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平導演
這難忘電影金句,助《狂舞派》在2013年爆冷,以500萬小製作,票房過千萬,成城中熱話。事隔七年,導演黃修平跳過續集,直接帶來《狂舞派3》。戲中主角由阿花與柒良,變成了演阿花與柒良的演員,戲中世界由虛構拉到現實,寫工廈區的創作人面對現實及金錢的誘惑,活在巨大的地產霸權遊戲下,逃不出去。
七年過去,黃修平仍在拍本土電影,沒有拍億萬製作,他說:「創作人要相信街邊的黯然銷魂飯,是可以屌打(即完勝意思)五星級飯店,才有出路。」
TEXT & PHOTOGRAPHY BY 何兆彬
阿佛(Fucc)演阿佛
「2013年《狂舞派》上映後很Hit,後來謝票,觀眾很熱血,總有人問我會不會拍第二集。當時我覺得很感恩,不是每一齣戲都有觀眾期待第二集。但如果想食住條水,捨難取易,就會再做一次。極端一點,這是墮落的開端!」
導演黃修平說,當年有不喜歡狂舞派的觀眾說拍第二集他可沒興趣看,但當他告之續作不是勵志片,那人反而覺得好奇。他不斷提醒自己怎寫續作,「《狂舞派》在香港出現時是有革新的精神。如果用複製的心態來拍第二集,這是違背了狂舞派的精神。它當年是閃光彈,如果重複就違背了初哀。」
意識到這矛盾。當他着手寫劇本,決定丟下所有首集的角色,甚至丟下第二集,直接拍第三集。戲中第二集是戲中戲,是《狂舞派3》的劇情,而且被指翻炒首集。戲中各人拍完首集,有了點名氣,但仍面對現實問題。當大財團想借用他們名氣,在「龍城」(虛構的工業區)建立「狂舞街」,找各人幫助宣傳,很多人都心動了。這幫KIDA(九龍工業區創作人)分裂,有人認為不應為五斗米折腰,戲中阿佛說:「有的老虎為了證實自己是老虎,自己步入籠中。」接了宣傳的Heyo回應:「咁個森林無嘢食嘛!」
Heyo
論《狂舞派3》戲中舞蹈最突出的,可能是他:小華。
顏卓靈演Hana
吸收社會情緒
黃修平有兩個身份,一是在理大教書的老師,一是電影導演。因為前者,他常與年輕人相處,因為後者,他長年出入工廈區,「我對工廈很有感覺。這十幾年間,,我的工作都在工廈區,認識的人不是在這裡排舞,就是錄音。我對觀塘有感情,因為我在這裡長大。」
戲中阿佛因為不滿阿良以YouTuber身份宣傳狂舞街,自費到美國紐約找Hip Hop的源頭,訪問嘻哈老祖。黃修平因此去了美國兩次,第一次先做資料搜集,第二次正式拍攝,受訪的都是圈中真實人物,內容詳實,但因為是「演出」,都有給演員費。
社會變化太快,戲中背景是地產霸權,在今天談來感覺已是老生常談。這些元素來自黃修平的資料搜集,但戲中的鬱結情緒,則來自社會氣氛。故事中同時描寫Hana(顏卓靈)因電影走紅,成了新星,為顧形象開始要小心說話,同時受到舊隊友眼紅,「戲中寫藝人背後生活,較少港片談及。寫劇本時我跟Cherry談了很多,她也不介意跟我分享,例如答記者問題,要小心作答、又例如明明被氣壞了,走到台前要換臉,笑臉迎人。」
聚集社會氣氛及情緒,但黃修平提醒自己,戲中有一事萬萬不可做,「不去抽便宜的水,例如故意去寫一些禁忌、一些剋人憎的人、一些符號。但電影完成後,有些事情還是似曾相識的,例如戲中出現多次『好人一生平安』這對白。當時寫只是因為阿佛對這角色有感應,說婆婆會這麼說,怎知道後來它變成了潮語。」
跟影圈其他導演不同,黃修平一邊教學,一邊創作。他完全沒有全職投入影圈的想法。從前拍戲,總有前輩提醒他戲越拍,資源就會越多,但他作品一直維持小規模的製作,不願變大。
「我係反其道而行,有少少離地。」
他說,「有些東西在骨子裡。我從學習藝術以來,都喜歡土炮,擅用資源。我喜歡的電影裡很多都是小製作,例如《Buffalo’ 66》 1998 ,那是神作!我經歷的藝術訓練,總是喜歡摸到、掂到,我才有感覺。如果有天我能拍出自己滿意的低成本電影,完成一個階段,我可以拍大製作,但我還未做到。」他續說:「另一方面,這個時勢拍大製作代表甚麼?大製作就是合拍片,現在時勢合拍片基本上就是國產片,這更引證我的取態沒錯!」他自嘲離地,不夠現實。但又問到若是年輕人看到這條路,會有甚麼希望?
拍《狂舞派》接觸街頭文化,他總想起嘻哈精神、誕生的初哀,就是很有人文精神,「它是最土炮,最DIY的藝術,大家都沒有錢。我常鼓勵年輕人,你想拍就拍,別先想要入行。就去做吧!我們是資源少,但世界上常有資源少但很爆的例子。早前我去完金馬獎寫了一篇文章,做了個比喻:你必須要相信,街邊的黯然銷魂飯,是可以屌打五星級飯店的山珍海味!做創作,要有這個志氣才可以突破。
畢業後他進過電影公司,替電影拍製作特輯,替《十月圍城》度劇本。後來輾轉離職,去了升學。然後因為拍過《當碧咸遇上奧雲》(04),獲邀到理工大學教學,一直至今。07年開拍長片《魔術男》,再到13年《狂舞派》上映,拍戲開始順遂。他說:「如果我留在影圈由場記、副導這樣做上去,天天被罵,不可能出到第一份糧。我不大會做自己不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