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源天后廟,建於1756年,此乃新廟。廟內有義祠,供奉當年與黃貝嶺武鬥而犧牲之六約村民。
木棍敲奇石
九龍城有小丘數座,相傳其中一小丘上曾有奇石,人以木棍敲之,居然有銅鼓之聲,遂稱其為石鼓,又叫此小丘作銅鼓山。
銅鼓乃古時粵人樂器,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以前粵地之大廟南海廟(南海神即今洪聖)曾有巨銅鼓,此鼓由部落酋長所獻,懸在廟中,為千年古物,其聲如雷。
當年,此小丘下之村民,多為更夫,常往城寨打鼓報更,又有村民常往丘上打鼓作樂,遂此村便稱為打鼓嶺。鄰村石鼓壟,亦以此丘石鼓為名。
銅鼓山一名,僅見於九龍城侯王廟道光年重修碑記,其文云:「且試登斯廟之亭,左望珓杯之石,右瞻銅鼓之山,前皇臺,後仙岩,松風繞韻,澗水流香。」翻查1920年政府舊地圖,便見打鼓嶺村與石鼓壟村,但不見銅鼓山之標記,不知此丘是否即打鼓嶺村以北之小丘?若如此,此丘或許就在今摩士公園內。
當年九龍城打鼓嶺村民,多以養豬或製腐竹為生,而石鼓壟村民,則多種果,其石榴甚佳。後來在日佔時期,日軍政府擴建機場,九龍城打鼓嶺村遂遷至西貢南山嶺上,即今清水灣道打鼓嶺新村之所在地。
石鼓壟村之下落,則已難考。兩村村名,而今只留於九龍城兩街街名裏,即打鼓嶺道與石鼓壟道。
說起新界打鼓嶺之地名由來,便不禁想起十九世紀時,打鼓嶺村為建路過河澤,而與黃貝嶺村民一戰之事。當年,深圳墟日漸興旺,打鼓嶺村民便欲往此墟買賣農物謀生計,惜往深圳墟之途,有河流沼澤阻路,若村民背負農物涉水而過,農物浸過水,便難以久存,因而難以賺得利潤。
而此地之橫水渡,則皆由黃貝嶺村之張氏經營,因無對手搶生意,故渡河費甚昂貴。打鼓嶺村民為免受張氏橫水渡奪財,故欲建橋以渡河,但張氏不許,眾村民報官,縣官不理,衝突武鬥,因此而起。
夜聞風雨聲
今摩士公園內有小山丘數座,當年銅鼓山是否就在此處?
打鼓嶺村民遂與附近五村組成六約,派人於簡頭圍北面山丘處建哨站,若張氏派兵進攻,便即擊鼓叫村內農兵迎戰,雙方各有死傷。
今平源天后廟有義祠,供奉當年與黃貝嶺張氏打仗而犧牲的村民。當年哨站所在之小丘,位於今打鼓嶺警署北面,此小丘叫打鼓嶺,後來,與打鼓嶺村結盟之六約,亦泛稱打鼓嶺。
但打鼓嶺村在此衝突前,已叫打鼓嶺,故此村名之來由,實不因此戰,再查古時記錄,但覺此名甚玄,嘉慶《新安縣志》云:「打鼓嶺在六都,俗傳風雨夜聞鼓聲」,此說實在耐人尋味,不知時至今日,風雨夜之鼓聲還在否?鼓聲從何而來?
九龍城打鼓嶺人打石鼓,新界打鼓嶺人則打戰鼓,兩者鼓名猶在,但昔時之嶺南銅鼓妙音,早已失傳於香港,在此兩地,亦不再聞鼓聲。
文:麥敬灝
石鼓壟村往事,今只有一街名誌之,當年日軍政府擴建機場後,此村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