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北齋 阿榮 百日紅

2015-12-03

Image description

Image description 《百日紅》:北齋父女,在畫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傳統藝術世界裡,道藝的追求由自然開始。這陣子上映日本動畫《百日紅》,描寫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及女兒阿榮,每天埋首作畫。北齋一生估計畫作達三萬五千多張,創作量驚人。片名《百日紅》,原著作者杉浦日向子寫得明白:「花落花開,花落花又開, 百日紅。」指每年梅雨過後,百日紅(紫薇)全面綻放,落英處處,而百日紅的繁盛花事,正恰似江戶浮世繪畫師。由於茂盛,大量落下你抬頭一看,還是看不到花兒有所減少。

七十歲前沒有成就

Image description

北齋也許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日本畫師,他本名中島時太郎,生於十八世紀江戶時代,雖然名氣很大,但一生卑微,電影甫開首,就寫他跟三女兒阿榮同住一屋,不停作畫,同住還有弟子池田善次郎,三人也不打掃,反正餓了就吃,累了就睡,屋子住殘破了就搬。畫師一生只專注做好一件事,就是作畫。北齋被後世紀述為大器晚成,成名時他已六十歲,但謙遜的他留下了名言: 「說實在的,我七十歲前所畫過的東西都不怎麼樣,也不值一提,我想,還得努力一下,才能在一百歲時畫出一點了不起的東西。」說這句話時他已74歲。這就是他心目中的一百歲。結果他活了九十歲,臨去世前他說:「我多麼希望自己還能再活多五年,這樣子我才有時間嘗試成為一個真正的畫家。」

開始創作,他就知道時間在倒數,他一生都在跟時間競賽。古時中西畫家,都道法自然,寫生是每天的基本功,北齋五十歲開始定期出版板畫,據他自言,要到七十三歲才僅僅掌握到鳥獸、昆蟲、魚、及花草樹木。他的標準當然定得很高,要窮一生來追求。

Image description 《百日紅》重現當年江戶盛世,看起來多像清明上河圖。

談風格,古代藝術家(其實在社會他們只是工匠)地位低微, 北齋也什麼工作都接,早年他摹臨翻製板畫,後來畫下大量的春畫(即商業性濃厚的春宮畫),也畫人像、滑稽畫、風景畫,他風格多變,不愛重覆,使用的外號多達30幾個,其中包括了「春朗」「群馬亭」「北齋」「宗理」「可侯」「辰齋」「辰政」等。他一生的代表作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繪畫富士山的系列畫《富嶽三十六景》(其實共46幅),熟讀現代西方藝術史的都知道,印象派畫家如梵谷、高更深受浮世繪影響,更摹臨過他的作品,很大程度就是看了北齋這系列的畫作。

北齋也畫「漫畫」,但「北齋漫畫」四字並非指今日漫畫,反而像是速寫,他取支筆在路上觀察,就畫了起來,當然寫生速寫也是道法自然的一種。北齋漫畫是用來指導學生的作品。漫畫中他畫民間的生活,小市民、江戶風景、山川瀑布,也畫鬼怪及八爪魚。全部共4,000張,共出版了15本冊畫冊。

 

人死燈滅 藝術長存

Image description 北齋經典: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

Image description 阿榮(葛飾應為)《三曲合奏圖》

回到《百日紅》。數年前台灣「漫遊者文化」推出杉浦日向子這本舊作,封面及印刷很美,因為愛北齋及浮世繪,馬上買下來了(台幣賣NT$350,比一般漫畫貴得多)。原作是杉浦日向子在83-87年在《漫畫Sunday》連載,比起華麗的封面,漫畫畫功其實有點過時及粗糙,內容卻很不錯,杉浦為江戶風谷研究家,曾主持NHK節目《這就是江戶》,她寫當年江戶生活有一定研究,並非憑空想像,她寫北齋及三女兒阿榮的生活,北齋以繪畫為生,小女兒卻天生失明,未知是否心中有愧,北齋這老頭總是埋頭工作,不肯去探望她,面對這想念她的小女兒。三女兒阿榮(葛飾應為)跟父親同住,同為浮世繪畫家,也是北齋的助手,喜抽煙喝酒,曾因為抽煙而弄毀了父親畫作,這一幕在戲中也有出現。戲中,23歲的阿榮一方面是家庭中妹妹與父親溝通的橋樑,一方面自己也創作。浮世繪畫妖怪,這戲中也有鬼魅情節。一次,北齋在江戶遊廓的花魁屋內,聽說了花魁會在夜間變成長脖子的傳說,他連忙作也作了個親身經歷的鬼故事,換取留下來見證自己的好奇心。又一次,阿榮畫好的畫,不斷出現怪事,原來北齋說這幅畫沒有好好的收尾,要父親代為出馬。

阿榮春畫畫得好,但半生醉心繪畫,諷刺地從沒戀愛過。後世有人認為春畫就是古代的AV片,但沒戀愛過,春畫怎麼畫?

戲中談生活、講創作,也觸及家庭倫理及生死議題,不幸的是,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早在2005年因鼻咽癌去世。她沒有機會看到動畫被改編成電影了。人的生命短暫,但藝術長存,杉浦的作品不死,《百日紅》今年獲得今年法國安錫動畫影展評審獎,與蒙特婁奇幻影展今敏獎肯定,不容錯過。

要看電影,上電影院就可以。要看北齋及葛飾應為原作,近的也要到東京都澀谷區的「浮世繪.太田紀念美術館」、都千代田區神保町的「大屋書房」,或長野縣松本市的「日本浮世繪博物館」等。

文:何兆彬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