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專題訪問了三個對香港教育界有貢獻的單位,包括以創新混合科技教育理念推動STEAM知識的Big Bang Academy、強調師資培訓與教學相長的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以及積極於香港以至東南亞地區推動教育扶貧的正愛慈善基金會董事陳子君(Dee Dee Chan)。他們各自以不同方式,於不同崗位為教育界帶來改變,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品質,並為社會培育下一代的領導力。
Big Bang Academy 創辦人之一Sarah認定未來的教育模式,將會以線上線下一體化的Hybrid Learning(混合教育)雙軌並行。
TEXT BY GOOSIE LAM PHOTO BY BEN TAM(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Big Bang Academy 強調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教育模式,讓小朋友一同動腦筋應變,同時建立獨立處事能力。
問到為何會從投資銀行轉投教育界,她馬上憶起自己的學習生涯。「我自己也是在香港填鴨式的教育制度培育成長,香港以至亞洲的教育趨勢,仍傾向工業化的灌輸教育。直到中五畢業轉到英國寄宿學校讀書,突然面對那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衝擊。由盲目背誦課本答案以應付考試,到劍橋時每個課堂7成時間由學生主導,老師僅在旁提供指引,那種鼓勵學生勇於嘗試的學習氣氛,是香港傳統學校無法達到的。」
學校曾邀得東京奧運乒乓女團銅牌得主蘇慧音合辦工作坊,讓小朋友合力創造「乒乓球炮」 與科學老師蘇慧音作乒乓球大賽,從中學習氣壓、空氣粒子及力學等物理概念。
30年前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倒模式的教學或許仍奏效,但面對人工智能的進擊,學生已進入不進即退的境地。「現今世代,若沒有持續增值自己的學習動機,根本無法與時並進。只可惜經歷社會事件以至全球疫症,整個香港以至亞洲區的教育體制仍沒跟上時代的發展。」
線上線下教育雙軌並行
現時市場存在各式各樣的教育中心,有些強調一對一網上教學,也有些相信面授才是王道。「我們則認為未來的教育將會以線上線下一體化的Hybrid Learning(混合教育模式)雙軌並行。」
經歷過傳統填鴨式教育,也體驗過劍橋大學小班學習的自主氣氛,而兩者之間的鴻溝,正是現今教育制度的痛點。Sarah與Nixon相信,要填埔這條鴻溝,混合式的STEAM教育模式大有市場。「那時我們還有正職在身,兩個人柴娃娃的開始辦學,還記得第一堂課,是在Nixon的家中進行。五個小女孩均為他舊同事的小朋友。而那一課,是我們創校以來唯一一堂免費課堂。那時仍未有學校名,靠着父母口耳相傳,我們瞬間已吸引學生家長的注意,第二堂
課已經開始收費了。」良好的口碑印證二人對教育制度的推斷,這也促使他們押下注碼,全心投入創辦Big BangAcademy的原因,希望以科技教育改變現狀。
科學家思維:失敗乃成功之母
因為與拍檔對教育一無所知,所以在創業之先,Sarah每逢周末都會到著名國際英文幼稚園當兼職幼稚園老師,汲取實戰經驗。她同時亦發現現行教育制度很少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的學習機會。「所以我們設計的課程均著重培養小朋友主動學習,而且要自己動手參與。我們會把學習實驗套裝寄到小朋友的家中,讓他們自動自覺動手實驗。而這亦是我們在劍橋的學習模式,那時一星期五日課,其中三日均在實驗室,與其他同學分組學習。透過一同做實驗,小朋友一同求學,一同撞板,一同面對緊急狀況,也啟發他們動腦筋應變,建立獨立處事能力。」
一聽到STEAM,即時讓人聯想到製作機械人與編寫程式,其實那些只是科學知識的一部分。Sarah與Nixon更強調讓建立小朋友的科學家頭腦,培養「Think like a scientist」的科學家思維。而科學實驗就是從失敗中學習,從錯誤中成長。「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辦學之路也是從挫折中成長,由最初計劃借用幼稚園作場地,便到幼稚園逐家敲門詢問。才剛成功於周末開展授課計劃,又遇上社會運動與疫情,面授計劃被迫停擺,我們便馬上試行網上授課。跌倒並不羞恥,敢於嘗試的勇氣更可敬,小朋友只要不將失敗看得太重,其實每次經歷都是學習機會。而承受失敗也是一種技能,藉此培養小朋友的堅毅勇氣,這些也是課本以外的重要知識。」
由2020 年創立之初只得Sarah 與Nixon 兩人,Big Bang Academy 在短短數年間迅速發展,更建立起強大的教育團隊。
談及發展,Sarah與Nixon剛剛於灣仔開設全新教育中心與辦公室,是創校以來首個正式讓學生上課與聚會的地點。她指香港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除了針對小朋友之外,亦有與學校合作為他們提供教材什麼老師。而在拓展本地市場的同時,眼光亦已放在台灣、新加坡,期望將這套科技教育的理念帶給更多國家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