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藝術治療 生命線 王璜生香港首展《不息之線》(Lifelines)

2019-09-05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箴象181224 》,紙本設色拓印 ,90 x 98cm,2018。於此時此地的香港來說,王璜生首次香港個人展覽《不息之線》(Lifelines),不啻是一服令人寬心的藝文安慰劑,縱非解藥亦足為一束包扎心靈的美的繃帶。

歷史超越時間,人文穿透隔膜,哲思啟廸智慧,審美安撫心靈。到香港藝術中心5樓包氏畫廊,欣賞中國著名藝術家王璜生首次香港個人展覽《不息之線》(Lifelines),深刻體會到其集歷史、人文、哲思與審美於一身的藝術創作,不但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人美術鮮活嫁接到世界當代藝術前沿,並且以藝術家歷煉人生而悲天憫人情懷,成就深沉厚重又超然靈動的藝術作品,於此時此地的香港來說,不啻是一服令人寬心的藝文安慰劑,縱非解藥亦足為一束包扎心靈的美的繃帶。

文:Patrick Chiu     攝影:楊光@kyeung.com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出身於書畫世家,受過正規而嚴謹的繪畫訓練。他曾於青少年時期(1970年代)創作詩詞習作,逾四十年後在書法練習日課中重新書寫,以繪畫般的色彩和筆觸注入到流動的草書裡,形成繪畫和書法的結合。

3812畫廊隆重呈獻中國著名藝術家王璜生首次香港個人展覽《不息之線》,將於9月3日至12日期間在香港藝術中心5樓包氏畫廊舉行。作為現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以及「廣州三年展」、「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等大型藝術展創始人,王璜生多年來源源不斷的藝術實踐就如一條生命線的延伸。展覽由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課程項目總監何凱特(Katie Hill)博士擔任策展人。

「『生命線』(Lifeline)是英語中的一個術語,意味著在一個人最迫切需要幫助的時候,其生命獲得拯救,而拯救的內涵是文化意義上的,作為文化脈絡的隱喻,王璜生的線條就像樹幹一樣向上生長,支撐著所有的枝幹,構成了作品的關鍵元素。」策展人何凱特說。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日課•雜詞181130》, 紙本水墨,248 x 496cm,2018。藝術家藉由每日儀式性的實踐以達到「修為」與「覺悟」的境界,堆疊的草書不僅是其對多年前詩詞創作的古典情懷,亦是在美學上及概念上對歷史的回應。

救贖靈魂的藝術線條
王璜生於 1956 年出生,廣東揭陽人,美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協策展藝委會副主任。德國海德堡大學、南京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等。2000年至2017年任廣東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Image description 《不息之線》展覽由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課程項目總監何凱特(Katie Hill)博士擔任策展人。

出身書香門第的王璜生,父親王蘭若是著名畫家。他幼受庭訓打下傳統筆墨根基,年幼時學古典詩詞,不滿二十歲已填了幾百首花間詞。即使是在擔任廣東美術館館長期間,他仍在百忙中寫文章,編書,畫畫,在海內外舉辦個人畫展。他曾表示,覺得自己心裡總有兩個影子,一種是儒雅的影子,因其過規範化的傳統文化教育,很嚴格的家庭式教育,另一種是社會大學的教育,強烈地想進入社會,了解社會和人生,為社會盡一點責任。他說:「美術不僅僅是關注美,它是在用一種獨特的方法關注人類的和人性的問題,將美術放置到整個文化史的背景下來考慮,這樣才具有藝術的厚度。」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痕•象 161015 》,紙本水墨拓印,124 x 120cm,2016。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元素,王璜生嘗試將線條作為視覺元素與文本聯繫起來、以不同的媒介創造新的視覺表達衝擊力。

在《不息之線》展覽上,王璜生的多屏影像裝置《述影》(Shadows)古老書法伴著渺遠悠揚的古琴聲,閃爍如泣似訴、發人深思的傳奇故事。「《述影》於2015年在蘇州博物館忠王府完成,原是針對忠王府這一特定的歷史空間而創作的,在《述影》的影像之中,將虛化的忠王李秀成自述文本,一頁頁地翻起落下,多部視頻的虚像遊弋於堆滿舊式家具空間的牆壁及天花間,彷彿一種歷史的舊影交疊著虛渺的遊魂,靜靜地訴說著一段壯烈、複雜,破碎,凄厲而又漸漸被淡忘的舊事,我希望追溯歷史的謎影,人性的矛盾,理想,野心與生存,慾望的衝突,及歷史與當下現實情境的轉換。 2016年該作品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重新製作,面對新的空間,應用大量破碎的玻璃,鏡片,複雜的光影折射等士對歷史的迷離,破碎,正反,虛實,真假等做出獨特的表達與反思。」王璜生在展覽場刊上寫道。

