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浚龍與黃偉文製作的《羅生門》,推出之後有逾百五萬個觀看,無數的Like。此曲有趣的地方是,它是三部曲的終章,延續《念念不忘》與《耿耿於懷》的男主角歷時10年的心結,卻被前度女友揭穿:原來一切都是男方的一廂情願,是以《羅生門》命名之!
論到情歌,經典傳世的多不勝數,古今中外皆令人津津樂道。
《羅生門》獨特的地方是,它既是情歌,又不只是情歌。毋庸置疑,絕大多數流行歌都是情歌,而且正如披頭四的保羅麥卡尼說的「所有好的情歌都是傷心的歌」。他的Yesterday便是最佳的例子,歌詞說他的愛人不知何故和他分手,他懷念昨天美好的日子。情歌中當然有寫美滿的愛情,但只佔少數。愛情美滿,就毋須緬懷、毋須詠之歌之。只有肝腸寸斷的思念,「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憂傷,才要藉歌曲一抒愁懷。
曾在妓女之間流行
西方流行的傷心情歌,90%是男性所寫,《羅生門》亦不例外。可是,在牛津取得博士學位的音樂學家趙爾雅(Ted Gioia),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寫成《情歌:埋藏的歷史》(Love Songs: The Hidden History, 2015)。他指出,回顧歷史,這類情歌卻來自女性居多,皆因女性比男性更渴望浪漫、美滿的愛情,又往往「難得有情郎」,故而透過情歌療傷洩憤。之後,男性把這些旋律優美、情意真摯的歌曲據為己有,改寫為流行曲。例如:在1848年出版的Oh! Susanna,本是美國南部黑奴之歌,改編成為吟遊詩人之歌後,憑此曲成名和發達的乃是白人作曲家Stephen Foster。
另一例子是《綠袖子》(Greensleeves)。傳說此曲是英皇亨利八世寫給情婦安妮寶琳的情歌。更合理的解釋是,綠袖子是當時妓女的暱稱,因不少妓女和人客在郊外野合,袖子沾上綠草,故名。此曲早在妓女間流行,或用之拉客,或宣洩心聲。流行後,為了掩飾其源起,有了亨利八世的傳說,遂可登大雅之堂,成為民歌。
根據西方歷史的記載,最早的情歌是古希臘女同性戀詩人莎芙 (Sappho)的詩作。趙爾雅考證出,古埃及的情歌比莎芙更早幾個世紀,可是,比古埃及早逾千年,米索畢達美亞的女詩人Enheduanna,已經寫情歌了。當然,中國《詩經》裏的情歌可能更早,但《詩經》的創作者姓名早已散佚,Enheduanna應是最早有名有姓可稽考的情歌作曲家吧!
情歌多自低下階層
趙爾雅指出,情歌多出自低下階層(包括奴隸、伎藝)的手筆。由古希臘開始,西方主流文化都是男尊女卑、崇尚剛健勇猛,故而一直看不起情歌,情歌幽怨哀傷、哭哭啼啼,被視為靡靡之音。由是,大多數西方情歌的旋律、曲式、主題、內容等等,都源自有苦無處訴的奴隸,尤其是女奴,但歷史沒有記載創作這些情歌的奴隸名字,反而像《綠袖子》般將這些歌曲算在帝王貴族的名下。
舊約聖經的《雅歌》,譽為「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作曲的是所羅門王,但細讀歌詞,任何人都會發覺,許多首都是情歌,寫的是女性的感受和心聲,且帶有「情色」(eroticism)意味,真的出自所羅門王手筆?抑或是所羅門王將無名的後宮佳麗的創作據為己有?趙爾雅說得好:「情歌的歷史,亦是情歌被壓抑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love song is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repression of the love song.)
西方情歌大盛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歐洲。當時,四海為家的吟遊詩人,大多是創作歌手,憑一曲情歌走江湖。其實,他們多是向伊斯蘭世界取經。
趙爾雅指出,綽號「黑鳥」的庫爾德作曲家兼歌手Ziryab (789-857 AD),一生創作了萬多首歌曲,並且發明了牙膏,由巴格達移民到西班牙哥多華(Córdoba),將中東的情歌也帶到歐洲。
趙爾雅還認為,在八至十三世紀的西班牙,來自伊斯蘭諸國的女奴(qiyān)——類似古代中國和日本的伎藝,能詩擅唱,為西方情歌奠下了曲式和主題的規範(paradigm),曲詞中經常出現對情人的忠貞和屈從順服——「你想要天上星星,我也摘下來給你」;「沒有你,我活不下去」;「你是我的陽光、空氣」等等,此種「情懷」,充滿奴隸文化的色彩,卻成為西方情歌的主流。
撰文 : 占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