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父,尤其是兒子的父親,大概有兩部電影必須看看。一部是是枝裕和的《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另一部是最近上映、由SIMON CURTIS執導的《再見小熊心》(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
兩部電影的主角設定都是一個男孩子的父親,兒子約莫六七歲,妻子賢良淑德,事業如日方中,過著中產以上生活。雖然兩個故事的時代與文化背景不同,他們皆無可避免身處於以男性為本位的人際社會,作為父親便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為更理想生活而打拼的家庭責任,因而將教養子女的工作交托予妻子或者保姆。
一個意料之外的機會,讓這兩位父親擁有難得跟兒子獨自相處的機會。從一開始並不了解兒子的起居生活習性,甚至不知道該怎樣與兒子溝通,後來漸漸摸索到彼此之間理想和諧的相處方式,繼而慢慢領略出父親角色在整個家庭關係中的獨特性,並藉此重新再審視自己與兒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兩部電影的格局相似,只是劇情發展略有不同。《誰》片的父親將面對在親生子和養子之間的撫養抉擇;《再》片的爸爸則須要在事業發展與兒子成長之間作取捨。無論最後的結局怎樣,兩部電影的主旨,都是想說明父親角色在子女成長經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男孩子四至八歲的年紀,剛離開母親的襁褓初懂獨立,開始嘗試以各種遊戲方式來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父親在這個階段便能夠擔當起一個引導者,或者直接點說,一個玩伴的角式。
就好像《再》片中MR. MILNE帶著BILLY MOON走進屋子附近的郊野,透過森林原始遊戲、 接觸野生動物,便可以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和大自然有了最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種獨特的探索經驗和學習方式,是保姆的愛心與母親的關懷,亦難以取代的。
只是無論哪個年代的父親,在這段感情關係中最欠缺的,往往是時間。這個主旨在《再》片中表現得尤其強烈:儘管BILLY MOON作為WINNE THE POOH的同伴CHRISTOPHER ROBIN而廣為全世界兒童所熟悉,也被所有小孩子視為地球上最幸福的人,身為童星的他在鎂光燈的簇擁下周遊列國,生日當天更有整隊銀樂隊在家門前演奏,但是一陣興奮過後,小小年紀的他還是了解到,最渴望的始終是父親陪伴在自己身邊。就算多年後成長到服兵役的年紀,他仍坦言迄今為止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卻是父親最失意、最潦倒、無所事事、呆在家裡與自己一起玩樂的那些日子。
《再見小熊心》很成功地遞出這一個重點,與此同時,更藉著小熊維尼這個膾炙人口、家傳戶曉的兒童繪本故事,讓我看到CHRISTOPHER ROBIN這個曾經為全人類兒童帶來無限歡樂的男孩的不足為外人道的、被糟蹋的、不愉快的、充滿遺憾的童年,從而認真地作出了自我反省。
作者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reedl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