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陶瓷化成牡丹與蝶 艷壓威尼斯

2024-09-06

Image description

王俊賢(Leo Wong)與他的《牡丹與蝶》。

提到自1895年開始每年舉行的威尼斯雙年展,很多人都知道。但若是威尼斯工藝雙年展(Homo Faber2024),聽過的人則不多,因為它今年才舉辦第三屆。雙年展的初衷,是要集合世上獨一無二的工藝,將其推廣。首兩屆威尼斯工藝雙年展參展的只有歐美工藝師,今屆首次邀請亞洲工藝師參展,而獲邀的香港工藝師,是專門創作以陶藝創作花卉的王俊賢(Leo Wong)。

TEXTBY何兆彬(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代表香港於威尼斯展出作品《牡丹與蝶》。

第三屆工藝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與工藝雙年展的分別,在於前者自1895年起舉行,歷史超過一百年,主要都是關於建築、當代藝術等等。」Leo:「工藝雙年展(Homo Faber)今年只是第三屆,威尼斯雙年展推廣的是現代和當代藝術,主要的目標是要傳承、保存和去推廣世界各地的工藝,Homo Faber其實它是傳承什麼工藝呢?今屆有超過50個國家有400個工藝師來到,展出300多種工藝。這些工藝很多都富地域性。我做陶瓷,有人做紡織、有人做玻璃,很多工藝都是生活所需,有它的功能性。」

Leo說,如今的世界潮流重視地域性,雙年展要展現的是各種工藝的不同面貌,「很多工藝因為不為人所知,逐漸失傳,Homo Faber目標之一,就是想把它們保存下來。例如有些南美的工藝,不為世人所知。我們東方的陶瓷,其實也是歐洲人二百年前才找到高嶺土(Kaolinite),造出這麼通透的瓷器。」他說:「工藝雙年展由米高安哲羅基金會(Michelangelo Foundation)創辦,是歐洲大型的工藝會。因為工藝都是一代傳一代的,主辦方找出這些工藝師,然後保存這些技術。」

Image description

《牡丹與蝶》的靈感來源:葛飾北齋木刻版畫《牡丹與蝴蝶》(大英博物館圖片)

陶瓷與香港

第一年邀請亞洲工藝師參展,據Leo說,他們佔的比例大概約總數的10-15%。Leo是第一個參展香港工藝師,也是唯一一個,他是怎麼獲邀的呢?「今年3月收到大會的邀請,想將我的牡丹工藝跟大家分享,我當然很開心。他們認為我的牡丹陶瓷很代表到香港創作的精神、香港的歷史,眾所周知,香港是東西文化交流點。」他之所以獲邀參加,是由於他曾被高級珠寶品牌Van Cleef and Arpels邀請,把陶瓷花與高級珠寶一同展出,打出了名堂。而最初,Leo因為作品被奢華雜誌報道,讓品牌看到。近幾年,他開始與其他品牌合作,當中包括了半島酒店。

Leo說必須跟大家講解一下陶瓷和牡丹的歷史:「牡丹源於唐代,然後傳到亞洲,十四世紀去到歐洲,19世紀傳到美國,它是一個文化的傳播的花卉,代表東西交流。而Homo Faber的精神,就是彰顯全世界不同地域的工藝。陶瓷工藝源於中國,歐洲人在法國路易十四的時代很喜歡中國,他們掌握不到那種陶瓷的通透,只可以做到比較不通透的陶藝。他們不明白中國人用了什麼方法,可以做到那種效果,歐洲人不知道材料在那裡找,都跟中國購買,直到近一百年前,才終於知道瓷器必須使用高嶺土。當然,現在無論我身處的意大利或者法國都找到高嶺土。所以這是一個由亞洲傳遍世界的物料啊。香港很特別,近日變成樓盤的茶果嶺,在一百年前出產高嶺土,而日本又大量買高嶺土,所以它是一個礦場。香港在陶瓷歷史上其實有很大的歷史源流。」

由園景設計到陶瓷花

Leo大學本科讀地理,他做陶藝只有十年,直到今天,他還是專業的園藝設計師。而他的創作路,也是由庭園和對植物的熱愛發展出來。「我用了五年時間去研究技術,才創造出這種陶瓷。」Leo:「我在中文大學地理系畢業的,做植物研究和公園設計的研究,碩士課程讀公園的聲景(聲音景觀)設計。我有二十年地景設計經驗,也是樹藝師,公園裡種什麼樹,種什麼花會吸引到什麼鳥,都是我的專業。設計時如何配合植物,從植物的設計甚至聲景,提高遊人的滿足感。」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製作中的《牡丹與蝶》。

