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中外攝影師鏡頭下的「我城」 從1950年代的香港說起……

2022-11-02

Image description 鍾文略,灣仔馬師道,1956年。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作家西西在小說《我城》裏寫道:「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 / 我喜歡這城市的海 / 我喜歡這城市的路」。由本地攝影平台「顯影」與推廣攝影藝術的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舉辦的攝影聯展《我城》(My Hong Kong, Part II),展出多位本地及外國攝影師關於香港的攝影作品,透過眾人鏡頭下的天空、海港及街頭等元素,訴說一個個「我城」故事。

TEXT BY顯影 PHOTOGSTORY PHOTO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Image description 鍾文略,上環高陞街,1957年。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香港與「我城」
自從西西在七十年代開始以《我城》書寫她筆下的香港故事後,這個詞語慢慢成為香港的代名詞,蘊含着香港人對這座城市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展覽中文名稱源自作家西西的同名著作,作者透過幾位平凡人物的故事及他們生活日常中的瑣碎細節,共同編織一個關於香港城市的故事。《My Hong Kong》攝影聯展的理念,恰好與西西小說中多重視點的敘述手法不謀而合,每一篇章的內容均可視為一段獨立的情節,展覽中的每位攝影師也各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香港故事,他們眼中的香港不盡相同,而這正體現這座城市的多元及包容。

西西在小說《我城》中道出她對香港的熱愛: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裏,其實有很多地方可以走走……人們到這裏來,想看看這裏的漁船、來看看海港、來看看炎夏白日下的沙灘,以及夜晚滿城熱鬧的燈色。在展覽作品中,法國攝影師Raymond Cauchetier及香港攝影師鍾文略均在1950年代記錄下香港的街頭面貌,同樣拍攝過漁船及海港,甚至拍攝過同一幢建築物(如中環歷山大廈),他們以不同的相機及視角,譜寫出不一樣的「我城」故事。儘管二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命運卻不乏相似之處,他們均是自學成才,後來同樣成為劇照攝影師,分別為1960年代的香港電影及法國新浪潮電影留下重要的影像回憶。

Image description Raymond Cauchetier,彌敦道,1954年。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自學攝影
去年初逝世的Raymond Cauchetier (1920-2021),大半生在攝影界寂寂無名,雖然現在他以法國新浪潮電影劇照師的身份為人所認識,但他生前絕大部分時間沒有享受過這份聲譽。在十多年之前,就連很多法國人也不知道那些經典的新浪潮電影劇照,原來是出自他的鏡頭。

Image description Raymond Cauchetier,中環,1954年。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Cauchetier從未學過攝影,直至二戰後加入法國空軍部門才開始接觸相機,可謂自學成才。1951年,當時正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他跟隨法國空軍到胡志明市 (當時稱西貢) 服役,負責拍攝空軍的行動以及戰役,由於他出色的報道,戴高樂將軍因此授予他「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Legion of Honour)」,當時他還與柬埔寨國王施漢諾及越南末代君主保大帝成為朋友。1954年,戰爭結束後,他退役想成為攝影師,當時美國著名研究機構Smithsonian Institution曾在越南為他舉辦展覽,可他的攝影生涯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不僅被巴黎雜誌社拒絕,後來他經日本攝影師木村伊兵衞認識著名大師布列松,為其創辦的Magnum Photos通訊社拍攝越南首任總統吳廷琰,可惜同樣功虧一簣,照片不獲出版。

同樣自學攝影的,還有鍾文略 (1925-2018),他的故事某程度上也是老一輩香港人的縮影。成長於抗戰時代,小學未畢業他便無奈停學,在農村種田及做木屐。二戰後,國內生活艱苦,1947年他隻身來到香港尋找工作,經過父親朋友的介紹,在戲院當美術廣告畫學徒,每逢新戲上映前將主角照片繪畫成大型宣傳畫。他任職灣仔東方戲院 (即現時大有商場),除了為戲院的新戲畫廣告宣傳畫,也試過畫街邊廣告牌、中秋月餅宣傳畫,因長期在戲院接觸到電影劇照及明星相片,鍾文略慢慢對攝影萌生興趣,更始料不及的是,日後他也有機會為電影明星拍攝照片。

那時的相機價值不菲,他與戲院同事儲錢幾個月,才買下一部西德Rolleicord相機加蔡司鏡頭,即使二人輪流拍攝,也玩得不亦樂乎。鍾文略在攝影方面算是無師自通,後來曾加入「香港華人文員協會」攝影組,跟隨攝影師麥烽學習攝影相關知識。那時他經常在黑房沖曬相片,一旦投稿後獲報紙刊登,還可利用稿費來購買菲林及相紙,如是者他透過這種「以戰養戰」方式繼續攝影的興趣。儘管那時的生活捉襟見肘,但他仍堅持每天拍攝,試過不夠錢買相紙參加比賽,竟想到典當相機來墊付,幸好最後能成功贖回,某次比賽的冠軍獎品是一部Rolleicord vb F3.5相機,他終於無需與同事輪流使用相機。

