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二世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稱職的沙皇。他像法國的路易十六,是動盪時代下的歷史人物。」俄國著名歷史學家Edvard Radzinsky接受訪問時說。「事實上,俄國革命的種子早在1825年『十二月黨人革命』萌芽。尼古拉二世並不明白,當時若他要保留君主政體,必須限制皇權。結果俄國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掀起革命,而革命更變得特別血腥。」
根據史實記載,尼古拉二世曾向姐夫大公爵邁克爾.亞歷山德羅維奇(Grand Duke Alexander Mikhailovich)說:「我沒有準備成為沙皇,也從未想過登基。我對治國一竅不通,連怎樣與部長溝通也毫無頭緒。」在政治上,尼古拉二世優柔寡斷, 未能及時改革當時俄國的封建制度,間接促成俄國革命。另一邊廂,尼古拉二世在愛情上卻堅持不懈,成就了他和亞歷山德拉的婚姻。當上世紀的皇室婚姻大多是建基於政治利益,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德拉卻是因真愛成婚。
“The way a man treats a woman is the best identification of his nobility.” --- Tsarina Alexandra
王子公主相愛有罪
1884年,16歲的尼古拉二世邂逅12歲的德國公主亞歷山德拉,而二人正在彼得夏宮(Peterhof)出席尼古拉二世叔父大公爵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Grand Duke Sergei Alexandrovich)和亞歷山德拉姐姐伊莉莎白公主(Princess Elizabeth of Hesse)的婚禮。尼古拉二世在日記上仔細記錄二人初次邂逅的經歷,包括互送鮮花、交換秘密和以鑽石在窗上刻著彼此的名字等。他們在短短四天互生情愫,卻等了五年才能再次與對方見面。
在1889年春天,亞歷山德拉再訪聖彼得堡,寄居伊莉莎白公主家。尼古拉二世不但經常造訪,更曾遊說父母特地為亞歷山德拉安排茶舞表演。可是,亞歷山德拉並非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心中的理想人選。據文獻記載,當時沙皇有意撮合尼古拉二世與法國公主成親,以加強法俄之間的盟友關係。曾翻譯有關亞歷山德拉著作的Kirill Protopopov表示,信仰是妨礙二人成婚的另一主因──由於當時俄國規定沙皇家族必須信奉東正教,而亞歷山德拉卻是基督徒。
Radzinsky指出,亞歷山德拉家族的遺傳病才是妨礙二人成婚的最大因素。他說:「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德拉的婚姻在俄國其實是一種『罪』。當時的醫生發現,血友病是通過母系遺傳,因此近親患有血友病的女士不應生兒育女。由於部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家族成員患有血友病,而亞歷山德拉是她的孫女,倘若她成為尼古拉二世的妻子,或會將遺傳病帶到俄國皇室血統。這才是亞歷山大三世反對二人成婚的真正原因。」
小情人暗通款曲
其後亞歷山德拉回到德國達姆施塔特,而這對小情人透過書信來維繫這段分隔異地的關係。Protopopov補充,由於當時的宮廷禮節不允許沒有名份的年輕人私下通訊,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德拉便以伊莉莎白公主作為中間人保持聯繫。當時這對情侶與伊莉莎白公主虛構了“Pelly”這個別名,用作辨識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德拉的書信往來。尼古拉二世曾在一封於1891年1月5日寫給伊莉莎白公主的信件提到“Pelly”這個別名的背景。他這樣寫:「妳還記得那天我們在皇宮露台的對話嗎?那時妳首次提到“Pelly”。那已是一年半前的事。」
直至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患有急病,令他對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德拉婚事的態度軟化。同年尼古拉二世到德國科堡(Coburg)出席婚宴,再度遇上亞歷山德拉。他在婚宴上首次向她求婚,而她對婚事仍有所保留。數天後尼古拉二世再度求婚,最終打動亞歷山德拉。相關史料記載,亞歷山德拉答應婚事後表示,她終於可以得到她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親吻。
同年11月1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由尼古拉二世繼承皇位。在他登位後25天,他和亞歷山德拉在聖彼得堡冬宮的小教堂成婚。出席婚禮的佐治五世形容,他從未見過如此深愛對方的戀人。可是,童話式的婚姻卻為末代沙皇後來的滅門悲劇埋下伏線。Radzinsky解釋:「亞歷山大三世的健康狀況和尼古拉二世的固執逼使沙皇同意婚事。當時這對戀人希望婚姻自此一帆風順,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婚後育有四女一子,而幼子患有血友病。為了掩飾王子的身體狀況,尼古拉二世一家終日留在沙皇村,不理政事,也間接導致日後國師魔僧拉斯普丁(Grigori Rasputin)掌權,加快俄國革命的步伐。」
魔僧彩蛋成惡兆
雖然尼古拉二世和亞歷山德拉婚後24年一直相處融洽,但是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與現實越軌。著名的法貝熱彩蛋(Fabergé Easter Eggs)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復活蛋(The Moscow Kremlin Easter Egg)是一個典型例子。彩蛋是尼古拉二世在1906年送贈亞歷山德拉的禮物。彩蛋設計在一方面紀念二人在1903年到訪莫斯科,另一方面象徵俄國的強大國力。然而,當時俄國適逢在日俄戰爭大敗,而尼古拉二世並沒有及時處理民生問題, 革命已成大勢所趨。
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同年11月,列寧(Vladimir Lenin)發動武裝政變,建立蘇維埃政權。末代沙皇一家連同家僕被軟禁俄烏拉(Ural)地區的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根據英國作家Hugo Davenport在其著作《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的紀錄,當時秘密警察接到處決末代沙皇一家的指示。處決前沙皇一家與家僕被要求如拍全家幅般站立,而當秘密警察宣讀中央指令後便把沙皇一家槍決。槍決後秘密警察更企圖毁屍滅迹,不但肢解屍體和向骸骨灑上化學品,而且更把家庭成員骸骨分葬郊野。
直至2015年,科學家才證實找回全家的骸骨,預期在末代沙皇滅門一百周年把他們合葬。曾經翻譯與尼古拉二世一家有關文獻的Manakova Tatiana表示,這滅門事件在俄國社會帶來很大的迴響。她說:「尼古拉二世一家是模範家庭,而他們竟被如此殘酷的手法處決。我們需建立專責小組,為這段歷史進行全面的考證。」
滅門悲劇尚遺愛
Radzinsky也認為不應自此為尼古拉二世的研究劃上句號。他說:「末代沙皇的滅門悲劇是當時手無寸鐵的人被無情謀殺的例子。當策劃這次謀殺的列寧骸骨正安寢在紅場的列寧墓,謀殺的受害人卻仍未找到合適的地方安葬。只有當其一家的骸骨與列寧同等安葬,全國為這次悲劇懺悔,反思這次革命為我們帶來教訓,我們才能為這段歷史劃上句號。」
為了紀念尼古拉二世,居港俄羅斯人Marina Hoyle以「末代沙皇」為主題舉辦善慈晚宴。晚宴模仿19世紀俄國上流社會的派對,將會把晚宴籌得的善款捐至俄羅斯唯一一個支持臨終安養院的基金會VERA Hospice Charity Fund。她說:「無論一個人餘下的生命如何短暫,我們還是可以為別人做很多事情。」
儘管尼古拉二世大概是一個「不稱職的沙皇」,但是他的悲劇結局卻啟發後人重新思考歷史和人生。
也許,這也是一種成就。
文:楊立明(Brian)圖:Eric Carrera Lowe、The Russian State Hermitage Museum、Moscow Kremlin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