的講座全部是向公眾開放,全部免費的,而每周三,也邀請香港及外地學生來參觀。學生是以中學生大學生為主,我們不開放予12歲以下的小朋友。
文房:黃花梨嵌百寶盒一對 十七至十八世紀 70厘米 x 21厘米 x 16厘米
保育荷里活道
LJ:那學生就像鴨仔團一樣來參觀?
依:每個預約是不超過四、五人的,我們不想做鴨仔團,那會很悶。我們的經驗是,只有三四個人會對同一樣事情感興趣, 如果是二十個人,有十個人對家具感興趣,有十個人想看粉盒,那導遊怎樣做好的?其實,四、五人已經算多了。我們跟港大、中大、理大、HK Art School都有合作,也跟他們的教授聯絡,會定期安排學生過來參觀。我們特別想吸引學生來看, 因為成人的話,他們自己也懂得過來了。
LJ:籌備博物館,父親可有提到有何長遠目標、宗旨是一定要辦到?
依:剛才也談到,教育是其中一個目標。另一方面,我跟父親也同意,辦博物館最重要是對社區有幫助,現在我們這棟大廈共分四層,你進來時會見到我們有一個小小的接待處,其餘地方,都是用來租給賣家具的商舖。一開始我們談到選址荷里活道,也是因為對此特別有感情,所以要出租也是只租給家具舖(畫廊也可),而不會租給Starbucks,這起碼能保留這一區的古董氣息吧。我們收取的租金也是有給予折扣的,並不想他們承受一個難以負擔的租金,到最後不知道要搬到那裡去。如果這裡也變成了Soho,就沒有意思了。
還有第三個目標,剛才談過我們會跟國際博物館合作,辦一些大型的、國際性的展覽。其實很多博物館都想在香港展出,奈何香港的博物館都是政府辦的,要花很長時間籌備,也較多官僚體制。私人博物館就靈活了,我們可辦不同的、較Niche的展覽來香港。
明代文人的典型書房。背後的櫃櫥體現了晚清至早清期間的一波風格異變的潮流。原制造型非常簡樸,如今花俏的外觀是以彩繪大理石鑲嵌改裝的。由新貌風格看來,改裝應在十九世紀期間。
LJ:剛才談到地舖有出租單位,一樓又有租給外來展覽(訪問時嘉德拍賣正在展出),未知這是你想嚴選一些同類的群眾, 還是也想用收入來平衡整個營運?
依:其實,租金收入只能補貼我們支出1/10(笑),所以我們是非牟利的。但像一樓租出去,本來的想法是想吸引一個較大的觀眾群,好多時我們去博物館,很多人會覺得是好悶的一件事。但我們試過跟Fashion牌子合辦Dinner,大家來吃一餐飯, 吃罷會發現原來樓上是一個博物館,好吧我們去看看吧。這用意是要吸引更廣闊的觀眾層。
童年時梳化不見了
LJ:要認識明式家具可不簡單,導賞員是怎訓練的呢?
依:我們內部有部門專負責做資料搜集及導賞的,同事都有念歷史、或藝術史的背景,每次做展覽前我們都會有定稿,大家依稿再集訓一次。幸運的是,同事都是對此有濃厚興趣的,不像背稿一樣。家具其實很好記,它是有Visual Cues(視覺提示)的,你見到這張椅子,不會全部都忘記了,見到它的形狀,自然會記起它的設計特點了。
LJ:其實,你是怎麼開始對父親的收藏產生興趣的?
依:小時候我不懂得欣賞(笑)。我記得童年時,家中都是西式梳化,後來父親把這些明式家具一件件帶回家,早期帶回來的很小,或許只是一張矮櫈、或兩張椅子,但漸漸愈買愈大, 然後梳化都被換走了!我當年想:嘩,怎麼廳中家具都這麼不舒服呀!中式的家具,幾乎可以說都不怎舒服的,它的功能不是讓你臥着歎報紙的,用家都是官嘛。有時很尷尬,朋友來了,會問你家中怎麼了?小時候父親經常像說故事一樣,就跟我們談起:女兒,你知不知道這張椅子有多大年紀了?一直的講。我通常半隻耳朵在聽,半隻耳朵在聽電視。但到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對明式家具已有不少知識,因為我聽這些故事已聽了二十多年了。
LJ:馮先生收藏的三個準則:珍、稀、美,能否談談?
依:他常跟我說,你做收藏家,一定會買錯東西。只能希望自己沒有買假,如果你見到一張枱,維修過,但它假裝成原裝, 這就只能當交學費了。他在荷里活道混久了,這條街對古董家具的知識可是十分厲害的,要分真假不難。稀:也不難,拍賣資料好多,不難分出是否稀有;至於美,這就很個人化了。美在不同年代,就有不同準則,例如明清家具就很不同,明朝家具很簡樸,有人覺得這才是美。清朝的家具做得仔細,有人又喜歡這種風格。這不能教導,或學習吧。
粉盒以外,也有化妝袋:1960年代全金鑲石Clutch Bag(手提包)
LJ:馮先生可是怎麼開始這個收藏嗜好的?
依:他有天買了一對明式椅子回家,當初也不知道詳情,但漸漸就一頭栽進去了,研究資料,也愈買愈多。跟這街上的商舖混熟,去喝茶,人家趕也不走(笑)!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到後來,就開始懂得珍惜這種Art Form了。
LJ:作為一個大男人,又怎麼會收藏起粉盒來?
依:這有點算是意外。第一個粉盒是有天他要買珠寶給媽咪, 我忘了是生日或聖誕,就在Catalogue上見到一粉盒,他覺得幾有趣,就買了送給媽咪。但當送給媽咪時,她完全不欣賞! 父親把它收起來,就開始了這個遊戲,這些粉盒,不少設計精細,有很多機關。父親他唸書時讀工程的,很欣賞這些手藝, 就開始收藏起粉盒來。其實粉盒跟家具是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頂級工藝。
兩依藏博物館
地址:香港上環荷李活道181-199號
電話:2806 8280
面積:約24,000平方呎
(三層展覽廳,不計地下大堂)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一和公眾假期休館)
到訪形式:必須預約
費用:入場費港幣$200,包含導賞團,敬請預約。
星期三全日制學生免費入場,但僅限已預約人士。
現今展覽
《苦行與奢華的交織 - 中國雅仕與西方名媛珍品展》(展期:至2016年2月)
文:何兆彬 圖:Ben Tam(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