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莫奈17名作亮相香港 重現印象大師破傳統過程

2016-04-05

 
對於昔日一群印象派畫家來說,巴黎代表自由、隨興,更是他們追尋自我藝術實現的天堂。

位於協和廣場旁的橘園美術館,以收藏莫奈(Claude Monet)兩幅大型長卷油畫《睡蓮》聞名,兩畫分置兩個橢圓形展覽廳,屋頂的玻璃讓陽光直射入內,讓人如置身於莫奈的寧謐花園,凝視着光影盪漾的池塘和靜靜吐納的睡蓮。今年是莫奈逝世90周年,17幅莫奈名作將亮相香江,是次展覽的策展人Bruno Girveau詳解這批作品的特點及代表性,讓大家更能體會莫奈的開創精神。

Image description 「他鄉情韻」策展人Bruno Girveau指香港展覽共有4個區域,展示莫奈的藝術足跡。

印象派大師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和表現技法,橘園美術館導賞員Caroline De Navacelle介紹時說:「莫奈大型的《睡蓮》壁畫長期陳列在美術館大廳中,每位來參觀的人都會被這幅畫震撼,當你望着它,會發現自己也沉浸在寧靜的湖景中,成為睡蓮一分子。」

她指莫奈主張到大自然探索,尊重自然和人的感情印象。「這些大型壁畫是莫奈晚年繪畫的,受到十八至十九世紀日本版畫的影響。作品最突出的地方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你看他的畫作,幾乎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和水平線,而是捕捉光線、情感氣氛的微小細節,繪出不斷變化的自然美景,作品充滿空間感、透視感,對當時接受傳統藝術教育的法國藝術家而言,感覺很神奇。」

即將在香港舉行的莫奈畫展「他鄉情韻」(5月4日至7月11日,香港文化博物館),本地觀眾可以細味一代大師,如何衝破傳統藝術手法和題材,運用純粹的表現手法和敏銳的顏色觸覺,呈現大自然之美。

莫奈酷愛自由,學生時代已討厭紀律與僵化的形式,享受到海邊玩樂多於上學,學校於他猶如監獄。「莫奈在巴黎求學時,不肯接受刻板的學院派訓練。他無法說服自己,埋頭於畫室根據生活的模型作畫,或順從正統學院派的觀點。」是次展覽的策展人Bruno Girveau表示,當每個新晉畫家都在巴黎的藝術學校接受教育,莫奈卻質疑藝術學院提倡的古舊觀念和沉悶的表達手法。

雖然莫奈不是受正規藝術訓練,但他自幼就顯出非凡才華,16歲開始賣畫賺錢,每張以20法郎出售。「他的老師是風景畫畫家歐仁布丹,布丹鼓勵他到戶外作畫,尋找自然純樸的美,保留最初的印象。因為在現場繪畫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種畫室中無法達到的力量、強度和筆觸上的生動性,對莫奈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runo認真地說。

因此,莫奈創作的畫作中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色,亦是印象派與其他畫派的最大分別。「他為了精確表達光線的瞬間變化,不在室內的畫室作畫,而把畫架搬到室外。其次,他的創作題材都是自日常生活中尋得,揚棄了傳統題材的限制,直接描繪真實自然,樹立了繪畫革新運動的旗幟。」Caroline補充。

Image description 莫奈晚年花了大部分時間繪畫家中的水上花園──睡蓮花池,作品《睡蓮》是其一。

展示藝術足跡

莫奈的創作,可見勇於反抗和挑戰傳統的精神。Bruno指出,莫奈在歐洲周遊列國,諾曼第、吉維尼、倫敦和威尼斯等都是他的繪畫地,又特別喜歡以自己的花園為題材,以不同角度、不同季節表現出大自然之美,這次在港展出的作品,來自法國公眾及私人收藏,主要是風景畫。

