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逝世500周年,在他逝世的地方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正舉辦一個重量級的回顧展「李奧納多達文西」(至2月24日),追溯達文西一生的畫作緣起及演變,以及他如何發展出獨具一格、以研究為本的「繪畫科學」方法,讓畫作有更多現實基礎,呈現更大的生命力,也影響後世的繪畫演變。
達文西一生畫作不多,完成的作品估計只有15幅,很多都是未完成的畫作和草圖。羅浮宮本身收藏了5幅,為了這次展覽向其他重要博物館借來珍藏,包括英國、梵蒂岡、意大利、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級藏品,展示出共11幅畫作,以及多幅手稿、草圖、雕塑、紅外線影像等,共160件作品,盛況空前,一票難求。
達文西與米高安哲羅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歐洲繪畫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達文西名氣太盛,光是一幅《蒙娜麗莎》(Mona Lisa),就吸引全世界的人到法國羅浮宮,一睹其真跡。
達文西的作品珍貴,不易外借,因此關於他的展覽都很零碎割裂,觀眾對其了解也只是很片面。
這個展覽集合其人生重要的作品和手稿,規模之大,讓羅浮宮花了10多年籌備。不單展示重量級繪畫作品,還有大量他的老師、學生、同年代藝術家的創作,與其作品互相說明,讓人更為完整地了解這個各方面都精通的天才,並非憑空爆出,而是很受同代人的影響和啟發,慢慢發展出用科學方法革新繪畫,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追溯一生藝術路途
展覽按照達文西的生命時序,劃分成6個區域。剛入門的區域「光,影,釋放」追溯他青年時如何跟從老師學習繪畫,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1452年4月15日生於意大利佛羅倫斯附近的小鎮Vinci,12歲就跟佛羅倫斯知名雕塑家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當學徒,在他的工作室內,達文西開始明白雕塑的形式和動態,對於用光影對比來製造戲劇感尤其有興趣。
展場中央擺放了委羅基奧的知名雕塑作品《基督與聖多默》(Christ and Saint Thomas),是他為佛羅倫斯教堂鑄造的青銅雕像,也是達文西主要學習對象。雕像將衣服動態展現得很細緻、對比強烈,將繪畫手法融入雕塑中。雕像背後擺放了一系列達文西早年的雕塑素描手稿,甚至會將衣物浸泡泥漿,放在雕塑上,素描其光影變化,和委羅基奧為《基督與聖多默》做的前期準備素描很類近。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時,已對如何透過光影變化塑造立體影像有很好的理解。
其後達文西從雕塑轉向繪畫,更在1468-1478年間與老師合作繪畫《耶穌受洗》畫作,展覽展示了這幅畫作的紅外線影像,反映他的繪畫技巧已超越老師,在基督的身體和天使的形象上,展現出更柔和的肌理,也主動塑造出更遼遠的背景風光。而他獨自畫出《天使報喜》(The Annunciation)等,反映他對繪畫開始有更濃厚興趣,展覽也有紅外線影像,顯示他從草稿階段就將人物繪畫得很精準。
在展覽第二部分「自由」,反映他從1478年開始,就在委羅基奧身上學到的基礎上開闢新方向,追尋一種更能表達現實的自由。這時他創作了大量手稿,繪畫風格也為之一變,趨向陰沉,很多時草稿只是用上黑色墨水,嘗試以單色營造強烈的對比。而這段時期所創作的畫作《三博士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的紅外線影像,顯示他充滿動感、不斷修改的木炭和毛筆草稿線條,反映他在繪畫上的反覆嘗試和創新。
在1482年左右,達文西搬到了米蘭, 繪畫技巧也更上一層樓,他受到同代藝術家不少啟發,展場把相近的畫作並列,如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寫實而充滿表現力的《男子畫像》,與達文西《音樂家畫像》(Portrait of a Musician)有一脈相承的風格,只是達文西承接米蘭人像暗黑背景的傳統,再作創新,用更有動態的四分三姿勢取代了側面姿勢,開創新的宮廷肖像畫風格。
