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時空交錯下的香港——楊福東作品《雍雀》

2024-04-18

Image description

在維港的中間看一套拍香港的藝術電影,感覺也頗神奇的——尤其是由著名藝術家及電影製作人楊福東創作的M+跟Art Basel Hong Kong共同委約作品《雍雀》,雖然拍攝的時間明明是今年,但拍出來的,卻有一種時空交錯、在懷舊與未來之間穿梭的觀點,有種被香港包圍着、但眼前的景象卻要讓腦袋理解一下才知道這是我們熟悉的城市的哪一個未知的部分。《雍雀》講成長、講地方、講夢想(與感慨),以三個不同年齡的同一個人——伍先生交帶出成年人與這個城市的愛與交纏。身為香港人,在這個城市每日營營役役,你可能捕捉到的是其中一剎那,這麼一個瞬間的你,《雍雀》又可否成為你的擺渡人,解決到你對這個城市的一些困惑?

Image description 楊福東《雍雀》,2024年 由M+及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2024年

熟悉與陌生之間的距離感

剛過去的三月藝術月,雖有兩大藝術展覽坐鎮,但也是在一個星期內完成的事情;3月之所以可以是藝術「月」,當然也得靠一連串在城市裏發生的不同類型藝術活動。可貴的是,不少活動除了是免費之外,更有一些是真正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其中一個就是在維港兩旁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的M+幕牆,在大家每天上班下課、搭車搭小輪、食飯跑步等日常活動都會經常見到的載體都有特別的意義,首先它是一個比較permanant的存在,但正因如此,大家很有可能都已習慣了它的存在,反而未必會每次都留意到的新作品。但這次由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的楊福東新作《雍雀》被喻為建築電影,將流動影像與香港的城市景觀、建築和聲景細膩地交織在一起。

楊福東為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出名的藝術電影作品包括《新女性》系列及《國際飯店》系列等,以過去年代的美學及信念等重建出一個想像的世界,但這並不是對以往的眷戀,而是一種對過去的遺憾有所展望的信仰。影像作品讓楊福東揚名國際藝術界,殊不知他在中國美術學院以油畫系畢業;後來被攝影深深吸引着並開始自學,第一個重要的作品是2002年的《陌生天堂》(作品由1997年開始拍攝,歷時五年),為楊福東打開「黑色電影」之路。《雍雀》跟《陌生天堂》的主題有點相似,《陌生天堂》藉由一位主角的經歷去講對生活、對社會的煩惱與不滿,套一句十年前於美國舉辦過的一個楊福東回顧展刊物所形容電影為「對過去的沉溺和對未來的焦慮,悲觀厭世和憤世嫉俗之間的張力,記憶與遺忘。」生於北京的楊福東去到杭州完成學業,難免會有種對身份及地方的質疑,這個不適與再理解的過程讓年輕的他拍出《陌生天堂》,「這個名字其實也可以感覺到一些狀態,天堂指的是杭州,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陌生天堂的感覺其實就是在杭州待了四年的大學時期,形成了『家』的感覺,就是所謂第二故鄉,因為是年輕的時候最重要的幾年在杭州,所以畢業要離開那一瞬間就會發現原來是這麼熟悉,然後一點點陌生的感覺就來自覺得好像要離開這個地方了,所以這種感覺就是有一個距離感,也是說這種也是一個成長記憶的一個狀態,但是從這反過來就是要從這記憶狀態再往前走走再說。」

Image description 藝術家楊福東

《雍雀》的主角是伍先生,大概一個小時的作品裏卻出現了幾個不同版本的他——有二十多歲的年輕版本,有三十多歲工作幾年以後的他,再有五十多歲,跟楊福東自己的年紀有點相像的成熟伍先生。「拍《雍雀》的時候有點像回到原來《陌生天堂》那個電影的年輕時期,二十六歲去拍這個片子,即使那時候不太懂要怎麼拍,但就是想要去做這件事;所以現在的感覺就有點像能不能回到那個時候那麼敢去拍點東西嗎?到現在,經歷了時間的一圈回到《陌生天堂》的原點,就覺得還是要去做一些事情。」

《雍雀》簡單一點去形容,就是以香港常見的小小的麻雀追向大海遊歷的旅程,起飛時充滿抱負,到看到大海後,停下來的時候回頭一看,是滿足還是苦笑?「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有意思,就是真正體驗到這個城市後的感覺,『雍』的文字意思解河邊的小鳥,另一個解釋是和諧相互;香港的海邊也有很多小小的麻雀嘛,所以《雍雀》有點像一個時間的味道,也是時間的痕跡,比如說每個人的成長中,從小到大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或城市,每個人從年輕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理想與夢相,然後就像小鳥一樣,面對着大海,會說自己也好想要飛,飛在大海之上;然後隨着時間,現在像我自己的話,五十歲過去了,就會覺得說是不是老了?當年年輕時總想當個怎樣的藝術家,現在呢?原來還是要有一個夢想,但因為年齡的變化,你要不要再飛?面對大海的時候,有勇氣再飛起來嗎?所以《雍雀》的寄望是還是要有點勇氣去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事情,去追求美好的生活,這就是片子大概的一個想法。」

