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9月30日至10月1日舉行之共五場現當代藝術拍賣總成交額達890,771,875港元,當中現代亞洲藝術總成交額為395,142,500港元, 而9月30日舉行之「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則錄得100%成交佳績,領銜晚拍的朱沅芷臻絕之作《工業之輪在紐約》(lot 1017)以1億500萬港元(拍前估價:8,000萬至1億2,000萬港元*),刷新藝術家拍賣紀錄,較之前紀錄高出近10倍,榮膺晚拍最高成交拍品。
《工業之輪在紐約》是生於廣東開平縣的旅美藝術家朱沅芷,畢生創作歷程中最重要之作,亦是藝術家傳世尺幅最大、且代表其獨創「鑽石主義」風格的大師傑作;其同時亦見證了朱沅芷成為193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喬遷現址隆重開幕後,首位獲邀參展的華人藝術家,樹立了華人現代藝術發展的首個里程碑。蘇富比現代亞洲藝術部主管張嘉珍表示:「朱沅芷才華橫溢,是開啟中國現代藝術的旅美華人藝術家,歷史上有著不可代替之重要性,藝術價值更是毋庸置疑。朱沅芷的作品數量在市場上相對稀少,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之前不只是拍出最多朱沅芷作品的拍賣行,更囊括其五件最高成交作品之其中四件,成績有目共睹。這幅鉅構《工業之輪在紐約》直接由藝術家家族珍藏得來,乃八十五年來首度釋出於市,更是彌足珍貴。」
由中國走到世界
朱沅芷生於中華、長於美國加州,師承旅法歸來的Otis Oldfield,接受前衛的共色主義洗禮。 1926年,21歲的朱沅芷舉行首次個展,甫受法國慕勒王子與王妃之關注,獲得遠赴法國之機遇,展開其後三年之「巴黎時期」,結識一眾「巴黎畫派」的頂尖人才,並在聲名卓著的博翰珍畫廊舉行個展,藝術事業備受肯定。1930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突如其來,朱沅芷為繼續發展其創作之路,不得不暫別新婚燕爾的妻子褒麗羅史, 轉戰紐約開拓嶄新視野。
從中國到舊金山,從舊金山到巴黎,再而前往紐約,朱沅芷既具備東方的生命與文化淵源,又適時投身兩次大戰之間、以巴黎為中心的國際現代藝術運動;更為特殊的,是他大半生以前衛先鋒的身份,見證、參與以至推動著美國現代藝術發展,這在當時不利於華僑的美國社會環境中蔚為罕見。
193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計劃喬遷至今日第53街位址,並重新開幕,邀請65位美國出生或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藝術家創作,展現本土藝術家的實力。早已獲得美國公民資格的朱沅芷,因此成為這場美國與外國藝術家的重要對壘中,唯一的亞裔代表,亦是最年輕的一位成員 。是次展覽名為「美國畫家和攝影家壁畫展」,由文化名人Lincoln Kirstein擔任總監。館方以「戰後的世界」為主題,給予六個星期的時限, 要求每位參加者提交一幅三聯屏,以及一幅七呎乘四呎的大作。朱沅芷謝絕一切訪客,每天廢寢忘食,終於完成兩幅標誌其藝術巔峰的經典:《旋轉木馬;日光浴者;現代公寓》三聯屏,以及更為重要的《工業之輪在紐約》。(2014年10 月5日,《旋轉木馬;日光浴者;現代公寓》三聯屏於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以1,084萬港元成交,其拍前估價為500至800萬港元。)
工業之輪烏托邦
「美國畫家和攝影家壁畫展」之後,此作展開了全國性的巡迴展出。同場藝術家之中,尚有被稱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的Georgia O'Keeffe,其參展作品《曼克頓》(Manhattan)至今列入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藏;而另一位美國現代名家Davis的參展作品《紐約壁畫》(New York Mural),亦見藏於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可見參展畫作的重要性。而中國藝術史中,第一代油畫大師在抗戰之前創作的巨幅油畫都已在戰爭中被摧毀,能流傳至今者,唯有朱沅芷的《工業之輪在紐約》,堪稱是舉世無雙之絕作。
紐約經歷過「狂飇的1920年代」以後,成為了全球最矚目的大都會。《工業之輪在紐約》中可見各種相關意象:突顯軍事科技力量的雙翼飛機、工廠煙囪裊裊升起的蒸煙、經典景觀布魯克林大橋、河道川流不息的船隻,以及融入北宋山水結構、層層遞進的參天的高樓群等,反映美國在一次大戰以後高速發展的大城市、工業社會與機械文明, 並展現朱沅芷對此國際都會的由衷讚嘆。當中,「工業之輪」的核心,正是一群正在圍圈打馬球的企業家。朱沅芷巧妙透過觀眾視角側面視之,利用陽光照射造成影子,形成一個近似太極符號的陰陽魚,配合馬球員的移動,象徵生生不息,喻意這企業家球隊,正是紐約乃至整個美國的心臟與生命之源,支撐這個稱雄海陸空的現代烏托邦。
本作載寓了朱沅芷對繁榮昌盛的寄望,也隱伏警世訊息:太陽的位置漸近西斜,警惕眼前的繁榮,很可能是經濟危機裡的夕陽無限好;馬球隊巨輪令人聯想十二門徒,其形態瞻前顧後, 神色各異,甚至彼此攻擊使詐,讓人益發深思流於表面的團結;其與中世紀的歐洲十字軍相似的造型,更彷彿影射企業家創造時代與剝削基層之一體兩面;而置於左下的半尊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像」,恰好是一個單人旋轉的圓形,面對馬球隊空群而出的巨輪,顯得孤立無援,似乎暗諷美國自恃財雄勢大,反將其文化源頭排擠碾壓。此等訊息皆呼應1930年代之初,隨着社會危機加深,由Diego Rivera等墨西哥大師和美國左翼藝術家所倡導呈現於公眾滲透力強的壁畫藝術上的「社會現實主義」。
文:Patrick Chiu 圖:香港蘇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