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關德祺中醫師:豬鼠皆下品

2019-04-24

一年前拙文《古訓豬肉不可食》發表,當時非洲豬瘟仍未在國內爆發,食豬隻染病的憂慮集中在豬流感。在豬隻之間,豬流感與非洲豬瘟傳染性都高,但感染豬流感的死亡率低而非洲豬瘟高。而在人豬之間,豬流感可由豬傳人、人傳人甚至人傳豬,而非洲豬瘟目前仍未見傳人的個案。

香港當局稱豬流感為「人類豬型流感」或「人類豬流感」,後來世界衞生組織更名為「甲型流感H1N1」。「甲型流感H1N1」名稱上省去了「豬」字,把傳染過程中豬的因素也省去了,對於防疫不是一個好名稱。

非洲豬瘟的名稱雖有一個「豬」字,衞生當局卻急急宣告它「不傳人」,對於防疫也不好。

Image description 古醫書《名醫別錄》把豬和鼠的肉均列為下品。

千多年前的古醫書《名醫別錄》將多種禽畜肉評級,那年代全然不知致病微生物為何物,就把豬鼠列為下品,亦只把豬鼠列為下品。之所以將鼠肉評為下品,很可能是當時已對鼠疫為患有所發現。

從六世紀以來,造成數以千萬人死亡的鼠疫大流行共計有3次。鼠隻身上所攜帶的致病微生物鼠疫桿菌,一直到1894年在香港鼠疫大流行時才被發現。隨後,鼠疫的致病原理逐步被揭發。

鼠疫桿菌寄生於鼠隻身上的跳蚤,隨鼠隻活動傳染給人。傳播方式可以是空氣吸入(包括人傳人),造成肺部與喉嚨的直接感染;也可以是由跳蚤叮咬,造成淋巴腺或血液感染。

在人類全然不知鼠疫為何物的年代,古籍竟就評鼠肉為下品,先見之明堪可稱奇。至於豬肉也為下品,至今卻仍未見充分證據。

目前發現豬隻致病微生物包括甲型流感H1N1及非洲豬瘟病毒,首次發現均比鼠疫桿菌遲了百多年,它們的急性毒性遠不如鼠疫桿菌強烈。即使把豬流感及非洲豬瘟都考慮進去,也未至於把豬肉評為下品。

莫非古籍碰巧評對了鼠肉,卻把豬肉也錯拉落水?結論且慢,因為確定微生物的急性毒性容易,而證實其慢性毒性就不是那麼簡單。豬流感、非洲豬瘟之外,食豬隻染病的微生物、急毒慢毒還有待發現。

10年前豬流感大鬧香港,今時非洲豬瘟勢將傳入,實際效果都令港人少食了豬肉。

古訓「不可食」或「不可久食」只針對豬肉,反而沒有針對風險更高的鼠肉,這是因為食豬肉的人多,食鼠肉的人少。「不可食」即一次也不可食,食則急性中毒,豬流感就應驗了,現代人領教過後還研製出疫苗來預防。「不可久食」意思是久食會造成慢性毒性,中毒徵狀且在古籍註明「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古籍先見之明很可能豬不離鼠。

健康豬的肉也「不可食」、「不可久食」,到底是虛構、錯覺還是古代科學發現?現代調查研究開展無期, 今日還是寧信古訓少食豬肉吧!

作者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