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說好香港故事】魔法農夫 Agrician > 廢棄工廈種出「都市概念農場」

2022-11-17

Image description

在火炭一個轉角的工廈單位,面向行人路的兩邊牆換成大大的落地玻璃,單位內的白色燈光與一撮撮綠光若隱若現地映襯在藍色的大廈外牆上——這就是城市農場 Agrician 選址這個廢棄了的工廈單位再將其變成農場的一大原因,坐落於火炭這個本土社區的中心,希望大家經過的時候都可以被入面一片片的綠色植物所吸引,從而對可持續發展、對耕作勾起好奇心,又可以回饋到社區,讓大家品嘗到最新鮮、最甜的蔬菜。到底,在市區當農夫是怎麼的一回事?

TEXT BY JAZ KONG PHOTO BY BEN TAM & AGRICIAN

Image description (左起)Agrician 的創辦人之一 Jack Leung、負責設計的 Minnie Lam 及農夫義工 Winson Ma。

返鄉下耕田?

小時候總會聽到親朋戚友將「返鄉下耕田」掛在嘴邊,作為警惕也好、懲戒小朋友要好好讀書也好,這句說話都總帶點負面的意思;可是,早前到訪「都市概念農場」Agrician,認識了創辦人之一 Jack Leung 及其團隊,深深感受到「耕作」對他們不單不是懲罰,更是夢寐以求的工作。到底,在石屎森林中耕作,真的可以嗎?

Jack 跟一班創辦人全都是有熱誠的九十後農夫,大家在成立 Agrician 之前都沒有實質的耕作經驗,因此經營了一年多,今天的成績都是跌跌碰碰的學習之下而得來的。先來一點背景資料,坐落火炭工廈地舖的 THE FARM CLUB by Agrician 正式成立於 2021 年,將棄置的單車倉庫改造成今天的所見的「都市農場」。Agrician 這個名字是由英文字耕作(Agriculture)加上魔術師(Magician)合併而成,原意為利用魔術師的魔法去耕作,於室內以水耕種植方式,種植無農藥、非基因改造的新鮮蔬菜。在有限城市空間中耕種,致力令更多人認識食物、環境、健康之間的關係。

Image description

Agrician 的水耕系統由加拿大引入,是真正的垂直耕種,而非一排排打橫層架形式的耕作方法,好處一來是美觀,加上垂直種植的方式讓 Jack 跟團隊們更容易去監察農作物的狀況;其二是垂直水耕的空氣流動比較暢順,以及農作物不會受到照燈的熱力影響根部的生長。現時在 Agrician 最常出產的大概有二十款蔬菜及食用花,除了有提到水耕一定會聯想到的植物如生菜、羅勒、薄荷等之外,Agrician 最受歡迎的竟然是菜芯、白菜等中式菜!Jack 也笑言在當農夫前從未吃過如此香甜的白菜,亦不知道原來未經修剪的版本長得如何的,「街市買到的菜芯、白菜等若然是由內地運到香港,不管如何新鮮都總比本地種植的要放得久、都會有點『謝』。Agrician 出品的蔬菜鮮甜,證明了蔬菜保鮮期的重要性,一摘下就要盡快吃;而這亦是 urban faming 的好處,因此更希望可以將這個感覺帶回城市,讓大家吃到最新鮮的。」

Agrician 是一個農場,也是 Jack 跟一班農夫的實驗室,在這個受控的環境下,Jack 試過輕鬆種出 800-900 克,即大約街市的斤半重量的白菜,甚為驚人!但可能有人會問,若然對耕作有熱誠,為什麼不直接到新界地區下田耕作、又或者租一些工廈的天台作為戶外耕作的場地,對此,Jack 的目標其實很清晰:希望推動都市人跟食物來源的距離,藉以推廣農耕,最終做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Agrician 所採用的是『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或簡稱 CEA,溫度、濕度都可以在控制之內,從而提高生產量,全年都可以種出同樣品質的蔬菜而不受天氣或環境如颱風等外在因素影響,都可以有穩定的供應。加上 Agrician 所用的都是內循環的澆水系統,水不會在泥土中流走,是傳統耕作模式的大概十分一用水量。」但比起蔬菜,Jack 認為更重要的,是人。「我的最終目的是招攬更多對耕作有興趣的人,因此像 Agrician 這種室內水搞耕就更容易招募年輕的農夫,不用日曬雨淋、又不用老遠走到偏遠地區,相對上門檻的確較低。推動農耕的前提下都要考慮現代的生活及工作環境的質素,不然的話,吸引不到新人入行就不要再提發展這個行業了。」的確,先讓更多人體驗到種植的樂趣,又未必需要經歷太辛酸的勞動,在中間位切入,大眾都比較容易接受。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石屎與森林

