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圓點背後──《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M+

2022-12-14

Image description 草間彌生 Photo: Yusuke Miyazaki Courtesy of Ota Fine Arts, Victoria Miro, and David Zwirner © YAYOI KUSAMA

M+博物館滿一周歲,入場開始收費。第一個大型展覽找來國際知名的草間彌生,舉辦「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回顧展,展出作品橫跨70多年,相當夠份量。對一般觀眾而言,草間彌生四隻字,代表的是南瓜與波點,一個個Iconic又可以打卡的巨型作品,但對策展人來說,翻開她大半世紀以來的創作歷史,就等於翻開她的痛苦生平,事關草間婆婆的創作,就是先由撫平自己的病痛及挫折出發,到今天要把愛傳遍世界。

TEXT BY 何兆彬

Image description 《肖像》2015年 塑膠彩布本 145.5 × 112 厘米 Amoli Foundation Ltd. 藏 © 草間彌生

十歲開始畫圓點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規模很大,它由兩位知名藝術策展人聯合策展,總策展人鄭道鍊,再加上獨 立策展人吉竹美香(Mika)。 展覽開幕後回到美國的Mika說,展覽是以紀事年式(Chronologically)策展,由草間早年自畫像作品開始,一直談到她近十多年的畫作,「我們特別強調她在紐約的時期,一共有六個主題,每一主題之中,再回去檢視她的整個創作生涯,看看整個創作生涯之中,她在每一時期她都有不斷重複出現(Recurring)的Motif(視覺主題)。例如她的無限(Infiinity)系列,她總是不斷繪畫它,它是有機的,談到生死。我們跟據這些主題,去訴說她的人生。」

草間的展覽很多,Mika特別提到,是次回顧展獨特之處,是當中有三個主題往日是很少被提出。展覽六個部分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較少被提到的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和死亡,她說:「生物宇宙(Biocosmic)來自她對有機物品的興趣。她誕生在一個經濟不錯的家庭,她早年的記憶,很多都來植物,她早年的創作題材很多都來自大自然,那些將這些有機元素混合起來,這些題材,從她早期作品一直運用到近期。」

草間漫長的創作背後,很多段背後都有無限辛酸,普羅大眾看到可愛的圓點,其實來自她痛苦的過去,草間早在約十歲就出現幻覺,看到自己的世間被花卉吞噬,侵佔整個世界,「我們展出她早期的作品,是早於1945年開始,當年戰亂時代,她在素描本上畫有花卉,她繪畫家中的溫室。她的觀察力是十分細緻的,她會描繪花朵的凋落腐化,同樣在素描簿上,她畫有黑掉了的粟米葉,畫死掉的粟米。」

Mika解釋,草間早在十歲就開始畫圓點,圓點其實是她幻覺裡看到的花,「她出現幻覺,她會看到周遭都是花朵,她說過,會見到桌布上有花朵,彈了上窗,再彈了上牆,她自己已被這些花朵包圍。由於花朵太具象,圓點更世界性,她把花朵全化作圓點來繪畫,她一直把這些包圍她的世界,描繪出來。面對這些她看到的東西,把它們畫成了抽象的Infinity Painting。」

自薦沒人理睬
草間除了一生都受疾病之苦,還因為事業上的挫敗。今天藝術史都寫她在紐約的十多年,曾在前衛藝術圈闖出一番名堂,但其實時為1958年,她在27歲剛到美國,主流藝術圈一直因為她的性別、種族將她排擠,「她最初去美國和Georgia O'Keeffe曾一起創作,她比草間年紀大得多了,當時她住在新墨西哥,勸草間不要去紐約,但她還是決定要去。」五十年代的紐約是世界前衛藝術的橋頭堡,人人爭相在此鬥技,但能受到注目的,其實都是白種男人,草間兩者都不是。

「她一間一間畫廊去介紹自己和作品,但沒人理睬她,她曾回了日本一陣子,透過一些關係認識了重要的藝評家,再在Brooklyn美術館開了第一個水彩展。三年後,她再參與了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Annual Exhibition 1961:Contemporary American Painting』畫展。她的目標很高,一直想簽最Top的畫廊,但他們只會簽白種男人。她在Green Gallery開過聯展,但老闆Richard Bellamy最後也決定了不要代理她,這對她來說,打擊很大。」

Image description 《無題(椅子)》1963年 縫製填充織物、木、顏料 81 × 93 × 92 厘米 藝術家自藏 © 草間彌生 圖片由草間彌生紀念藝術財團提供

一些關於草間的紀錄片和書藉,都記載了她在紐約這段日子裡,遇上了兩次被抄襲事件。1962年,她創作了《Accumulation No.1》(積累)這重要作品,「積累」是一張沙發,上面加滿一條條以布縫製的有機體,整張沙發像長出的一條條「觸鬚」的生物,這是她對「軟雕塑」探索,當時她的工作室與雕塑家Claes Oldenburg在同一幢大廈,二人曾做過一個聯展,草間展出的全部都是軟雕塑。據報Oldenburg不久就「偷去」軟雕塑這概念,造出巨型的軟打字機等可愛作品,並以這些作品,闖出名堂,成了當紅藝術家。聲稱前衛開放的紐約藝術圈,反而對更早以軟雕塑做主打的草間彌生,視而不見。據記載,當時Oldenburg太太見狀,去了找草間說對不起。草間被盜去概念,對方成功了,她卻面對挫敗和窮困,陷入了抑鬱。

