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raits of Love
童話故事如《灰姑娘》、《睡公主》的結局總教人艷羨,或許就將「愛情是美好」的訊息植入了我們的腦海。
長大後,再接觸其他愛情小說、電影、相集、歌曲,記錄了不同類型的愛情故事──原來愛情像毒藥,會讓你的心情直墮谷底;又原來不是所有愛情都可歌可泣驚天動地,更多的是細水長流平靜度過每一天;愛一個人也不一定要跟他走在一起,默默守望也是一種愛。在這次〈 Portraits of Love〉專題中,我們試從《挪威的森林》、大野洋子與John Lennon以及Annie Leibovitz與Susan Sontag,了解愛情的不同面貌。大家從這些對愛情的描述中,有找到自己的影子嗎?
回想曾經聽過的歌,看過的電影,或是讀過的小說,似乎超過一半都跟情愛有關。這個永恆話題,如果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歷史更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來幾千幾百年來,人類總是為情所困。今日即使科技再進步,似乎還未能突破情若無花不結果的局限。於是,再古老的文學作品,其實仍然有能力,療癒我們一顆顆容易受傷的心。
TEXT BY NICO TANG
關於情愛的文學作品,古今中外多不勝數,例如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早就被譽為是情愛關係裡的《聖經》;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代表了苦澀的單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嚴如一幅宏大的情愛浮世繪;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道盡了情愛與生命的無常;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將愛比喻為一場橫跨半生的疾病,沒有疫苗能抵抗;川端康城的《伊豆的舞孃》,寫的是令人永遠懷緬的初戀;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描述了在肉慾裡追尋情愛最神聖的那一瞬間;曹雪芹的《紅樓夢》,則是書寫了放下情慾浮華以後所見的慈悲澄明⋯⋯
但正所謂,「此時只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當你開始了一段關係,正在打得火熱的時候,又怎會去讀書呢?唯有遇上失意事,才會想在哪裡尋覓得一點半點提示。所以,即使有很多作家早就把情愛的秘密寫了出來,但痛痛痛痛寫得再多,我們都只能後知後覺。又或者,事實上,大家都沒可能因為讀過幾本經典小說就學懂談戀愛,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實踐:愛上一個人,不再一個人;失去一個人,回到一個人;經歷了很多次相戀與失戀的輪迴以後,你才會發現,文學之於情愛,永遠都不是睡前服,而是事後藥:它的力量是助你從上一個情愛的泥沼中,重新爬起來;然後做好準備,再朝另一個更深的泥沼前進。
我的事後藥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沒錯,就是這本連村上本人都不太喜歡的小說。我高中的時候初讀此書,當時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是很一貫村上春樹式的故事。小說講述主角渡邊徹,與直子和Kizuki三人是高中時代的好友;當時直子和Kizuki是情侶關係,而渡邊則暗戀着直子。但Kizuki自殺死後,直子沒能走出陰霾,患上了抑鬱症,需要到療養院治病。渡邊不時都會去探望,即使已經正式跟直子交往了,但始終沒法進入她的內心。後來,個性跟直子完全相反的小林綠,出現在渡邊的生命裡,這讓他陷入另一種三角關係之中;一直到最後,直子也選擇了自殺,讓自己永遠停留在20歲,她和渡邊的關係才終於結束。
坦白說,《挪威的森林》描寫了渡邊徹在直子與綠之間,在愛與性之間,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在青春與成長之間,在生與死之間,在真實與虛構之間一直糾纏着。但《挪威的森林》的讀後感,並沒有《舞舞舞》的輕盈哀傷,也比不上《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落寞孤寂,規範更沒有《世界末日,冷酷異境》般宏大與沉重;《挪威的森林》嘛,或許太過「商業」,太多「糖衣」,所以我明白為什麼它能夠成為村上最暢銷的小說,但高中時讀這本書卻沒有給我多大的沖擊。直至到後來,在廿多歲進入三十歲的時候,我經歷了兩段關係,之後再讀了一次《挪威的森林》卻有了新的體會,甚至成為了我的某種救贖。
但這個結,不久後就解決了。那天我們正準備搬家,S把書架上的書,逐本收進紙箱之中。收着收着悶了起來,便隨便拿起一本來讀,當時她讀的便是《挪威的森林》。她不用兩天就把小說看完了,然後語味深長地跟我說,D就像直子,我就是渡邊,而她是綠。渡邊雖然永遠都沒法放下直子,但最後能跟渡邊在一起的卻是綠。所以,她不再介意自己是否我最愛的人,她在乎的是能否跟我一起走到最後。聽到她這番話,我當然非常感動,然後立即又重讀了一遍《挪威的森林》。那時,我才發現村上筆下的這個故事原來一點也不簡單。
閱讀文學小說,故事的發展往往只是最表面的一層,你要像洋蔥一樣剝下去,才能讀到作者真正想傳達的訊息。正如艾可的《玫瑰的名字》,其實並不是一個關於修道院兇殺案的故事。而《挪威的森林》之所以一直被視為通俗,只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村上的小說,它的表象太過「具體」了,所以大家都看得懂故事,卻沒有再去留意故事背後所隱含的象徵和暗喻。
當時30的我,重讀《挪威的森林》,也才不過看到多了一點點。它對我的啟發是,直子是必須死的,而在直子死之前,必須跟渡邊再做一次愛。因為直子這個角色所代表的,其實是渡邊的過去,一段充滿遺憾的過去。所以直子的死,便象徵了渡邊的生。當渡邊決定要好好活下去,繼續成長的時候,他就必須要面對這一段過去,而唯一的辦法就時讓直子在回憶(療養院)裡「死去」。而做愛,則是一種儀式,象徵了渡邊內心渴求的重生,是直子對渡邊的祝福,也是渡邊對過去的告別式。經過了以上種種,渡邊才終於能夠放下過去,與綠迎接新的未來。只是,到了38歲的時候,渡邊在飛機上聽到Beatles的〈Norwegian Wood〉,還是會感到一絲失落。我把自己的讀後感告訴了S,S感到相當滿意。搬家沒多久後,我們便結了婚。
現在我已經40歲了,比《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還年長。但我還是最近才慢慢明白到,所謂成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別:與自己愛過的人,以及愛過那個人的那個自己,好好告別。因為只有好好跟自己告別,你才能好好地再去愛下一個。告別並不是否定,而是一段理解、接受,並安撫自己的過程,以告訴當下的自己,曾經的你,其實已經盡了力,也是真心真意去愛過,雖然你和他的結局未必一定好,但沒有從前的那段經歷,便沒有今天的這個你;而遺憾原來也未必需要彌補,因為有時想彌補也彌補不了,但狠狠抓着遺憾,只會令你看不見眼前,然後再次犯上同一樣的錯,或是錯過了另一個。所以,便試情將遺憾放在回憶裡,不用時常去探望,只要莫失莫忘,就好。
村上春樹通過《挪威的森林》給我上了一堂關於戀愛關於成長的課。我知道每個人要修的課都不一樣,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在文學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要修的課。我只希望那本為你帶來救贖的書,不是張小嫻就好了;亦舒都還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