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無綫)airtime有限,體育新聞得兩分半鐘報道,這裏一隻古仔都已經兩分鐘,又有整個頻道任你報,發揮大,當你做到無癮時,就是離開的原因。」資深體育主播馮堅成今年年初告別工作了15年的無綫,轉投樂視。適逢樂視的全新體育頻道今天正式啟播,他充滿雄心壯志,期望發掘更多深入的體育故事,力撐本地運動員,讓體育新聞變成一道主菜,證明體育是有貢獻的。
馮堅成1993年入行,見證體育新聞20年來的變化。「我最先任職《華僑日報》體育組,是賴汝正先生請我的,那時報紙非常重視體育新聞,是獨立一份,而不是放在副刊內,奧運會和世界盃期間更多至六七版。而且每篇專訪兩千多字,沒有那麼多波盤,故此訓練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撰文:林艷虹
不久,他由報紙跳入電視台,加入亞視。「做?仔時,每天凌晨4時起身,6時日出個『做扒』,報道單車賽、三項鐵人賽事,因為要封路,所以要很早比賽,當時黃金寶仍未成名。」
黃金寶是他最欣賞的運動員, 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採訪對象。「看着他未紅到退休,由普通運動員變成亞洲冠軍、車神,多年來他的性格沒變,都是沉默寡言,一句起兩句止,後來大家熟落了,就當朋友傾談。」
伍晃榮親自挖角
提起「亞洲冠軍」,有一天恩師伍晃榮問他:「你知唔知,咩係亞洲冠軍?」
沒等他回答,伍晃榮便說:「即是贏了中日韓強國!香港地方細、資源少,仍然培育到亞洲冠軍的運動員,你看是多難的事!」
當時,伍晃榮在無綫地位超然,留意到亞視有一個出色的年輕體育主播,於是主動致電問他:「有沒有興趣過來(無綫)?」
有人賞識,馮堅成受寵若驚,即向亞視請辭,毋須面試就直接過檔無綫。2005年伍晃榮退休後,他就與伍家謙交替報道《6點半新聞報道》的體育部分,後來更於《11點財經及新聞報道》中擔任體育新聞主播。
「雖然我學不到伍晃榮的風格,但他待人處事的態度,對我影響深遠。他是真正的體育人,不當打一份工,下班大家會相約一起睇波,繼續討論體育。」
對於體育,他的投入及熱情20年如一日,他說所謂的堅持,是因為自己有興趣。「即使我不做這一行,都會入球場睇波。當你的生活和認識的朋友都是體育人,體育自然融入了生活。」
他自小喜歡運動,年少時與家人到香港大球場睇波,那是石屎地、胡國雄年代,看南華、精工、寶路華比賽之餘,他也愛踢足球,狂熱到連午飯時間都跟同學仔踢波。「但一次踢波被人從後剷跌弄傷手後, 媽咪將我的波鞋、波衫全部掉了。」他後來轉打籃球,現時和一班傳媒界波友每星期練波,還會報名參加比賽。
二十多年體育生涯,他最難忘採訪2002年日韓世界盃和2003年皇馬訪港。「最開心曼聯來港時,曾與費格遜影相。有時可以遇見自己喜愛的運動員,例如費達拿、張德培、碧咸、巴治奧,報道的故事獲得認同,是最大的成功感。」
他自言很幸運,工作上沒有特別的苦,最大挑戰是做live。「因為沒有稿件,也不知道現場會發生什麼事,有次7人欖球賽做直播,突然有個外國人衝過來搶鏡和大叫,可能飲了酒,心情high。」
在採訪生涯中,他也遇過有不少有趣的事,例如有一次在直播室工作,當女主播報完天氣,問另一女主播:「情人節你想不想收到煙花?」那一刻大家不斷忍笑。「我就狂搣大髀,忍笑忍到眼淚都標埋。」
又試過有實習記者問運動員:「你贏了冠軍,開不開心?」他聽罷,忍不住提對方別浪費時間,多問深入問題。「因自己曾經問過,犯過錯才懂得。」他笑一笑說。
目睹C朗真性情
轉工後,他的第一仗是直擊在法國舉行的歐洲國家盃,事緣他的新東家樂視取得香港獨家播映權。「機會很難得,上一次做live已經是2002年日韓世界盃,好驚生疏。當年因為跟中國隊,他們兩星期玩完,我便回去,但這次做了足足一個月!」
他與女足球教練陳婉婷和足球員陳偉豪一起前往法國工作,最深刻是近距離與歐洲最頂級的領隊教練交流,包括前皇馬及西班牙教練迪保斯基、足球評述員Martin Tyler、葡萄牙前中場雷哥斯達、丹麥名將米高勞特立等,他笑言收穫豐富。
最難得的是近距離看C朗率領葡萄牙隊操練。「他們規定拍15分鐘,一夠鐘便趕所有人離開。最重要的不是爭到靚位,而是估球員從哪個角落出來熱身、拉筋,剛好我們企啱位,真是靠撞彩。」
今年葡萄牙奪冠,他認為是「最沒有說服力的冠軍」。不過,可以見識到球星的真性情,絕對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最深印象是C朗受傷換出,他走去教練區,不停指手畫腳,最最好笑是球證不敢趕他走,他完全當教練無到,但教練又很無奈,唔敢出聲。」
說到這次遠赴法國採訪,他的趣事說不完:「歐國盃有混合採訪區,當一個球員沖完涼、上巴士前會經過採訪區,不是人人能入,要申請一張mix zone採訪證才能進入,看你是否有運氣,第一天等了一個半鐘,就遇見伊巴謙莫域,人人即時隊咪過去,好似打交。」
由紅軍、再成為曼聯忠實粉絲的馮堅成,坦言「喜歡曼聯不代表喜歡英國國家隊」。他一直欣賞德國足球,因有效率,表現穩定。「歐國盃最難忘德國對意大利互射十二碼,那天做到很夜,沒有車,要走路回酒店。」
他今天在事業上繼續拚搏,為的不是個人成就,而是希望讓更多人關心體育。「香港政府投放太少資源,你看精英運動員得一兩萬元資助,令很多有潛質的人為了前途放棄理想。我們期望發掘多一些深入的運動員故事,帶動本土體育氣氛,特別是報道一些有潛質但未成名的土生土長香港青少年,最理想的本土和國際(報道)比例是6比4。」
里約奧運本周五開幕,他和同事早前已訪問了多位今屆參與奧運的香港運動員,包括姚潔貞、李慧詩等,安排在每個運動員出賽前在樂視體育頻道播出。至於獎牌機會,他特別看好李慧詩,認為她有機會為香港取得一面奧運獎牌。希望承他貴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