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六億十八年中環街市重生

2021-09-10

Image description 中庭位置

2003年關閉,2021年才修復完成重開,一等十八年,花費六億,中環街市這個項目到底怎麼了?我們找來負責修復工作的建築師林中偉(Tony),負責室內設計的林浩賢(Benjamin)和陳健鏘,談談保育的意義。

TEXT BY 何兆彬
PHOTOGRAPHY BY 何兆彬(訪問)、部分圖片由中環街市提供;中環街市舊照相片由香港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先生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修復建築師林中偉(Tony)

修復建築師:設計前衛
談修復前,我們先了中環解街市的設計,修復建築師林中偉(Tony):「混凝土在1910年開始流行,1930年代開始成熟。此前用紅磚建築,1939年建成的中環街市使用混凝土建成,以前的窗戶不能做這麼大又連貫,但它可以做很多窗,簷篷設計令它在雨天也可開窗,而且由於兩邊開窗,造成空氣對流。自然通風,自然採光,整個設計很有效率,規劃很好。」導賞時,Tony着我們留意看樓梯的邊位、簷的設計,都有彎位,「因為街市需要清潔,彎位設計不易殘留積水、垃圾,易於清理。」

Image description 攝於1915年,此為中環街市的前身,1895年建成。

建築風格上,坊間有些爭拗:到底它是包浩斯(Bauhaus)式的,Tony:「它有Bauhaus的影響但不是Bauhaus風格,像它一格格的鋼窗Bauhaus很流行使用的,但整體建築它更像Art Deco的Streamline Moderne(流線形現代風格)。Art Deco建築對稱設計的,現代主義則是Form follow Function(形式追隨功能),是不會左右對稱的,空間多大就做多大。街市是對稱的,中間有一軸線。」不過他表示,很多建築設計都不會追求純粹,當中會混用不同風格。

Image description

除了風格,更重要的是它的功用,「沒有很多人知道,中環街市其實在30-40年代是先進建築。」Tony:「例如它設計的工作流程,像一樓後樓梯有卸貨區,可讓貨車直接停在出口,搬運肉類入內,掛在架上;設計上它有垃圾槽穿過樓層,在當年是很先進的設計,本來我們也想保留,可惜因為結構問題需要拆卸。」

Image description

Tony所屬的AGC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曾負責修復雷生春、亞洲協會,及現在進行中的皇都戲院等修復建築工作,經驗豐富,他自己早在2000年頭就在港大修讀修復建築的碩士學位。當2003年中環街市關閉,本來政府打算拆卸重建商廈,及後因為天星碼頭拆卸風波,香港興起保育熱潮,街市得以保留。歷年曾推出多個方案,選了又推倒重來,延期多次,到了2017年才確定今天設計。

Image description 中環街市關閉前的熱鬧一幕。

「2009年曾蔭權時期,有個項目叫『保育中環』,當中包括美利大廈、大館一共七個建築。當時政府將中環街市交給市建局管理,項目中認為環境太狹窄,為了改善環境,以修復中環街市提供公共空間。」Tony的方案以飄浮綠洲為概念,本來贏出比賽,計劃在街市上再加建一層,樓頂設有花園。但期間遇上司法覆核,兩年後市建局重估修復需要花費十億,決定改成如今的簡化方案,約價六億。

Image description 地下的大柱上,留有「合生」招牌。

歷史建築有分三級,其實這分級不是法定標準,即使一級也會難逃拆。一般修復都比重建貴,那為何大家都要修復?「若修復了能多用五十年,一年平均幾錢?香港地少人多,為何我們不拆掉維園建屋,因為它是整個城市規劃的一部份,要有人民生活質素,不能只看金錢。」

Image description 加上鐵扶手,頗受批評的舊樓梯。

扶手的鐵欄
修復工作由2009展開,「我們進來時街市很破落,很多死老鼠。清理及翻新花了一些時間。」他說修復建築有些原則,例如新舊部份最好能分開,例如第二期有玻璃幕面,是用鐵和玻璃建造的,「這樣即使用上兩三代,仍然可以拆去,不會破壞原有建築。」他說整個項目最難是下決定,到底那些新那些舊?那些拆那些留?「從前沒有冷氣,有些位置本來沒有玻璃,現在必須加建。」

Image description

街市重開後,較受批評的是何藩曾拍下經典攝影照的那道樓梯,上面竟然加建了鐵欄杆,「之所以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讓傷殘人士使用;二是扶手高度不夠,戰前建築沒有今天的高度(1.1米)要求啊。要加建鐵欄,我們也反對啊!我們甚至帶了何藩的照片跟市建局講解,不想照片中的樣子,修復後變了樣。」結果大家都知道,政府不從,「最可憐是香港只有一個標準。但在國內,如果你是文物級數,有專家看過,只要加上標示,寫明扶手高度不夠就可以。在大陸好多歷史建築,例如大雁塔,傷殘士人上不去的,自然也不能加建。」

