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9期,宋文老師講述鬆通全身骨關節動作,如今轉入「拉筋」部分。廣義來說,「筋」泛指人體除骨關節外所有軟組織,包括接連肌肉與骨頭的肌腱、韌帶、筋膜、血管以至神經等。拉筋主要是鍛煉和保養筋的柔韌性,使之既粗壯又富彈性。道醫古籍便有「筋長一寸,延壽十年」之說。
宋老師未示範動作前說了一句話:「習武之人寧要筋長一分,不要肉厚一寸」,反映了現代西方體育健身與中國導引養生訓練方法的迥異。
西方現代體育多着重肌肉訓練,練者身形粗壯、肌肉紥實,充滿力量。然而,中國傳統健體養生之道,卻着重接連肌肉與骨骼之間的筋腱等鍛煉;強調「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使身體化僵為柔,以促進氣血周流無滯。
柔韌保健康青春
在引體操練過程中,動作的伸展和換勢須保持柔和,不產生蠻力、僵力;服膺《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原則。
《生氣通天論》又提到,「精則養神, 柔則養筋」。對這句話,湖北中醫學院李今庸教授有獨到見解,他指出「精」與「靖」因同聲假借;而「靖」與「靜」則同義假借,故可看成「靜則養神,柔則養筋」(見《黃帝內經考義》)。據此,即神講求靜,筋則講求柔韌性。
身體柔韌,應是健康和健康常駐的必要條件。據筆者的理解,練筋是鍛煉身體的柔韌性,保持人體輕盈。筋的伸延、收縮的訓練,就像拉具彈性的橡皮圈一樣。不斷拉,皮圈會變得肥大寬鬆。若皮圈彈性萎縮乾癟,最後便遭拉斷。不過,人體的筋是活組織,拉寬大後可自我恢復彈性,變得更粗壯、更有韌力。不過,當筋的彈性收縮,必然會限制了骨關節的活動範圍,像腰彎不低,膝抬不高,老態畢呈。
記得多年前,筆者到南懷瑾老師家中作客,聆聽教益,談到內勁時,南老師說,武學的內勁絕非來自肌肉力量,
主要是來自筋勁。筆者聽後,當時沒有追問南老師如何觸發筋勁,生出威力,於今想來實甚為可惜。
運動有效抗抑鬱
宋老師表示,拉筋是「宋氏修身法」一個相當重要環節,故筆者於上文先對筋骨的功能略作介紹。
宋老師指出,拉筋就是伸展人體的筋腱及骨架,因骨肉相連,故除肌肉外, 體內的血液、血管、淋巴及神經等也一併得到拉動,因此,拉筋其實是一個全身的運動。鍛煉方法有兩組動作。本文記述第一組。只見宋老師站起來,開始一面示範一面講述動作細節:
1、把雙手上伸,兩手手指交叉緊扣,手臂置於耳後,身體須正直,然後右手盡力往上提,提拉到上伸可及的頂點,右腿則沉力向下,力量上下對拉(圖一),使右身從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到背肌、小腿等肌腱韌帶都得到拉動,與此同時閉氣,到忍不住,放鬆,呼一口氣。接着輪到左手做同一式動作,以達至左、右相同效果。接着放鬆,回復原先姿勢。
2、雙手同時往上提,拉提到可及的頂點,腿則向下沉,力量上下對拉,稍頓,然後腰慢慢往右拗彎(圖二)。宋老師強調,手要伸直,不能彎。之後,放鬆,復回正立態勢,再向左方拗彎,重複剛才動作,隨後回復原先姿勢。
3、在原先正立姿勢基礎上,雙手用力往上提,拉伸到可及的頂點,閉氣,接着頭頸連同上胸部位向後仰,在後仰的極限位置稍頓(圖三圓圖),之後復回,放鬆,呼氣。接着雙手往上提,拉提到可及頂點,彎身向前,讓上身向前放平, 雙腿繃直(圖三),稍頓,慢慢放鬆,再彎腰向下,俯身的幅度要足夠,手掌往下壓(圖四),像做體操手掌壓地的動作,
提壓4下,然後轉向左、右兩邊,做同一提壓動作,同樣各提壓4次。
4、最後一式,復回,在身體俯彎向下的基礎上,抱腿,頭盡量貼近兩腿(圖五),此動作可增加頭部供血,胸背的血氣加速運行,宋老師說,這組動作,可讓全身的筋骨血管等都得到充分的柔韌訓練;血氣暢順周流。
《素問》提出「精(靜)則養神,柔則養筋」,無疑是傳統中醫學與養生的主流思想,重視神凝筋軟,故「筋長一寸, 延壽十年」之說延綿千載。
綜觀西方現代運動學,除注重肌肉訓練外,研究範圍也相當廣泛。運動心理學家諾思(T.C. North)等對運動與抑鬱症的相關性進行究,發現運動是一種有效的抗抑鬱劑(見North, T.C., McCullagh, P., & Tran, Z.V.(1990).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現代女性, 不論中外,患抑鬱症較男性為多,未知是否與女性運動量一般較男性為少相關。
「性差別醫療」原理
近年西方醫學界形成「性差別醫療」(Gender-specific medicine)的新研究領域,發現不同性別病患者在體質、生活習慣以至個人行為傾向上明顯有差異,從而影響到用藥和治療效果。男女有別,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早有「寧治一男子,莫治一婦人,因婦人難治也」的講法;《紅樓夢》第51回也記述晴雯病了,請大夫看病。大夫開了外感內滯的藥方,後來賈寶玉一看,便直呼枳實、麻黃這種破氣消積的寒藥不適合晴雯服食,於是另請大夫診治,原因其實與「性差別醫療」的原理相似。
可以說,現代西方運動學注重肌肉訓練,改善肌體健康,增強自信心,但傳統中國的引體健身運動則注重神氣的靜斂和修煉,進行人體「柔化」訓練,使心身恬靜空鬆,達至血氣周流無滯的效果,看來男女皆同等適用。
【記述「宋氏修身法」.之十】
撰文 : 陸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