Andy Warhol的抄襲
「Oldenburg的作品很幽默,他的軟雕塑概念明顯來自草間,但我會說,他們的作品風格好不同。」Mika說,當年做軟雕塑的有一批人,還包括了超現實主義的達利,「我同意草間是先做軟雕塑的,但如果二人作品和做法都一樣,那就有大問題,但她和Oldenburg的不一樣。要說誰是第一個也沒有太大意思。」Mika說但類似的事件,還發生了另一次,而「抄襲」的藝術家更著名。

「1964年,Andy Warhol來到草間彌生的工作室,當時她正在創作《1000 Boats》。作品是在一個房間之中,放置了一條大船,而草間用了絲網印刷,印了999隻船做牆紙,貼在房間,製造出一種無盡重複的假像。Andy Warhol來到探訪,看到這作品,才開始了做他著名的絲網印刷,他也開始創作重複的影像。他偷了她的想法,而草間一直沒被知會,而且Warhol當年已很出名,此作更廣為人知。」這還不只,當時跟草間說「太好了,我喜歡這作品」的Warhol,回去後做了一件作品,是一個房間裡貼滿了牛的相片。當草間得知這事,很不快樂,她開始將自己的工作室封閉起來,不再讓人參觀。

Image description 草間彌生 《性愛執念》1992年 塑膠彩布本,共兩屏 194 × 260 厘米 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 草間彌生

Mika:「從我的角度看,雖然他偷了那種技術,但他們的作品呈現出來很不同,後來她也沒有再向這方向發展。對她來說,絲印類似於鏡子,是用來造出無限的工具,她之後用鏡房(Infinity Mirror Room)來延續這概念。她最初用繪畫來表達無限,後來變成了雕塑,認為這樣不足,再發展成絲網、鏡子。」她說:「是的, Warhol是偷用了這想法,草間沒有被知會,我想,直至目前她都沒有被知會。」

三件新作
要了解草間彌生,必須了解她的生平,她的病痛。而檢視她的作品,會發現她的作品都是由自己出發,關於自己。回顧展第一部分,搜集了她由四十年代至今的自畫像,畫裡她描繪的自己,有的神秘,有的令人毛骨悚然,在畫中,多少都能看到她的痛苦。

「她一直受精神病之苦,大半生有很多病痛,她一直對病情很公開。我不會說她的病痛是直接表達在作品上,像說這作品就代表她怎樣,她的作品有很多層次嘛。但因為她受苦,創作對她而言,比起其他藝術家更能讓她活下去。其他藝術家創作有好多理由,但對草間而言,她要的是生存,每天起來創作,讓這節奏能保持下去,就像常人每天起來,吃飯睡覺一樣。」她憶述,草間上一次出國出席展覽,已是十年前(2012)在倫敦Tate的回顧展,「因為她要每天創作,為了讓她能保持習慣,倫敦還特別替她建立了工作室,讓她到埗了可以繼續創作,這能讓她活下去,畢竟她有自殺傾向。」

Image description 《神經的死亡》2022年 於「草間彌生:一九四 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 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草間人生最黑暗的時期,是1973年開始那幾年,當時她的伴侶畫家Joseph Cornell去世後,她回到日本,翌年父親也過世了,她的病情嚴重到要申請入住精神病院。1976年,她創作了《神經的死亡》系列,是一條條掛在半空,沒有色彩的布條,描寫的正是她最對明天最無望的日子,「當時她患上很很很嚴重的抑鬱症,創作時剛好在她進入療養院之前。」為了這次香港展覽,她創作了三件新作,三件都是舊作重造,而《神經的死亡》則由黑白變成了彩色,Mika:「她為了這新作寫了一首詩,我們貼了在展館牆上。讓我讀給你聽:我的死亡神經 / 鋪了在地上/沒發出聲響……由過去到了今天再到將來 / 夢到對宇宙的愛/ 它們被收集起來/ 走遍我全身……它像是先死而後生,靈魂重生了,這些顏色是符號性的。」問她舊作之中,有沒有哪件是很重要,或最重要的,Mika想了一想說:「我很喜歡《流星》,它放置在『積累』的中間位置,它的影子,散落一地,是一件很美的裝置。」

作為策展人,為了展覽仔細檢視她整個人生,七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她想讓觀眾了解的是什麼?

Image description 《雲》2019 年 於「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 今」展覽現場,2022年 攝影:鄭樂天 M+,香港

「我會想人們更了解這Pop Icon,她的那些符號從何而來。有很多這些想法,她是一開始就創作出來,像她的圓點,其實可以代表很多東西,例如太陽、月亮、女性的生產、循環,如果你把兩個圓點放在一起,它又代表了溝通。看她的作品有太多方法,而不只是把它們看成圖案。雖然它們很漂亮,但不要只看表面。」她補充,在草間的哲學裡,她的「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系列,出現在六十年代反戰期間,想法是希望人之人,終極目標是合而為一,不分彼此。」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展期:即日起至2023年5月14日
地點:西九M+博物館
票價
正價門票:港幣240元
特惠門票*:港幣150元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