Image description 中環街市著名的樓梯

再用心修復,也不是沒有遺撼,同樣未能盡善盡美的還有街市的柱子,「街市的混凝土承受力較差,因為當年標準不同,也因為歷史悠久,很多都剝落了。」為了加固,盡可能保留原汁原味,建築師先做測量,看那裡要加強,我們在柱子上包上玻璃纖維布,加強承載,然後才加上批盪,這是首次在香港使用此法。Tony笑說很多修復工作,都是做了但市民看不到的,但同時因為這樣一改,把柱子混凝土重做,再上髹上油漆,原本柱子上的碎石質感表面都不見了,「一來因為今天已難找到同樣材料;二,也要考慮建築成本。」為了省錢,只在重要位置重做了效果。

Image description

做建築修復,也不能一成不變,「我比較開放,像一樓中庭有一條橋本來較窄,因為要考慮人流關係,現在擴建了。保育要以人為本。」如今修復大致完成,有遺撼嗎?「少少啦,例如大樓梯的扶手如果不加,又例如街市直通恆行銀行,我們曾提出是否能夠不用做那麼多走火梯?可惜屋宇署不批,要多建走火梯,街市裡可用的地方自然少了一些。」

Image description 因為並非事事作商業考慮,設計上,他們也以Urban Oasis為設計概念,做了一些完全違反香港慣例的設計,例如在人流最黃金的位置放置大量植物,像個小公園。

室內設計師:舊建築加Placemaking
初步修復完畢,市建局去年開始招標,讓人提出方案,最終勝出的以Playground for All為概念的華懋,共三十多人的團隊中有建築師、有市場推廣、有做科技的。其中負責室內設計的是林浩賢(Benjamin)和陳健鏘。

「我們做了近二十年,從來沒有試過做一個Project有這麼多顧問,團隊裡有40個不同範疇的人。華懋很想把科技放入街市,現在這裡有數百部數人次的攝影機,可清楚計算人流、大家去那裡,活動的模式。垃圾筒也有感應器,一滿就通知。」這個經營權一簽十年,十年後將再次招標。

二人由去年8月開始參與工作,12月入標,到了贏得經營權,市建局表示希望能在六個月後開門營業,工程之火速急趕,可想而知。

Image description 街市地面做餐飲,中庭位置的座位屬公共空間,歡迎不消費甚或自攜飲品的市民入內。

談國際間近年的建築保育潮流,Benjamin說從前的舊建築都保留原有用途,但結果發現,營運幾年後往往資金不足。近年舊建築修復後,都流行保留原有設計,但想辦法把人流吸過來,潮流上,它叫做Placemaking。

團隊跟據市建局下達「親動融」三字要求,提出的Playground for All設計口號,期望重開的中環街市變成聚腳點,由3歲到80歲都喜歡到來。概念裡它不是購物中心,不是純粹的開放空間,二人形容它為Immersive Experience(沉浸式體驗)。沉浸想法來自劇場界的沉浸式劇場,不分觀眾席和舞台,人們可走入劇場中間,「人人都說Retail is Dying,零售都沒人做了。我們以Placemaking的想法去設計,鼓勵人進來,將來街市兩邊的大間更可以全部打開,大家可走來走去。」

公共空間 歡迎不幫襯
如今街市地面做餐飲,中庭位置的座位屬公共空間,歡迎不消費甚或自攜飲品的市民入內。設計上要商業計算,吸引人流,但街市不完全跟隨商場做法,誘使客人在此消費,是否會打倒本來的計算?

「不會,因為一個地方只要讓人像我們這樣聊,你可能會買杯咖啡。中環街市很小,不可能在這裡玩一天,但這正是它有趣的地方,它是一個轉折點,它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份。」他說做這個項目的都明白,這次項目以保育為先,商業並非優先考慮。

二人是建築師,曾替南豐紗廠做過修復工作,對保育有認識。中環街市因為有保育元素,做起來自然不同。一樓保留了十四個原版檔口,建築內大柱上保留了舊日招牌,他們在柱上包裹了一層鋼絲罩子,一方面像畫框一樣錶起例如「合生」的字樣,另一方面保護柱子。這鋼罩套上柱子上,沒有鑽洞,不會破壞原建築,方便若干年後經營權完結,可有另外的改動。

因為並非事事作商業考慮,設計上,他們也以Urban Oasis為設計概念,做了一些完全違反香港慣例的設計,例如在人流最黃金的位置放置大量植物,像個小公園。二樓24小時開放的通道,天花掛有400顆植物,設有自動灑水系統。除了地面有公共空間座位,一樓窗邊,也有座位讓人閒坐、看書、充電。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已重開的中環街市,修復工作仍未完成,第二期工作仍在進行,完成後二樓可能會做VR體驗館,大樓梯可能重新掛上古老大鐘(有待修復),「我們期望這十年間它會不斷演變。」另一方面,因為做這次項目,一直有人接觸他們,「有人說父親從前在街市營生,手上有當年的一些舊物,想日後能在此展出,這會不會是第二期的一個新方向?」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