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創辦的中國第一所新型的軍事學校「黃埔軍校」,是孫中山重新摸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重大決策之一。黃埔軍校以軍事教學與政治教育並重,學生在中國革命、抗日戰爭等作出了重大的影響和貢獻。今年適逢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孫中山紀念館特別舉辦「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才的搖籃」展覽,讓市民回顧黃埔軍校的歷史及其師生對中國近代史所作出的貢獻。是次展覽展期由明日(八月二十九日)起至明年一月十四日。展覽展出逾六十項來自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的珍貴文獻、文物和歷史圖片,包括黃埔軍校師生所用過的學習和生活用品,除了展示軍校建校的沿革、編制、架構、教育理念和其在中國近代史上多場戰役中的貢獻,亦細說了其師生刻苦的學習生活。
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 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簡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裏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爾後其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臺灣地區高雄鳳山,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台續辦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光已過去90年,「革命」二字的內涵可能有所變化,但革命沒有免費午餐的現實卻始終沒變。有關展覽詳情,歡迎瀏覽孫中山紀念館網頁:
hk.drsunyatsen.museum/zh_TW/web/sysm/exhibition/special_exh_the-whampoa-military-academy.html,或致電2367 6373查詢。
(文:Patrick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