他童年起就喜歡唐詩宋詞,詩詞裡怎表達春去冬來,人生短暫,也成了他想用陶瓷去造花,表達想法的一個靈感來源,「大概5-6歲母親就給我買唐宋詩詞讀,它們對大自然的讚頌和感嘆,讓我從小就喜歡上。尤其喜歡觀察花卉的轉變。」Leo:「因為是樹藝師,我會爬樹檢查樹枝,看樹什麼時候開花,會不會倒,也熟悉不同的植物,二十年的設計經驗,我看到了花卉的生命短暫,很想去保存花卉最好的形態。會不會有些物料可以將花卉永留存呢?」

十多年前他到日本出差、交流,接觸陶藝,也目睹日本傳統工藝的技藝高超,回港後拜香港陶藝藝術家何大鈞為師,「他是香港很出名的陶藝家,用嶺南派的風格、石灣陶瓷去做傳統花鳥蟲魚或花果,我從他身上學到一些傳統造花技巧,但我一直想做更寫實像真的花卉,花了五年去研究。」

陶瓷的燒製,至少要入窰兩次,第一次塑成形後入窰,叫做素燒,此時陶土上只有它本來材料的顏色。然後上釉,再入窰燒。但Leo認為上了釉的陶瓷太厚身,未能表達花卉本來薄如蟬翼的花瓣,「牡丹花比紙還要薄!上了釉的陶瓷會反光,反光就不像真,亦太厚,做不到花的形態。所以我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最後找到一種唐代的技術再加以轉變,得到現在大家看到的效果。我的方法就是用顏色泥,我的花是有顏色的,只是不上釉了。由於不上釉已較薄,燒出來之後,其實會再薄多十幾個百分比,所以可以做到形態上的像真效果。」

顏色泥其實不是新事物,古已有之,也就是在陶泥加入顏料,素燒後不必再上釉。由於不上釉,它沒有瓷器的閃閃發光,也沒有那麼厚。「何大鈞老師是大師級的,他造自己專門的釉,而且可以上七層釉,所以釉的流動變化很厲害,但我想尋找自己的路。我研究的顏色泥,其實是用上挍胎的方法,也就是在泥上加入顏色,這方法在傳統日本陶藝裡也有,我反複試了很久,才有如今的效果。」

Image description

威尼斯工藝雙年展,於意大利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上舉行,日期為9月1日至30日。

日本藝術與庭園影響

學陶藝前,Leo其實沒有受過傳統藝術訓練,他只有做模型製作,對塑形和顏色也有了解。學習時,除了老師,就靠YouTube,「YouTube是一個最好的老師,真的!」因為太太工作的關係,他曾到瑞士和新加坡居住,也順道到處看當地的博物館,吸收養份,「捷克有很多古堡,收藏了一些中式的瓷器,在一些花瓶上,我看到了花瓶上有一些很薄的花瓣,為什麼可以做到這麼薄?它們簡直給了我一個衝擊。現代人為什麼沒有做這樣的花?」

陶瓷製作,背後都有科學知識在支撐,燒製時的溫度、濕度,都很重要,「陶瓷只要差十度,花燒出來就不通透了。但它們做得很精準。於是我開始試不同的技術。巴黎有一個品牌,做陶瓷花也是很出名的,我也參考了,集合了不同文化的精髓,加入自己的創作裡。」Leo愛花卉,也熟悉植物的結構,學藝十年,已有成績。他由開始時追求形似,漸漸變成追求神似,「我追求的,是『雲破月來花弄影』這短短七個字,它有雲有月有風吹,有五感,有花香有風聲,最重要就是有那種意境,晚上要有空靈的感覺。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意在指尖。這是我給自己的挑戰。」

談自己受到的藝術影響,Leo說,日本藝術的影響是很深的,例如侘寂(Wabi Sabi),又例如日式庭院設計,「西方的美學理解不同於東方。西方很注重Perfection,樣樣要做到完美,但Wabi Sabi就不是這樣。日式庭園沒有對角線,它是左右不對稱,前後高低不同,亦都有前景遠景,這是日本庭園特色。近年有科研報告指出,日式庭園是會對腦退化患者是有顯著幫助的,因為人的眼睛對着不對稱的事物,就像相機有不同的焦點,它會激活你的腦細胞,所以腦退化患者去到日式庭園很開心!日式枯山水風格,水的部分會用細石代表海浪,它給你無限想像力。日式庭園一定有留白,就像日文裡的間字,就是空間,它給你一個停頓位置。」

我把這概念用在庭園設計裡,而大自然裡,也是不對稱的,作品要做到不對稱但有趣,會百看不厭。他展出的《牡丹與蝶》,創作靈感也來自日本藝術,「它來自葛飾北齋的花鳥畫。北齋除了富獄三十六景,也畫很多花鳥創作,其中有一幅《風吹蝴蝶》是我很喜歡的!」


Image description

今年7月,在高級珠寶品牌 Van Cleef & Arpels 與珠寶一同展出。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