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不少患者在確診時,癌細胞更已轉移至肝臟等部位;針對局部擴散性的腸癌個案,醫生一般會先以輔助治療縮小腫瘤,再以手術切除;但部份病人如長者,因身體狀況難承受開刀風險,治療選擇會變得非常局限;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上述病人可選用包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在內的療程組合,將高劑量放射線準確集中於腫瘤上,避開正常組織殺死癌細胞,此療程對局部轉移腫瘤的控制效果,甚至可與手術相若,助患者達到「與癌共存」的長期控制癌症目標。
半數大腸癌個案屬晚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國強表示,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以2015年為例,新症數字已突破5千宗,當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不良飲食習慣、遺傳等︰「數據亦顯示,在新確診的病例中,有約半數屬第三或第四期,即癌細胞已出現轉移,遍及包括肝、肺、骨骼及淋巴等的身體部位。」
蔡醫生指,在上述器官之中,腸癌擴散至肝臟的情況最為常見(約25%的第四期腸癌及50%的第三期復發性腸癌個案有轉移至肝臟情況)。一直以來,這些被歸納為「擴散性癌症」的個案,治療目標是以紓緩性質為主,希望保持病人的生活質素及儘量延長存活時間;不過,隨著近年影像診斷學的技術提升,醫學界發現部分的擴散性腫瘤,只轉移至個別器官且腫瘤數量不多,若病人能配合有效的局部治療,仍然有相當高的機會能長期控制病情。
大腸癌擴散至肝臟 仍可以「治癒」為目標
「以擴散性大腸癌為例,若癌細胞只轉移至肝臟,且腫瘤數量不多,主診醫生可考慮先透過輔助治療(如標靶治療及化療等)將腫瘤縮小,再以手術將腫瘤切除,期望達成擴散性癌症也可『治癒』的目標。」蔡醫生說。
不過,臨床上並非所有大腸癌擴散至肝臟的個案,也適合以手術方式處理。舉例,部份患者因年紀及身體狀況問題,手術風險較高,又或是受腫瘤位置等因素影響,不適宜接受手術,過往這些病人的治療選擇,便變得較局限。
SBRT技術 更精準鎖定腫瘤
尤幸,隨著醫學技術發展,近年新興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放射治療技術,逐漸成為上述患者的治療新希望。SBRT適用於治療肺部、肝臟上體積較小(小於3cm)的腫瘤, 透過影像導航技術,準確鎖定腫瘤後,再以動態弧形高劑量放射進行治療,療程約維持2星期(共3至6次),較傳統放射治療的療程時間(約40天、30次)大幅縮短,治療後的副作用亦較傳統放射治療輕微。
臨床上,主診醫生可能會先安排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開始SBRT治療。數據顯示, SBRT對局部轉移腫瘤的控制比例,1年可達90%以上,第2年亦達82至92%,效率與手術相若,一些以往因無法承受開刀手術風險而對治療前景感到憂慮的大腸癌擴散至肝臟患者,亦可望透過這個治療新選擇,長期控制癌症病情;過往這類擴散性癌症患者擔心自己「時日無多」的憂慮,亦隨著治療效果提升,令腫瘤無惡化存活期顯著提升,助他們達到「與癌共存」的目標。
配套技術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蔡醫生指,SBRT的配套技術亦一直進步,考慮到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時,身體隨著呼吸起伏,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準繩度,因此本港有醫院已引入「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Active Breathing Coordinator,簡稱ABC),針對肝臟等部份的腫瘤,透過電腦調控裝置計算病人呼氣與吸氣的位置,令治療部位不受呼吸影響,照射更集中,對周邊部位的影響更少,治療後的副作用問題亦因此得到進一步改善。
個案分享
80歲的周伯(化名),2007年時確診患上二期腸癌,治療後於2009年發現有復發跡象並擴散至肝臟(2粒腫瘤分別為1.4cm及1.2cm),由於其年紀太大不宜接受手術,主診醫生安排他接受SBRT治療,療程後癌指數大幅下降,康復進度理想;他在2012年內兩度復發,醫生安排他先後使用射頻局部治療,穩定病情,至2015年才告離世。由2009年接受SBRT起,「與癌共存」了逾6年,可說大大超出了當初對患「晚期癌症」而感憂慮的他與家人的預期。
資料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國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