那麼看起來,二十多歲的勇氣跟五十多歲的勇氣又是否會有分別?年輕又是否真的「nothing to lose」?五十多歲的伍先生又是否今年剛好53歲的楊福東的一個寫照?「我覺得『五十歲』也可以有幾種,一種是真實年齡的五十歲,人面對自己慢慢變老,這個變老的過程中會有對生活的不同理解,當中也包括對藝術的理解。生活上發生了變化,裏面就會談到一個情感或所謂的真誠,你如何去看待這些東西,你還想要真實的真誠嗎?面對自己,可能有些東西需要調整了,你就要去改變它,所說的勇氣不單是指向前走,勇氣有時候要學會往後退,重新去思考自己,關鍵是那種獨立的思考,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還有一種就是心理上的五十歲,可能你二十歲的時候已把心理當成五十了,這也是個麻煩,因為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變老呀,還是要保持對生活的嚮往,要有勇氣去追求這個嚮往。」

Image description 楊福東《雍雀》,2024年 由M+及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2024年

沒有配樂的戶外電影 跟城市一同呼吸

以一個在香港長大的身份看《雍雀》,感覺是很有趣的,雖然對這個城市都已經非常熟悉,但電影中某部分的場景還是會覺得,這是什麼地方?xxx地方是這樣的嗎?電影帶大家遊走不同的海邊,才發覺,原來香港很大,每個「海邊」都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覺。《雍雀》中印象最深刻的上環的某個角落,日常生活中很經常經過這條樓梯,卻又會特意去避開行樓梯而繞路去走下一個街口,誰不知,當兩個不同年齡的伍先生同時在這條不長不短(人生也是這樣吧)的樓梯上擦身而過,才看到,原來這就是生活。「我覺得這個是香港有意思的特色之一,它是一個山,有高有低,其實這就是伍先生的生活;我自己的感覺是走路有時候很累的,有時候要麼向上走、要麼往下。看着伍先生有時候拿着燈去外面的地方、有時候提着行李搬家換地方住,也就是個高低的變化。」

年齡不僅是個數字,但也不應是個沉重地盛載着太多過去的包袱的負累。 《雍雀》透過三位伍先生去講「時間的痕跡」,「比如在屋室裏面,他們三位同時出現卻看不到大家:三十歲的他在臥室拿着箱子準備離開去出海、另一個性格的伍先生在房間裏跳舞、旁邊的浴室有五十多六十歲的伍先生在照鏡子,在重新審視自己。這個屋子充滿了這個人的痕跡,他曾經在這裏坐過、那邊走過,他們曾經有過交流,但是誰都不會去刻意的去就是注意到大家。但這就是生活,總是會跟自己的時間擦肩而過,所以就是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生活,不管你怎麼去想像、去追求你的生活,這些痕跡已經留下了,你都可能曾經經歷過了。」

以這部電影放在M+的大幕牆上陪伴大家走過每日的營營役役,相映成趣;更特別之處在於戶外放映的版本沒有配樂,「所說的建築電影就是跟公共互動的一個狀態,要拋開在影院裏放映的固定理解。在M+的大屏幕上有這麼一個黑白的一個小時的影像,跟城市周圍的環境形成一種呼吸,看到的人也許看到一分鐘、三分鐘,就讓觀眾來決定他要怎麼去看待這個東西。在播放的三個月裏面也不會『重複』的,因為香港的聲音天天在變,這個『配樂』有意思的地方是,每天過去的船是不一樣的,承載的人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人們來回重複的時候那個電影仍在那裏,就等於說在這個城市裏誰陪伴着誰,其實他們都存在。所以我覺得電影屬於每個人的心情,它每天也許在擺渡看到的人,也許在車上、可能一個紅燈的時候就看到電影,就是這樣,所以這也是緣份。」

Image description 楊福東《雍雀》,2024年 由M+及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2024年

楊福東形容自己拍的是「意會電影」,「有點像你可以去想的,但其實表面上又沒有直接明確地說清楚,這種模糊的臨界點 反而是一個很優美的一個狀態,這種意會就是說能夠讓你去想像,來得更有意思。」看着《雍雀》總覺得有點九十年代港產片的影子,跟楊福東一向的風格有點相像,就是都愛以過去為主題,到底是否導演覺得要追求以往的「黃金年代」?「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可能在成長的時候、比如說九十年代,上大學的時期看到的電影、聽到的歌就變成了成長的記憶有時候所謂的黃金年代就是成長記憶的年代,成長中最年輕的時候都是優美的,或者記憶最深的,像《阿飛正傳》、《英雄本色》系列等,還有就是周星馳電影中的感人愛情對白,大家看起來像是一個商業形式的電影,但其實某種意義上,它可能更像一個文藝電影,觸動了每個年輕人的心靈,所以我覺得很難去分清楚到底什麼是什麼,反正就是一個很好的接觸學習,或者是一個體驗。」楊福東提到《雍雀》像是自己回到原點的一個作品,但這個「圓」到底是平面的、還是一個spiral?「這取決於你在哪裡看吧,你要向上向下走、還只是在平面轉來轉去都可以的,就視乎你怎樣看人生。」時空交錯,長成與覺知,不妨由現在起到6月9日期間的晚上到海旁欣賞《雍雀》,或者網上預約M+的電影放映時段,感受這個不一樣的香港與成長的旅程。

IMAGES COURTESY OF M+ AND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