其實,Agrician 都不是香港唯一一家水耕種植的農場,但對於社區的發展而言,Agrician 又擔當一個怎樣的角色?首先,Agrician 像不少香港本地薑的飲品製造廠房一樣,都選址舊式香港工廠,而且火炭這個社區本身都聚集了一班文化藝術人士,附近都有不少如 Carbon Brews 等本土品牌;加上 Agrician 特意選擇了一個寬敞的地舖,望向街邊的兩邊都裝上了落地大玻璃,除了方便採光之外,其實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勾起大家「八卦」的好奇心,途人、車輛經過,見到入面種了一排又一排的蔬菜,Jack 就希望至少有一部分人終有一日會「的起心肝」,推開 Agrician 的大門入內看個究竟。「成立 Agrician 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覺得在城市生活,食物好像一個商品,在超市、街市作為包裝產品,吃完就再無然後,不知是什麼一回事;但我們認為食物與人的connection 好重要,能影響自身健康、環境;因此,我們就想,到底在城市中有個 urban farm 這 concept 是否可行,並且成立了 Agrician。這個地方其實是荒廢的單車倉庫,牆上現在還有單車海報。我們見到這裡荒廢了兩三年沒租出去,因此想將之改造成現代都市農場,以展示我們原來可以在城市內種植,做到 food production。」誰又想到,在石屎之中,都可以種出一個迷你森林?

Agrician 亦積極與不同的社區或小店合作,例如火炭區內的一家由意大利人開設的 bistro,大家會互相交換意見、互相研究菜式(當然用到 Agrician 提供的最新鮮蔬菜!);而早前亦見到 Agrician 於 Test Kitchen、中環街市等不同的 pop-up 都得到空前的成功,Jack 笑言雖然生意上還未真正做到收支平衡,但隨着愈來愈多人對水耕種植有興趣,Agrician 的生意比起一年前大幅上升,所以都對香港的水耕種植抱正面的態度。

Image description

除了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去種植之外,在包裝、運送等過程其實都經過深思熟慮,現時 Agrician 的收入來源很大部分來自客戶的 subscription box,Agrician 每一至兩星期就會將當造的收成送到附近的團購點,「除了做到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之外,每周訂菜的客人都會用上我們循環再用的菜盒,下一周拿到新一批菜就要歸還上一周的盒子,因此真正做到 zero waste 的包裝——因為我們到街市也好超級市場也好,買菜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不論是一棵菜還是一斤菜,我們都會用上膠袋去放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香港的膠袋徵費又上升了,可能這個方式行得通!「但 Agrician 最大的挑戰仍然是如何讓『本地耕作』這回事更普及,一來大家好像還未很關注本地農業,二來始終香港人生活繁忙,『方便』仍然是最高的 priority,所以是想提出到底可否有 alternative lifestyle?」要改變一整個社群的生活習慣,就要從小入手,因此,Agrician 亦即將跟火炭附近的一家中學合作,跟師生舉辦 Farm-to-Table 的工作坊,「學生們可以體驗到室內種植的樂趣,又可學到生產食物的系統、可持續發展等議題,親手採摘完蔬菜之後更可製作自己喜歡的沙律帶回家,讓學生親身接觸食物的來源。」雖然石屎裏面的森林未必及得上日曬雨淋下勞苦功高的農夫,但水耕的模式其實跟大自然沒差很遠,而且能夠在城市入面觀察到大自然,其實也是一個比較少有的城市/自然融合的體驗。

Imag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