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Ballen, Motorcyclists, Woodstock, 1969,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TEXT BY 顯影 PHOTOGSTORY
PHOTO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Willy Ronis, Place de la Concorde, 1952,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展覽以《On The Road》為名,照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汽車,不論是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鏡頭下停泊在街頭的破爛汽車呈現出一絲荒涼之感,還是法國攝影師Jacques Henri Lartigue在上世紀初拍攝的法國大獎賽賽車等,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On The Road」故事。小說中的年輕男女活得自由奔放,在2012年上映的同名電影中,也可見主角們時常駕車上路的畫面,作為交通工具的汽車,某程度上是帶領他們前往自由世界、追尋自我的工具。美國攝影師Roger Ballen鏡頭下的年輕人,其實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同樣追逐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式。現年73歲的他,攝影生涯跨越逾半世紀,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他在南非拍攝的怪誕風格人像,畫面中的氛圍詭譎不安,視覺效果非常震撼,2022年更是代表南非參加第五十九屆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三位藝術家之一。
James Chung, North Point, 1965,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Stephanie Cheng, From Here (Highway Stop), 2018,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On The Road》小說故事中的浪蕩世代開車前往美國西部,在攝影世界中,這裏也是很多攝影師的靈感,著名人像及時尚攝影師Richard Avedon正是在美國西部創作出享負盛名的人像系列作品《In The American West》。在展覽的攝影師中,曾拍攝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法國人Raymond Cauchetier在1950年代也曾展開一段環球之旅,踏足柬埔寨、香港、日本及美國等地,現場一幅在三藩市金門大橋拍攝行駛中的汽車照片,正是他「在路上」的回憶片段。時至今日,人們仍享受駕車進行長途跋涉的旅程,攝影師Stephanie Cheng在加州高速公路邊拍攝摯友與汽車的照片,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幅作品不僅見證她們精采的美國公路之旅,也象徵著Y世代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
小說出版於1957年,巧合的是,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香港,攝影師鍾文略也在這年開始買來第一部相機,自學成才的他從此遊走在香港不同地區拍攝,記錄下當時的香港面貌。他拍攝的街頭照片中可見有不少汽車,在雨中的北角英皇道十字路口,巴士、電車、私家車緩慢駛過,從這些交通工具中也可見證當時的社會環境,而停泊在彌敦道的汽車與街景,更瀰漫着幾分優雅氣息。另一邊廂在1952年的法國巴黎,已故法國攝影師 Willy Ronis (1910-2009) 捕捉停泊在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上的汽車,這幅黑白照片聚焦汽車的局部輪廓及車身反射的落日光線,畫面形成強烈的光影對比,呈現出花都的「法式優雅」。Willy Ronis是二戰後法國人文主義攝影的重要人物,其七十五年的攝影生涯為二十世紀的法國留下珍貴的視覺回憶,而這幅作品已足見他的攝影功力。
Raymond Cauchetier, Golden Gate Bridge, 1954,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有別於傳統畫廊的格局,《On The Road》展覽現場布置成舒適的生活空間,由法國古董藝廊Kraemer Gallery從歐洲「長途跋涉」帶來的十八世紀古董家具,與多位攝影師在當代創作的影像作品產生有趣的碰撞與對比,它們彷彿各自講述着不同時代的故事,也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經驗。踏進位於黃竹坑的畫廊現場,迎面而來是日本藝術家Risa Tsunegi的裝置作品,置於地面的菱形標誌在日本馬路上很常見,以提醒司機前方有彎道或斑馬線,應該提前減慢速度。
《On The Road》攝影聯展已圓滿落幕,敬請期待下一次的顯影 PHOTOGSTORY展覽。
展覽展出的不同影像,就如凱魯亞克的小說一樣,讓人感受到攝影師們在旅途中所遇到的歡樂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