在畫作《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La Belle Ferronniere)的四分三臉的斜視姿態,《岩間聖母》(Virgin of the Rocks)的扭身俯視,動感尤其明顯。而在作品附近還有他的《岩間聖母》的肖像實驗,足證其嚴謹的作畫態度。
在繪畫以外,他也受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資助,進行了其他範疇的創作,如設計選美舞會舞台等,並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與其他知名畫家一起作畫,第三部分「米蘭年代」展出他與工作室畫家的作品。
展出科學研究手稿
第四部分「科學」中,則有更多他的科學研究手稿,包括知名研究人體比例的作品《維特魯威人》(The Vitruvian Man),雖然與人體真實比例不太相符, 卻代表了對完美人體的想像。
此外也有他研究人體視覺、人類肌肉骨骼構造、動植物、天文、飛行力學、幾何學、工具發明等手稿,顯示達文西的深厚科學根基。雖然由於時代知識的局限,這些研究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反映出他不再滿足於繪畫表面的事實,更想了解表像背後的真相,這方面的研究,也幫助他更立體呈現事物的真實肌理,更有意識去再現真實,而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複製。
第五部分「生命」中,展示他的多件重要作品。1470年在米蘭時,他受委託在聖瑪利亞慈悲修道院創作壁畫《最後的晚餐》,一舉成名,透過門徒之間的不同反應和神情,折射其與耶穌的關係,每個人都神態活現,栩栩如生,從細節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狀態,也足證科學研究讓他進一步掌握到畫作的光影、空間和動態,讓這幅作品成為現代繪畫的開山之作。
可惜達文西選錯了一種透薄的油畫顏料,耐不住當地潮濕的環境,他還在生時,畫作已開始褪色,展覽展出的是1524年Marco d'Oggiono對壁畫的複製品,其時達文西仍在世,被譽為是對原作最珍貴的記錄,旁邊還有達文西為這畫創作的手稿,寥寥數筆,表情已躍然紙上。
不同時期代表作品
1499年,法國路易十二的部隊佔領了米蘭,達文西遂離開,在1500年回到佛羅倫斯,創作一系列傑作,包括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這些作品終其一生也在不斷修改,力求完美。
另一幅展出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同樣來自這時期,雖然並非出自達文西手筆(真跡去年以4.5億美元拍出),肌理的柔化效果沒有達文西那樣精巧,卻是達文西親自監督學生的創作。
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的黑白粉筆畫《聖母子與聖安妮及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及收藏於羅浮宮的《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也屬於這時期,前者在構圖和背景風景的實驗,在後者得到延續。而《聖母子與聖安妮》這畫作後來也不斷被修改,到達文西死前都沒有發表,人物肌理和表情均柔和生動,尤其是聖母望向兒子時的悲傷微笑,正預示他將會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的命運。其中一幅手稿顯示了達文西為繪畫聖母頭上的透明頭紗所作的多次嘗試。
另外一幅同期創作的名作《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同樣影響深遠,在《聖經》故事和聖像畫中,約翰常以完美姿態出現,達文西花了很多年描述他的青春、活力、純美,在畫中,他以充滿意味的微笑,從黑暗中出現,一手指向天,顯示自己如《聖經》描述,是「上帝派來見證光的人」。為了呈現光暗間的柔和變化,達文西花了餘生的精力,紅外線影像顯示,畫中的手部還未完成。
達文西在1516年移居法國,在當地繼續繪畫多幅他畫了超過10年的作品, 直至去世,展覽以他最後一幅描繪洪水的草圖作結,表現世事無常。
雖然他完成的畫作不多,不少都停留在草圖或創作中的階段,但其以科學為基礎的現實主義作畫手法,奠定他「現代風格」先驅的地位。
撰文 : 張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