Bruno說香港的展覽最大的特色是分為4個區域,每個區域都對應一個特定的法國或歐洲地區或地點,這些作品串聯起莫奈的人生和藝術足跡。「莫奈成長於海邊,第一部分是諾曼第及布列塔尼,創作了不少以海岸風光為題的作品年;第二部分是巴黎及法蘭西島;第三部分是倫敦及威尼斯的旅行寫生,包括泰晤士河沿岸風光如滑鐵盧橋,以及威尼斯水鄉美景;第四部分是吉維尼及1920年後期作品,包括著名的睡蓮池。」

有趣的是,香港展覽每個部分會配以一個視聽及多媒體區,將莫奈時代相關地區的景色,呈現一個新舊對比面貌。現實中莫奈為了繪畫,從諾曼第前往巴黎,與其他著名印象派畫家畢沙羅、雷諾瓦、希斯里等人交往密切,後來又到英國,接受英國畫家透納、康斯塔等人的薰陶,回國後完成了名作《印象.日出》,採用色彩分割技巧,表現光影變幻莫測的各種景象。晚年在巴黎郊外吉維尼的家中,持續創作和睡蓮有關的大型作品。

「在不同階段,我們看到莫奈不同的情感和創作風格。最初是傳統畫風,着重展現地貌神韻,當他漸漸建立個人風格,發展到後來日趨抽象,邁向現代藝術風格之路。」Bruno細心解說,在不同城市的作品,觀眾可以看到莫奈如何捕捉光影的變化。

「醉心戶外作畫的他,拒絕把自然處理為平衡、和諧的構圖,而是向傳統繪畫的構圖方式提出挑戰。他反覆對同一主題,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進行寫生描繪,畫出不同的光景與氣氛。他更會動輒花上一星期或一個月的時間,甚至會與家人定居當地,年復年地投入創作。」

Image description 即將在港展出的《春天的吉維尼》,是莫奈定居吉維尼時所畫。

Image description 莫奈特別喜歡以自己的花園為題材。

捕捉光影轉變

組畫成為莫奈晚年作品的一個特色,最出名例子是《睡蓮》,又如1881年至1891年間的麥草垛,他在不同季節的早上、下午、傍晚作了多次的描繪。1878 至 1881年間,他住在維特尼,那是一座位於巴黎和盧昂之間的小村莊,他的房屋在塞納河邊,他捕捉一年四季的光線變化,尤其是塞納河結冰的自然奇觀,成為莫奈作畫的素材之一,其中一幅會在港展出的《維特尼流域塞納河解凍,面向拉瓦古》(La Debacle à Vetheuil, avec vue sur Lavacour),正是代表作。

「他居住的地方很特別,非鄉村又非城市,既有大自然風景,另一邊是工廠。逐漸遠離巴黎喧囂的現代化生活,讓莫奈集中精力專心探究同一景色的各種變化。這種歸隱的生活方式,看到他對描繪一個地方的特殊自然環境的各種不同景象,懷有極其強烈的興趣。」Bruno帶笑說。

自1883年起,莫奈在吉維尼定居終老。Bruno指出:「那是個環境優美的地方,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晚年好多作品在這裏完成。他按照日本花園格局,耗費了幾年在家中打造一個水上花園,池塘內種植了多個品種的睡蓮。」

然而,這段時期他的愛妻因病去世,加上眼疾及沉重的經濟負擔,讓晚年的莫奈格外哀傷沉重,作品不如以往鮮明。如在《冬日通往吉維尼之路》中尚未融化的冰塊,天色昏暗,岸邊是枯樹,大自然環境的冷清淒涼反映出莫奈當時的心情。唯一不變是莫奈一生執着理想,堅持創作自由和藝術革命的精神。

Image description 莫奈是法國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人物與創始人, 他對顏色運用觸覺敏銳, 同時熱愛園藝。

Image description 《維特尼流域塞納河解凍,面向拉瓦古》是莫奈借居於塞納河下游的維特尼時所畫。

撰文、攝影: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部分圖片由法國五月藝術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