Image description 《我城, My Hong Kong (Part II)》展覽現場。

劇照攝影師
1956年,法國導演Marcel Camus在越南拍攝電影《Fugitive in Saigon》,製片人得知Raymond Cauchetier身在當地,於是邀請他為電影拍攝劇照,就這樣鬼使神差般踏足電影圈。回到巴黎後,他結識多位年輕的電影人及影評人,包括初露頭角的導演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1959年,他為高達的首部長片《斷了氣》(Breathless)擔任片場攝影師,之後也為Jacques Rozier的《再見菲律賓》(Adieu Philippine) 及杜魯福的《祖與占》(Jules and Jim)等多部新浪潮電影掌鏡。當時劇照攝影師的角色,通常只是記錄場景,方便核對連戲,同時提供劇照用作電影宣傳。

新浪潮電影的特色之一是捨棄攝影棚,以真實場景拍攝,其中一幅《斷了氣》劇照,因電影拍攝時引來途人圍觀,因此他趁劇組休息時,邀請男女主角Jean-Paul Belmondo與Jean Seberg在香榭麗舍大道散步,捕捉下這幅經典「劇照」。今年九月,法國導演尚盧高達逝世,Cauchetier為其《斷了氣》及《女人就是女人》(A Woman Is a Woman, 1961)等電影拍攝的劇照,再次被世人提起。

另一邊廂,鍾文略在從事戲院畫師工作十多年後,在李翰祥導演介紹下,1963年轉職到電懋影業公司拍攝電影劇照及明星肖像。儘管他在業餘攝影界取得一定成就,但去到電影製片廠,一切從零開始,「最重要有貨交,照片要影得清楚。」那時只要收到拍攝通告,不論日夜他一定要在片場待命,有時一整日連一個鏡頭也無法完成,只能無聊地呆等,有時電影公司趕戲,更要日夜常駐片場。「最慘的是拍完某場戲,離收工還剩點時間,導演忽然才想到要拍攝彩色硬照,於是便要立刻布置燈光,等所有演員到齊拍攝。」拍攝完畢後,大家一哄而散,只剩下他收拾工具、到黑房拆菲林,然後翌日朝早拿去沖洗。如果收拾得慢,深夜時分可能連廠車也開走,那就更狼狽不堪了。他在《鍾文略攝影集——從業餘到職業》書中如此寫道。

除了拍攝劇照,鍾文略也要為明星操刀造型照及日常生活照片,用作報刊宣傳。其實真正的拍攝時間並不長,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明星化妝、髮型及換衫,又不能貿然離開去食飯,到她們出來時往往已饑腸轆轆。幸運時遇見體貼的明星,可能會請他飽餐一頓,有的卻連一句「唔該」也欠奉便揚長而去。攝影師表面看似風光,其實是有苦自己知,於是他在兩年後便離開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

定格1950及1960年代的香港
Raymond Cauchetier的照片,某程度上見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思潮。不過,他因工資微薄的關係,從此告別電影劇照師的身份。可惜由於版權問題,這批照片在菲林盒塵封長達近半世紀,他對新浪潮電影的貢獻也一直被忽視,直到近年才重新得到認可,並在2015年出版《Raymond Cauchetier's New Wave》攝影集,當時他已95歲。隨着這些新浪潮電影劇照被人重新發掘,他的故事也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原來他在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後,曾於東南亞遊覽,在香港、澳門、越南、柬埔寨、老撾及日本等地拍攝當地的風土民情,他當年在香港拍攝的照片及故事,也是近年才被大眾所了解。

他原本只打算途經香港停留一日,不料到被這座海港小城深深吸引,結果停留一個星期,並用Rolleiflex相機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在這些舊香港照片中,可以見到生活在香港仔的蜑家人、香港仔大道的大明渠、港島的綠色電車、掛滿中文書法招牌的街道,如彌敦道的強記鞋、東記金行,中環閣麟街的金陵燒臘店、皇后大道中的陳廣記珠寶行、樓梯街的江蘇酒家,另一張皇后大道中的金菊園燒味及陳春蘭老茶莊等。Raymond Cauchetier的照片,是一位外來攝影師對香港這座城市的好奇及記錄,樸實無華卻十分真實,捕捉近七十年前的舊香港時空。

另一邊廂,鍾文略在離開電影公司後,1968年以自己名字創辦影室,從事人像、廣告攝影及沖印業務。1970年代開始,他逐漸減少在街頭拍攝,主力經營影室,直至1991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可謂與攝影形影不離。退休後,他開始整理自己多年來在香港拍攝的風土民情照片,出版多本攝影集,並於1993年舉辦首次個人攝影展《鍾文略攝影展——香江歲月》。

1950及1960年代的香港攝影界偏向沙龍攝影,普遍追求唯美光線與畫意風格,但鍾文略更喜歡捕捉街頭掠影,尤其鍾情拍攝普羅大眾的民生百態,他的照片也紀錄當時的社會現象,如搬運的苦力、雨中的人力車夫等,流露出他作為攝影師的人文關懷。展覽《我城》透過Raymond Cauchetier與鍾文略的鏡頭,將香港昔日的面貌重現眼前,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也得以重溫上世紀的風情。

《我城, My Hong Kong (Part II)》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7日
時間:下午2時至7時 (星期五至日)
地址: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A室The Loft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