Image description 在《不息之線》展覽上,王璜生的多屏影像裝置《述影》(Shadows)古老書法伴著渺遠悠揚的古琴聲,閃爍如泣似訴、發人深思的傳奇故事。

歷史舊影交疊虛渺遊魂
「靜靜地訴說著一段壯烈、複雜,破碎,凄厲而又漸漸被淡忘的舊事」,「複雜的光影折射等對歷史的迷離,破碎,正反,虛實,真假等做出獨特的表達與反思」,王璜生的《述影》創作於2015年,當然不會對今日香江事態有任何影射,但看者有意,歷史的重複與巧合卻已足教人膽戰心驚。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國著名的將領,他與陳玉成、洪仁撐起了太平天國晚期的大樑。前後維持了太平天國7、8年之久,隨著洪秀全病逝,清軍炸塌天京城牆攻入城內。忠王並沒有向英王陳玉成那樣英勇就義,而是在牢裏寫下了萬言自供狀,很快被曾國藩殺害。

《不息之線》又展出王璜生新系列的書法性作品《日課•雜詩詞》。「日課」即每日修習之功課,王璜生道:「『日課』是中國人文化修為的一種方式,書法練習,廢紙三千;而詩文寫作,抒懷遊戲。」王璜生曾於青少年時期(1970年代)創作詩詞習作,逾四十年後在書法練習日課中重新書寫,以繪畫般的色彩和筆觸注入到流動的草書裡,形成繪畫和書法的結合。藍、黃、綠等色彩猶如這一系列作品的情緒標記,與墨色交疊於宣紙上。藝術家藉由每日儀式性的實踐以達到「修為」與「覺悟」的境界,堆疊的草書不僅是其對多年前詩詞創作的古典情懷,亦是在美學上及概念上對歷史的回應。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溢光》,綜合材料,1200 x 1200 x 480 cm,2017。此作以鐵絲網穿破玻璃管等行為及其產生的作品,回應當下世界所面臨的諸如戰爭與準戰爭、衝突與準衝突、區域與全球、左派與右派、貧窮與疾病、經濟與危機等議題及其引發的傷害、不安、焦慮、痛苦和動蕩。

策展人何凱特認為:「王璜生多年來的水墨實踐,對線條的追求使他從早期的傳統方式轉向了更具實驗性的抽象形式,表達出不間斷的空間運動感。」從毛筆、水墨,到紡織品、樹脂、報紙、鐵絲網及多屏影像裝置,王璜生的視覺語言不斷擴展,並以紗布蘸上紅色進行拓印、紗布纏繞鐵絲網、鐵絲網穿破玻璃管等行為及其產生的作品,回應當下世界所面臨的諸如戰爭與準戰爭、衝突與準衝突、區域與全球、左派與右派、貧窮與疾病、經濟與危機等議題及其引發的傷害、不安、焦慮、痛苦和動蕩。正如何凱特所說:「事實上,水墨現在已經不再是一種媒介,而是一種重要而複雜的藝術話語,它的創作潛力不斷擴大,滲透到電影、動畫、表演、多媒體和裝置藝術中。」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牆 171016》,紙本水墨拓印,180 x 98 cm,2017。王璜生多年來的水墨實踐,對線條的追求使他從早期的傳統方式轉向了更具實驗性的抽象形式,表達出不間斷的空間運動感。

傳統修為搭橋當代自由
3812 畫廊聯合創辦人及藝術總監許劍龍表示:「線條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元素,王璜生出身於書畫世家,受過正規而嚴謹的繪畫訓練。藝術家於當代藝術的表達形式中重現線條,在傳統韻味的基礎上發展出抽象而強烈的個人風格,嘗試將線條作為視覺元素與文本聯繫起來、以不同的媒介創造新的視覺表達衝擊力,並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修為』與當代文化的『自由』之間搭橋,呈現出自成一格的藝術生命力與張力,與3812畫廊所推崇的理念不謀而合。」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游象:不生不滅》,紙上水墨,69 x 110cm,2017。王璜生嘗試將線條作為視覺元素與文本聯繫起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修為』與當代文化的『自由』之間搭橋,呈現出自成一格的藝術生命力與張力。

「此次為王璜生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不息之線』個人展覽,希望能夠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恣意的線條所營造出的光與影、平面與立體的世界,感受其在不同維度創作中所呈現的豐富的藝術表達。」 王璜生的其它精選作品亦將於9月至11月在3812香港畫廊展出(地址:香港中環雲咸街44號雲咸商業中心16B)。

Image description 王璜生,《空象2015005》,紙本設色拓印,69 x 69 cm,2015。王璜生集歷史、人文、哲思與審美於一身的藝術創作,不但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人美術鮮活嫁接到世界當代藝術前沿,並且以藝術家歷煉人生而悲天憫人情懷,成就深沉厚重又超然靈動的藝術作品。

王璜生首次香港個人展覽《不息之線》,
2019年9月3日至12日
香港藝術中心5樓包氏畫廊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BLOG