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中樂團成立的第40年,也是藝術總監閻惠昌在團裏的第20個年頭。1987年首次來港為樂團指揮,1997年上任至今,樂團每一個10年都與他的人生交錯,笑言「好像是巧合也好像是緣分」。
多年來,他思考如何提高樂團水準,開拓觀眾群,也遇上團內團外不少阻力。但他相信,樂團要發展下去,就不能故步自封,要朝着雅俗共賞的多元表演團體這目標發展。在開拓觀眾外,他也着重青少年教育及年輕音樂家的培訓,例如首創「國際中樂指揮大賽」,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他表示,在中樂界,最欠缺的就是對中國文化和樂器有深入研究的指揮,希望透過比賽給有才華的年輕人多些發揮機會。樂團和樂界的發展,一直是他心頭上的事。
撰文:張綺霞
閻惠昌出生於陝西省郃陽縣,家裏熱愛音樂,父親在重點小學擔任教學主任,愛拉二胡,祖父擅長唱花鼓戲,甚至因為這樣被土匪綁了去,為他們好好唱一段才放回,從小閻惠昌就受到多種音樂的熏陶。
小學三年級那年,一個賣樂器的人在父親的辦公室前叫賣,他的二哥買了一支笛子來玩,在當時算是奢侈品,最後玩玩就放棄,倒是他自行摸索出音符,不停吹奏,老師看他有天份,於是讓他跟教師樂隊一起排練,掌握讀譜和演奏方法。
到了初中,文化大革命爆發,雖然父親受批鬥,但他因為音樂才能獲選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長,沒受到直接衝擊,並在這段時間學會了多種樂器,如二胡、板胡、風琴、嗩吶、小號、鋼琴、手風琴等。當時他就嚮往進音樂學院讀書,更偷上運煤車打算到訪西安音樂學院(後與美術學院合併成陝西藝術學校),途中發現坐錯車,差點凍死在冰天雪地的路上,最後成功抵達西安,並遇上了被「改造」成看門人的古箏大師高自成,聽了一曲如天籟的《高山流水》,從此堅決要走音樂路。
後來他順利獲學校錄取,畢業後留校任教,在戲曲系教研室工作。隨後文革結束,上海音樂學院第一次全國招生,考場就設在他宿舍附近,於是他抱着一試無妨的心態報考全國只有一個名額的「民樂指揮」,成功獲選。當時他母親非常反對,因家裏經濟拮据,不想他放棄穩定的收入,也沒錢供他讀書,然而其他家人非常支持,嫂嫂和妹妹送他床單被子,加上有助學金,終順利完成5年的學業。
中樂指揮課程在當時是新鮮事,「之前的中樂指揮很多時是靠自學的,或從別的專業如西樂指揮、樂器演奏改過去。」他在音樂學校初期,中西樂指揮不分家,直至大學三年級才細分,系主任問他想選擇哪邊為專修?「我沒有猶豫就說要中樂指揮。西樂指揮全世界很多,但職業的中樂指揮非常少。而且大型演奏中樂從二十世紀初才剛形成,這塊處女地還需要有人去開墾。」
外號「閻羅王」
由於在校內表現出色,畢業時已有多個樂團爭奪他。「當時從中樂指揮專業訓練出來的人幾乎是沒有的,我應該是第一人。」他希望加入中央廣播民族樂團,跟從偶像彭修文學習,但文化部的中央民族樂團卻希望招攬他,並且對其去向有優先決定權。於是他躲在廣播民族樂團團長家中多月,後來還是被文化部發現,派到中央民族樂團去。
還不到30歲,他就登上樂團的首席指揮職位,數年後更獲「一級指揮」名銜,被選中與2位資深前輩共同指揮千人大合奏的重量級音樂會,事業達到巔峰。
「在樂團裏是很有壓力的,裏面都是很有資格的、在國家裏很有名氣的演奏家,是很大的挑戰,也是很好的展現才華機會。」在樂團中,他以要求嚴格出名,並有「閻羅王」的外號,他要求樂師在人前單獨試奏考音準,鞭策樂師更努力,提高整體水平。1987年他短暫來港為中樂團指揮,回去時 看見樂師布告欄寫着:「埋好糧食,埋好煤球,不許請假,小閻回來了。」他看到也覺得好笑。「我在音樂上是不讓步的,因此樂團在那幾年的進步非常大。」
工作了數年,他開始思考去留問題。「中國的樂團沒有樂季,演出不定時,而且一兩套節目排出來後可以巡演幾年。我卻喜歡挑戰,喜歡困難。」
「六四」之後,政治氣氛收緊,向來關心藝術多於政治的閻惠昌,看到樂團演出的方向開始受限,他的老師如劉大冬、李西安也因保護學生和支持新音樂惹禍,而他也因指揮現代手法作品受攻擊,加上接了不少配樂錄音和佛教音樂工作,他決定外闖,在1991年請辭。
當時他已成家生女,幸得許多朋友幫忙,給他工作機會,順利找到自己的路。他從零開始學習電子音樂創作,不夠一年轉到新加坡,重新學習操作新型電腦,用電腦編曲,後來他又轉到台灣任指揮,在1997年臨危受命,接替健康出問題的彭修文任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至今20年。
剛接手時,他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樂團水準,而樂器音色不同也讓他頭疼, 尤其是蛇皮造的胡琴,單是濕度及溫度的改變也造成巨大差異,他發明「環保胡琴」的想法也是由此而來。
移步不換形
多年來他也尋找各種方式開拓觀眾人數,但未必人人接受。單是跟流行樂手合作就引起爭議,他舉辦研討會探索此議題化解。「還是以中樂為本體,只是借流行音樂來擴充觀眾,並非以此替代哪種音樂,只是拓寬中樂的表現手法。」如今這種合作成為香港中樂團每年的例牌菜,今年更舉辦「爵世浪漫」音樂會,邀請知名爵士樂家羅尚正及流行歌手側田、李幸倪,作3種音樂的融合交流。
過去電子音樂創作與系列唱片製作的經驗,都為他帶來新思維,認為樂團應以「多元」為發展目標。剛上任時,他為樂團的定位思考良久,最後從學者李西安及梅蘭芳「移步不換形」的想法得到啟發,明白傳承和創新之間的平衡沒有絕對答案,任何方法都可。他相信,香港是一個兼容中西古今的大都會,而中樂團也理應發揮這種特質。「中西包容、都市文化,正是香港中樂團的特點。」
閻惠昌小檔案
出生年份:1954
現職: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
資歷:北京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台灣高雄市實驗國樂團駐團客席指揮
曾獲獎項: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文化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銅紫荊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